第五七〇章 木船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虽然用于“强人工智能”,这一类计算机,仍无法承载人的“自我思维”。
手术后的几个月内,连接到实验者脑部的计算机,一直在尝试连通,并试图解析实验者大脑传来的电信号。
这种过程,有点类似电子设备的“对码”,联邦研究机构在旧时代也做过类似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但,即便对码在逐步进行,计算机对实验者的自我意识而言,也只是一种极其怪异的存在,彼此并无法融合。
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利用仪器监测实验者的脑电活动,一方面对实验者进行测试及询问,结果显示其“自我意识”对接入的计算机系统,并不甚敏感。
手术后的第九十天,与第一百八十天,声称自己并未感觉异样,即对接入基本没有反应的实验者,占比分别为39%与22%,对照脑种植试验的3%与1%,很显然,两种手段之间存在巨大的效应差异。
据此,研究者认为,实验者的脑、或者说其自我意识,对接入的计算机系统感到陌生。
或许其也在尝试进行“对码”,只是效率较低。
即便那些“感觉”到接入系统的实验者,种种迹象也显示,其自我意识只是将感觉到的东西视为“异类”,普遍反映自己出现了某种意识阻滞感,并声称这感觉“令人头脑发空,甚至烦躁不安”。
涉及到意识的凡此种种,没有亲身体会,一切只能凭语言想象、猜测。
相比之下,不论阿达民、还是负责人,更倾向于采信AI监测系统的分析,认为人脑与计算机的沟通尝试,仅仅止于“试探”,计算机这一边很想与人脑建立连接(这是任务),但人脑这一边,流淌的生物电却未向计算机侧扩散。
人脑外联的两条路,种植脑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计算机外联则徒劳无功。
方然并不关注技术细节,而更关注成果,但,考虑到种植脑组织的“材料”,是来自其它实验者的大脑,材料本身并无法逃脱衰老、死亡的宿命。
不仅如此,脑,毕竟是“自我意识”的栖居地,即便只是(每次)切下一小部分脑组织,种植在欲延续意识存在者的大脑上,但这块种植的脑组织,是否会残留有提供者的自我意识,如果有,又会对接受者造成怎样的影响。
NEP_774机构的报告,相对乐观,认为这种影响十分有限,甚至无法被观察到。
不仅如此,倘若这一技术进入实用阶段,“材料”的来源,应该会以接受者的克隆体来提供,只是目前NEP大区的研究机构,还未掌握这类技术。
用克隆体的脑,作为自己大脑衰亡后的新居所,这一设想,其实科学界早已有之,并非新颖的脑洞,区别、或者说分歧只在于,NEP_774的专家们都清楚,人的自我意识无法被读取、更无法被写入,要迁移意识,现在还必须要进行脑组织种植。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如果,仅仅是如果,出于减少手术次数、缩短周期的考虑,直接将克隆体的脑与接受者的脑进行连接,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时,克隆体的大脑内,是否会有意识的存在呢。
如果有,那么,这手术就相当于将两个“自我意识”的载体连接在了一起,这是人类迄今为止从未面对过、也没思考过的情形,当两个意识的硬件基础紧密相连,意识,会有什么感觉,接下来又会发生一些什么。
两个意识,是否会发生融合,还是会井水不犯河水一般,这都需要做试验。
相比于暂时没有成果的计算机外联,种植脑组织,眼前的风险、效果与预期表现都更优,方然却犹豫了几秒,他在思考另一种可能。
目前的研究,人脑、与种植的脑,其间的确有意识流动的情况,但这种技术,不用说,显然存在脑组织的来源与其寿限等不能忽视的风险,提供者的自我意识,会不会侵蚀接受者的意识,种植的脑组织,使用寿命也无法达到永恒。
即便这一切都得到解决,出于某种考虑,方然也很难说服自己接受这一续命术。
直觉在提醒他,这样一代代延续的实验者,名义上或许可以说自己正在实现“永不下车”,实际上,其能力却断然无法逾越人脑的极限。
人脑,只要材料、架构与微观结构不变,就几乎无法具备与今天人类之脑更强的能力。
将意识在一代代脑中“传递”,固然有希望造成自我意识的永存不灭,但,能力则始终拘囿于人脑,而无法有任何的提升。
时间流逝,自身能力却一点没变,这恐怕并不足以应对漫长岁月中的各种威胁。
解决的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像今天NEP大区这样的节奏,一边培养科研人才,一边研发强人工智能,这暂时还不是很严重的问题。
相比之下,还是人脑的自身属性,让方然心里没底。
人脑,一代代的替换下去,不论是脑种植的替换过程,还是脑的正常使用过程,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剔除风险,考虑到脑的细胞结构,这种风险,事实上一点也不小,在蛮长岁月里积累起来,迟早会让风险大到不可接受。
说白了,自己的意识,禁锢在一具血肉之躯内,这只是无可奈何,而不是欣然接受。
但凡有能力摆脱这具身体,以另外一种更可靠、更稳妥的方式存在,都值得一试,对计算机外联的方向,方然也不想轻易放弃。
与血肉之躯的人体、人脑相比,计算机的特点,是“永不出错”。
实际运行中,计算机系统并不会一点错都没,但追溯本源,却必定能定位到某客观条件,或者粗心大意的程序员。
这特性,对研发“强人工智能”是阻碍,对以服从命令、效尽职责为目标的传统计算机系统而言,却是一个基本正确的断言:
计算机永不出错,如果有错,必定是这计算机的设计、制造……
