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枪击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普遍允许公民持枪的联邦,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死于枪击的人数都超过三万。
人口不过三亿,每年被枪干掉足足万分之一的人口,这并不是战争,效果,却比战争更恐怖。
联邦近年来对外干涉的若干次战争,累计阵亡数,也还不到三万人。
人口三千万的加利福尼亚,按比例,相当于每年随机抽取万分之一——也就是三千人,押解到旷野,然后用机关枪成片屠杀掉。
骇人听闻,是吗,倘若这种事真的发生,第二天州长就得下台。
然而还是这三千人,散落在加利福尼亚各地,以随机的方式,在一年中的不同时刻被各种口径的枪械打死,这,就不那么血腥,不那么可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容忍”,否则方然真的想不到其他理由,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命丧枪下,联邦的禁枪工作却还是一如既往的迟缓拖沓。
三千人一起死掉,是骇人听闻,零零散散的死掉就只是社会新闻。
多数人类,就是这么感性,这么的不讲道理;
无可救药。
感慨着人类群体的愚蠢,方然微觉愤懑,但这对保障自己的安全并无一点用处。
不管联邦的法律如何精妙,每年三万个死亡名额,却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即便不同的人群,遭受枪击的概率必定有极大的差别,但终归还是一种威胁。
致命,而毫无道理可讲,头盔和防弹衣也许有用,但脸呢;
挨一枪就基本被爆头的命门,又怎么防护,还要他每天戴防暴头盔,放下两厘米厚的玻璃面罩出门吗。
怕死到一定程度,这种行为,本身也是“同类”的识别特征之一呢;
方然讪讪的想。
从中学到大学,一个学习阶段的差别,让方然必须直接面对很多事,比如“叶子”,比如人际交往,现在,他又极其后怕而庆幸的意识到,从巨山孤儿院到伯克利的十五年人生轨迹里,他曾侥幸逃脱的,是怎样冷酷无情的概率式死亡。
每年,联邦公民死于枪击的概率,大致在万分之一。
那么随便算算账,毛骨悚然的,倘若按追寻永生的第一个小目标,一百二十岁,暂时忽略不同人群的概率差异,那么从零到一百二十岁的漫长人生中,自己遭遇枪击的概率,居然就高达1.2%;
其实又岂止是一百二十岁,只要计算到一百岁,概率就已超过了1%。
百岁老人的一百种死法,枪击,恰好占百分之一,寻常民众大概能体会到这说法隐含的黑色幽默,方然却只感到畏惧。
但翻来覆去的想,按眼下的条件,他委实没办法完全抵消这1%的枪击概率,所能做的,除在网络上采购防护面积更大、等级更高的防弹衣,防护帽,也就只有尽量不出门这一条路。
宿舍的门,是特别加固了的,内外两层防爆膜,喷涂弹性防弹涂料,一般的枪械都无法穿透,更谈不上破门而入,这给了他起码的安全感。
但几年大学时光一晃而过,踏入社会,又要怎么办呢;
哪怕是出于“知己知彼”,方然也开始关注武器,枪械,凡此种种的一切。
查阅法律,加利福尼亚州的枪械管理很严,至少表面上如此,未成年的方然没资格申请持枪证,没资格购买、持有或使用枪支,哪怕在射击训练场也不行。
不过,借助先进的IT技术,旧金山湾区却有好几处虚拟射击训练场,可以让训练者体验到近似真实的枪械射击。
虽然射击的场景,都是虚拟眼镜显示的影像,后坐力和枪声也来自于电动仿真品和环境声效,但对方然来讲,这种“缺乏刺激”的场所却是唯一的选择。
真刀真枪的射击训练场,是不可能去的,对追寻永生的人,简直就像为练游泳而一头跳进太平洋中心;
说不定还没熟悉武器,就会被流弹、或者脑筋有问题的人干掉。
但虚拟训练场就真的安全吗,想来想去,方然还是打消了外出的念头,而花费一笔资金,采购昂贵的全套设备,在宿舍房间里熟悉枪械特性。
