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人和窑(求收藏!求推荐!)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院落的后方,有一座高高隆起的半圆形砖石建筑,看着还有一些艺术气息,但林剑知道,这可是胡爷‘吃饭’的地方,那些精美的仿制瓷器,应该都出自这座馒头窑。
馒头窑左侧靠着围墙的地方有一深坑,里面堆满了瓷器碎片,看着深坑林剑都能够想象出,每次胡爷端详自己的作品,发现有一处不满意便直接摔到坑里砸碎的场景。
馒头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属于半倒焰式间歇窑炉,也叫“圆窑”,馒头窑在建造时,地基需要非常地坚固且呈马蹄形,窑顶呈半球形,外形很像我国北方人民日常食用的馒头,所以民间戏称馒头窑。
要知道在陶瓷生产工艺中,窑炉的烧成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理说每种特定的瓷器都要有专属的窑炉种类来烧制,但对一名仿制人来说,很难为每一种瓷器都配上专属的窑炉,所以选择一种用途较为广泛的窑炉,就成了必然,馒头窑古代北方使用非常广泛,当年北方著名窑口:磁州窑、耀州窑、定窑、钧窑、临汝窑都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所以在胡爷家见到馒头窑,林剑丝毫不奇怪。
当然,比起各大窑口的馒头窑,胡爷家的这口窑炉明显小了很多,算是mini版馒头窑,毕竟胡爷用不着大规模生产瓷器。
由于陶瓷烧成过程中有许多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在陶瓷行业就有了“三分成形,七分烧成”、“三分人作,七分天成”、“或生在成形,死在烧成”等说法,这就导致人们渐渐对窑炉有了敬畏感。
馒头窑炉的内部全由耐火砖砌成,弯弯曲曲、疙疙瘩瘩、麻麻赖赖,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盘它!
当然这只是粗浅的描述,文艺点讲:细若盘蛇、粗如扭龙,听起来是不是觉得高大上了?
事实也是如此,比起其它窑炉,馒头窑外观姿态优美、丰姿卓越,宛如唐代丰腴美人,值得细细品味,这是在懂行的人眼中,反之,那就是一堆砖,没比坟包强多少。
胡爷刚去把屋里的门窗打开换气,慢悠悠的过来,发现林剑在窑门前站着发呆,不由问道,“怎么?第一次见到窑炉?”
林剑坦诚点点头,“头回见,您给介绍介绍?”
胡爷失笑道,“没什么好介绍的,这就是窑门,开窑的时候用,烧成时需要将窑门封闭,留出火口供添加燃料。
旁边有个深达5米的井,供掏煤渣及通风透火使用,后面有两个烟囱将烟排出。
窑炉内部前有火膛供烧煤加热升温,用作摆放与烧成产品处叫牙台,牙台呈前高后低状。”
示意林剑低头往里看,指着内部道,“看到窑内后壁下面的两个大孔了吗?那是吸焰孔。
窑顶的透火孔我们叫天眼,窑顶底部周围有6个麻眼,用于烧成中调节焰气与观察火情。
你可以站进去看看。”
林剑闻言走了进去,上下一打量,发现窑内牙台略呈方形,而窑顶浑然为圆球形,这不正迎合了华夏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吗?
暗自咋舌,问刚进来的胡爷,“这是您亲手打造的?”
胡爷摇摇头,“怎么可能,我可没这手艺,这座窑炉到今天快百年历史了,依然坚固耐用,其关键的穴顶、盘柱、牙台等几个部位,都是窑工高超技艺与智慧的结晶。
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出来?”
林剑疑惑道,“所以这是您买的?”
