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中文网 > 永不下车 > 第一二六章 感染

第一二六章 感染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冠以“肠道菌群协调”之名的菌液灌肠,根本上也还是医疗手段的老一套,并未脱离方然此前总结的“用尽一切手段,让病患苟延残喘,企图抵达统计意义上的一百二十岁寿限”之范畴。

    夺回被细菌肆虐而折损的寿命,这固然是好事,却没办法提高人的理论寿限。

    进而,也就无助于“永不下车”的目标。

    思考一旦抵达这样的深度,方然的感想,就迥异于盖亚的芸芸众生。

    灌肠能否续命,如果能,至多又可以续到怎样的程度,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他暂时都抛到一边,转而认真思考自己肠道里的亿万细菌,或者,推广到身体内动辄以公斤计的寄生微生物,对永生来说会意味着什么。

    炸弹,不知何时就会爆的炸弹,一点也不夸张。

    充满不确定性的威胁,来自于微生物繁衍过程中的DNA复制错误,或者,对某些连DNA都没有的病毒,就是RNA复制错误,谁也没办法未卜先知,准确预见一大群各色各样的微生物中,会在何时突然变出高致命性的危险品种,最稳妥的办法还是斩尽杀绝,然而这分明又不现实。

    不仅眼前不现实,即便未来,即便成为了“那个人”也是徒劳。

    坐在研究生寝室的椅子上,一边不紧不慢敲击键盘,一边浏览公共卫生部门的内部数据库,方然在揣摩他的意外发现。

    过去若干天,从全局角度分析联邦公民的健康信息,他发现了什么呢,表面上看,作为发达国家的联邦已基本消灭了高危传染病,每年死亡的公民中,明确由细菌、病毒感染而死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六,似乎面对死神的镰刀,细菌、病毒只是很次要的威胁。

    但如果撇开表象,考虑到“人的理论寿限是一百二十岁”的直白事实,按根本原因、而非直接诱因来统计死亡数据,结论就变得不太一样。

    回到分析的基础,一个人,由活着到死亡,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笼统的讲,显然可以分类为“外因”和“内因”,前者譬如枪击,后者譬如心梗,两者之间泾渭分明,但实际上,现在医学研究却明确指出,大量表面上可以归类为“内因”,也就是人体自身缺陷与运行异常所致的死亡,本质上或多或少都包含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大气污染、电离辐射等因素,也包含传统的致死因素——传染病。

    但即便脱离上述威胁,大量的死亡病例,仍然有相当明确的“外致内因”;

    换句话说,在这一类死亡案例中,倘若能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就几乎可以避免丧命。

    具体到微生物导致的案例,医学界也很常见,HPV感染导致绝大多数宫颈坎瑟,未知感染刺激引发阿尔兹海默症,凡此种种,案例不一而足,都足以证明人体对外来微生物的排斥程度如何强烈。

    岂但说“共生”,事实上但凡有能力,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态度从来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从原始生命到人类的漫长演化过程中,这样的斗争,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进行,斗争与妥协的痕迹,残留在躯体各处,绝大多数侵入人体的微生物都被满门抄斩、扫地出门,但也有极少数幸运儿,或者说强者至今留存。

    譬如线粒体,原始细菌侵入的证据,这一例证是众所周知的。

    人体对微生物的免疫反应,是双刃剑,一方面大量屠杀细菌、病毒,清除异己,另一方面也会对身体组织造成严重损伤;事实上,大多数感染疾病的致命机理,人体都不是被细菌、病毒、支原体所戕害,而是被免疫系统大开杀戒的感染表征所杀伤,是被免疫大战的漫天炮火炸死的。

    面对严重病例,免疫抑制剂在某些时候反而有奇效,原因就在于此。

    考虑到微生物感染的因素,尤其是隐性感染,重新考量联邦民众的死亡率数据,这种工作,学术界早有先例,呈现在年轻人眼前的,就是一幅别样的景象:由微生物所致的死亡,综合看来,在死亡数据中的比例甚至超过30%,单此一项,就比人们谈之色变的坎瑟导致的死亡还要多。

    数据有些反常,很自然,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多种类型的坎瑟都直接、或间接与微生物感染有关。

    但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啊;

    方然不禁胆寒。

    微生物,人在盖亚生存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居然会对人体的运行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从轻描淡写的普通感冒,到骇人听闻的埃博拉、出血热,严格意义上讲,全世界任何一个人都无时无刻承受着微生物致死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威胁,现代医学,所能做的却不多,即便有再多种类的药品,临床上,也往往依赖于免疫系统的自救。

    身为医学领域的行外人,一旦染病,方然只能寄望于医学。

    但眼前的医学,即便在普通的对抗微生物层面,实力却难免令人怀疑:

    抗生素,发明至今已近百年的抗菌类药物,曾经令无数细菌闻风丧胆,但是在二十分钟一代的繁衍速度面前,人类医药研发的周期简直长到无法忍受,时至今日,即便每年投入抗生素研发的资金都超过两千亿马克,人与致病菌的战斗,还是无法摆脱手中武器失效、细菌大军卷土重来的阴影。

    和尚且能战的抗生素相比,人vs病毒,战斗就进行更加诡异。

    病毒,生命科学界公认的最简洁生命体,结构简化到只有蛋白质外壳和DNA/RNA,单纯放在培养皿里,不仅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还可以被从消毒水到紫外线的诸多手段轻松杀灭,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然而还是这样的小东西,一旦进入身体,遗传物质穿透细胞膜,就会令任何现有的治疗手段束手无策。

    钻进细胞的病毒,或更精确的,病毒的一部分,恶毒飘荡在细胞液里、乃至混进细胞DNA的魔鬼,这样的存在,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也只是一段、或一坨分子结构,再怎样先进的医疗手段,哪怕最尖端的那种黑科技,也没办法探查到细胞内部,把这些细微到接近基本粒子层面的家伙揪出来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