练习枪械,全套防护出门,平日里深居简出、不和陌生人交往,熙熙攘攘的伯克利校园里,方然感觉自己似乎成了一只不见天日的鼹鼠,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研究浩如烟海的生命科学、或者信息技术文档,要么就是给“国际商用机器”撰写测试报告,调试接口程序,得到的报酬,则辗转进入网络上的匿名账户。
虽然没有亲见,但,想必矿工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了罢。
窗外的校园,叶落知秋,日子一天天接近冬季,方然的行动却依然故我,每一天安排的满满当当,伯克利校园里的风景视若无睹,几次默然拒绝后,身边也不再有暗示好感的女生,或者男生,生活回归平静,他很满意。
然而风平浪静之下,联邦经济的暗流汹涌,却一天天跳动,让他心惊。
经济危机,征兆,在危机爆发之前任谁也看不出来,至少那些经年累月研究经济的行内人,名校出身的专家,往往也对着一大片纷乱的数据挠头。
但方然却不是这样,没有科班的束缚,尝试从根源上观察社会的经济流动,他很快理解了现存制度下,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甚至也找到了一个暂时的资金避难所。
虽然这种交易的标的,怎么看,也只不过是庞氏骗局般的存在:
比特币。
诞生于西历1457年,时至今日,一提到比特币,或者其他任何电子货币,总会有过分热情的拥簇走近前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尝试给满脸狐疑的陌生人解释清楚,什么是电子货币,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虚拟记账,以及,为什么分明是一堆电子数据的比特币,会有不断升值的趋势。
电子货币,一看就挺时髦的名词,方然花费了不少时间研究,才模糊的得出了结论。
这究竟是什么呢,是一堆数据,存储器里0、1的组合,还是天生无法仿冒、永远通缩的未来货币,只要持续持有,就能获得不断膨胀的财富;
都是,都不是;
基于迥异的动机,站在比任何一个圈内人都更宏观的立场上,方然的缜密观察,让他明白了数字货币的本质。
在普遍允许公民持枪的联邦,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死于枪击的人数都超过三万。
人口不过三亿,每年被枪干掉足足万分之一的人口,这并不是战争,效果,却比战争更恐怖。
联邦近年来对外干涉的若干次战争,累计阵亡数,也还不到三万人。
人口三千万的加利福尼亚,按比例,相当于每年随机抽取万分之一——也就是三千人,押解到旷野,然后用机关枪成片屠杀掉。
骇人听闻,是吗,倘若这种事真的发生,第二天州长就得下台。
然而还是这三千人,散落在加利福尼亚各地,以随机的方式,在一年中的不同时刻被各种口径的枪械打死,这,就不那么血腥,不那么可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容忍”,否则方然真的想不到其他理由,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命丧枪下,联邦的禁枪工作却还是一如既往的迟缓拖沓。
三千人一起死掉,是骇人听闻,零零散散的死掉就只是社会新闻。
多数人类,就是这么感性,这么的不讲道理;
无可救药。
感慨着人类群体的愚蠢,方然微觉愤懑,但这对保障自己的安全并无一点用处。
不管联邦的法律如何精妙,每年三万个死亡名额,却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即便不同的人群,遭受枪击的概率必定有极大的差别,但终归还是一种威胁。
致命,而毫无道理可讲,头盔和防弹衣也许有用,但脸呢;
挨一枪就基本被爆头的命门,又怎么防护,还要他每天戴防暴头盔,放下两厘米厚的玻璃面罩出门吗。
怕死到一定程度,这种行为,本身也是“同类”的识别特征之一呢;
方然讪讪的想。
从中学到大学,一个学习阶段的差别,让方然必须直接面对很多事,比如“叶子”,比如人际交往,现在,他又极其后怕而庆幸的意识到,从巨山孤儿院到伯克利的十五年人生轨迹里,他曾侥幸逃脱的,是怎样冷酷无情的概率式死亡。