虽然用于“强人工智能”,这一类计算机,仍无法承载人的“自我思维”。
手术后的几个月内,连接到实验者脑部的计算机,一直在尝试连通,并试图解析实验者大脑传来的电信号。
这种过程,有点类似电子设备的“对码”,联邦研究机构在旧时代也做过类似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但,即便对码在逐步进行,计算机对实验者的自我意识而言,也只是一种极其怪异的存在,彼此并无法融合。
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利用仪器监测实验者的脑电活动,一方面对实验者进行测试及询问,结果显示其“自我意识”对接入的计算机系统,并不甚敏感。
手术后的第九十天,与第一百八十天,声称自己并未感觉异样,即对接入基本没有反应的实验者,占比分别为39%与22%,对照脑种植试验的3%与1%,很显然,两种手段之间存在巨大的效应差异。
据此,研究者认为,实验者的脑、或者说其自我意识,对接入的计算机系统感到陌生。
或许其也在尝试进行“对码”,只是效率较低。
即便那些“感觉”到接入系统的实验者,种种迹象也显示,其自我意识只是将感觉到的东西视为“异类”,普遍反映自己出现了某种意识阻滞感,并声称这感觉“令人头脑发空,甚至烦躁不安”。
涉及到意识的凡此种种,没有亲身体会,一切只能凭语言想象、猜测。
相比之下,不论阿达民、还是负责人,更倾向于采信AI监测系统的分析,认为人脑与计算机的沟通尝试,仅仅止于“试探”,计算机这一边很想与人脑建立连接(这是任务),但人脑这一边,流淌的生物电却未向计算机侧扩散。
人脑外联的两条路,种植脑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计算机外联则徒劳无功。
方然并不关注技术细节,而更关注成果,但,考虑到种植脑组织的“材料”,是来自其它实验者的大脑,材料本身并无法逃脱衰老、死亡的宿命。
不仅如此,脑,毕竟是“自我意识”的栖居地,即便只是(每次)切下一小部分脑组织,种植在欲延续意识存在者的大脑上,但这块种植的脑组织,是否会残留有提供者的自我意识,如果有,又会对接受者造成怎样的影响。
NEP_774机构的报告,相对乐观,认为这种影响十分有限,甚至无法被观察到。
不仅如此,倘若这一技术进入实用阶段,“材料”的来源,应该会以接受者的克隆体来提供,只是目前NEP大区的研究机构,还未掌握这类技术。
用克隆体的脑,作为自己大脑衰亡后的新居所,这一设想,其实科学界早已有之,并非新颖的脑洞,区别、或者说分歧只在于,NEP_774的专家们都清楚,人的自我意识无法被读取、更无法被写入,要迁移意识,现在还必须要进行脑组织种植。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如果,仅仅是如果,出于减少手术次数、缩短周期的考虑,直接将克隆体的脑与接受者的脑进行连接,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时,克隆体的大脑内,是否会有意识的存在呢。
如果有,那么,这手术就相当于将两个“自我意识”的载体连接在了一起,这是人类迄今为止从未面对过、也没思考过的情形,当两个意识的硬件基础紧密相连,意识,会有什么感觉,接下来又会发生一些什么。
两个意识,是否会发生融合,还是会井水不犯河水一般,这都需要做试验。
相比于暂时没有成果的计算机外联,种植脑组织,眼前的风险、效果与预期表现都更优,方然却犹豫了几秒,他在思考另一种可能。
目前的研究,人脑、与种植的脑,其间的确有意识流动的情况,但这种技术,不用说,显然存在脑组织的来源与其寿限等不能忽视的风险,提供者的自我意识,会不会侵蚀接受者的意识,种植的脑组织,使用寿命也无法达到永恒。
即便这一切都得到解决,出于某种考虑,方然也很难说服自己接受这一续命术。
直觉在提醒他,这样一代代延续的实验者,名义上或许可以说自己正在实现“永不下车”,实际上,其能力却断然无法逾越人脑的极限。
人脑,只要材料、架构与微观结构不变,就几乎无法具备与今天人类之脑更强的能力。
将意识在一代代脑中“传递”,固然有希望造成自我意识的永存不灭,但,能力则始终拘囿于人脑,而无法有任何的提升。
时间流逝,自身能力却一点没变,这恐怕并不足以应对漫长岁月中的各种威胁。
解决的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像今天NEP大区这样的节奏,一边培养科研人才,一边研发强人工智能,这暂时还不是很严重的问题。
相比之下,还是人脑的自身属性,让方然心里没底。
人脑,一代代的替换下去,不论是脑种植的替换过程,还是脑的正常使用过程,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剔除风险,考虑到脑的细胞结构,这种风险,事实上一点也不小,在蛮长岁月里积累起来,迟早会让风险大到不可接受。
说白了,自己的意识,禁锢在一具血肉之躯内,这只是无可奈何,而不是欣然接受。
但凡有能力摆脱这具身体,以另外一种更可靠、更稳妥的方式存在,都值得一试,对计算机外联的方向,方然也不想轻易放弃。
与血肉之躯的人体、人脑相比,计算机的特点,是“永不出错”。
实际运行中,计算机系统并不会一点错都没,但追溯本源,却必定能定位到某客观条件,或者粗心大意的程序员。
这特性,对研发“强人工智能”是阻碍,对以服从命令、效尽职责为目标的传统计算机系统而言,却是一个基本正确的断言:
计算机永不出错,如果有错,必定是这计算机的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