每年,联邦公民死于枪击的概率,大致在万分之一。
那么随便算算账,毛骨悚然的,倘若按追寻永生的第一个小目标,一百二十岁,暂时忽略不同人群的概率差异,那么从零到一百二十岁的漫长人生中,自己遭遇枪击的概率,居然就高达1.2%;
其实又岂止是一百二十岁,只要计算到一百岁,概率就已超过了1%。
百岁老人的一百种死法,枪击,恰好占百分之一,寻常民众大概能体会到这说法隐含的黑色幽默,方然却只感到畏惧。
但翻来覆去的想,按眼下的条件,他委实没办法完全抵消这1%的枪击概率,所能做的,除在网络上采购防护面积更大、等级更高的防弹衣,防护帽,也就只有尽量不出门这一条路。
宿舍的门,是特别加固了的,内外两层防爆膜,喷涂弹性防弹涂料,一般的枪械都无法穿透,更谈不上破门而入,这给了他起码的安全感。
但几年大学时光一晃而过,踏入社会,又要怎么办呢;
哪怕是出于“知己知彼”,方然也开始关注武器,枪械,凡此种种的一切。
查阅法律,加利福尼亚州的枪械管理很严,至少表面上如此,未成年的方然没资格申请持枪证,没资格购买、持有或使用枪支,哪怕在射击训练场也不行。
不过,借助先进的IT技术,旧金山湾区却有好几处虚拟射击训练场,可以让训练者体验到近似真实的枪械射击。
虽然射击的场景,都是虚拟眼镜显示的影像,后坐力和枪声也来自于电动仿真品和环境声效,但对方然来讲,这种“缺乏刺激”的场所却是唯一的选择。
真刀真枪的射击训练场,是不可能去的,对追寻永生的人,简直就像为练游泳而一头跳进太平洋中心;
说不定还没熟悉武器,就会被流弹、或者脑筋有问题的人干掉。
但虚拟训练场就真的安全吗,想来想去,方然还是打消了外出的念头,而花费一笔资金,采购昂贵的全套设备,在宿舍房间里熟悉枪械特性。
练习枪械,全套防护出门,平日里深居简出、不和陌生人交往,熙熙攘攘的伯克利校园里,方然感觉自己似乎成了一只不见天日的鼹鼠,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研究浩如烟海的生命科学、或者信息技术文档,要么就是给“国际商用机器”撰写测试报告,调试接口程序,得到的报酬,则辗转进入网络上的匿名账户。
虽然没有亲见,但,想必矿工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了罢。
窗外的校园,叶落知秋,日子一天天接近冬季,方然的行动却依然故我,每一天安排的满满当当,伯克利校园里的风景视若无睹,几次默然拒绝后,身边也不再有暗示好感的女生,或者男生,生活回归平静,他很满意。
然而风平浪静之下,联邦经济的暗流汹涌,却一天天跳动,让他心惊。
经济危机,征兆,在危机爆发之前任谁也看不出来,至少那些经年累月研究经济的行内人,名校出身的专家,往往也对着一大片纷乱的数据挠头。
但方然却不是这样,没有科班的束缚,尝试从根源上观察社会的经济流动,他很快理解了现存制度下,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甚至也找到了一个暂时的资金避难所。
虽然这种交易的标的,怎么看,也只不过是庞氏骗局般的存在:
比特币。
诞生于西历1457年,时至今日,一提到比特币,或者其他任何电子货币,总会有过分热情的拥簇走近前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尝试给满脸狐疑的陌生人解释清楚,什么是电子货币,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虚拟记账,以及,为什么分明是一堆电子数据的比特币,会有不断升值的趋势。
电子货币,一看就挺时髦的名词,方然花费了不少时间研究,才模糊的得出了结论。
这究竟是什么呢,是一堆数据,存储器里0、1的组合,还是天生无法仿冒、永远通缩的未来货币,只要持续持有,就能获得不断膨胀的财富;
都是,都不是;
基于迥异的动机,站在比任何一个圈内人都更宏观的立场上,方然的缜密观察,让他明白了数字货币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