“不,这是我爷爷亲手建造的,当时可没用什么脚手架,便将上千块耐火砖组成的窑顶砌好,据我父亲说,摆砌、抹泥、加支垫,总共就花费了一天多点的时间。”
林剑比了个大拇指,“老爷子是高人啊,厉害~”
胡爷笑了笑,“是厉害,不过你今天来的不是时候,等烧窑的时候,那才值得一看,那时候窑炉内部温度达到1250度以上,外部则犹如铜墙铁壁般的坚牢,当熊熊烈火燃烧由烟囱派出时,犹如小龙在空中起舞一般,非常漂亮。”
林剑不由憧憬,“等有机会一定来看看~”
胡爷在窑内转了一圈,“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这种馒头窑窑墙较厚,限制了瓷坯的快烧的速冷,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为避免坯体变形,又使坯体加厚,因此馒头窑出品的瓷器都有浑厚凝重的特征。”
林剑愣了下,本能的反应道,“这也是古代北方瓷器的特点吧?”
胡爷微笑点头~
可林剑纳闷道,“这么说馒头窑烧不了青花瓷?”
胡爷反问,“谁说烧不了?”
“可青花瓷胎很薄~”
“你以为元青花怎么来的?”
林剑被胡爷一句话问住了,张了半天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别说青花,就算是釉里红我也能烧,古代比较迷信,当然我不是说窑不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
这话林剑没法反驳,不过他现在对窑不感兴趣了,刚刚胡爷应该、好像、貌似提到了红窑,他心中一片火热。
陪着笑脸,“胡爷,您烧过釉里红?”
要说华夏人以前还真是暴殄天物,元代瓷器在华夏以前的收藏圈里知名度不高,一直到民国时期,基本上还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研究和收藏者很少,没办法,在大多数华夏人的认知中,都认为元瓷粗大笨重,没什么精品。
元瓷之所以能够出名还多亏了老外,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还真得感谢那些‘强盗’,不要一说到很多华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就有无数的伪愤青、伪爱国人士把老外的强盗行为贬的一文不值,是,他们行为的确不值得称道,但仔细想想那个年代的华夏,真正被抢走的古董有多少?
其实在所有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只占了小部分,除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一次以外,其余的华夏古董一般都是在民国时期,甚至是新华夏时期为了出口换取外汇流失到海外的。
大量的古董被洋人收购带出国,而当时华夏人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哪还有心情管古董?有人要这些破铜烂铁破瓶子烂罐子,那真是求之不得,但凡多给点钱内裤都能当了,何况只能当摆件用的瓷器?
也就是现在华夏崛起了,人们有钱了,才有心情有时间关注那些精美的艺术品,这也是‘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这句话最好的体现。
扯得有点远,说回元瓷,南北方窑口都有,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卵白釉还有红绿彩,但红绿彩只是存在,还没有发现窑址货,业内的争议也比较大。
元青花的名气太大,众人皆知,但真要说元朝当时的瓷器,其实是以红色为贵的。
当时成吉思汗等皇帝所用的御瓷最高贵的颜色也是红色。
所以,元瓷里论品级,应该以红釉和釉里红为贵,青花蓝釉次之,卵白油最次。
不过元瓷的釉里红当时属于初创阶段,虽然说这种铜红釉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出现了,但唐宋以来,都被视为妖孽一般,被划分到窑变,根本没有固定的技法可以成规模的烧出来,所以窑里出来的红釉被砸个稀碎,更不会被送到宫里。
总而言之,釉里红存世量极为稀少,目前可供考察的一共是40多件,要知道元青花还有400件呢,可见釉里红这种红瓷在元代尚属于高度机密的瓷器,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因此,当林剑听胡爷说釉里红他都能烧,才表现的如此惊讶。
然而胡爷却不以为然,“可以烧,不代表能仿到一模一样~”
林剑搓着手,“您这有成品吗?我想开开眼~”
胡爷瞅了他一眼,说道,“让你看看也可以,但你别想着带走,这件我不卖~”
“没问题,我就看看,绝对不带走。”
“行吧,跟我来~”
几步路走回院中主房,让林剑在过堂客厅里等了片刻,胡爷从屋里取出一件精美至极的瓷器,不过寻宝鼠毫无反应。
没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假的能有什么反应,何况按胡爷的说法,这瓷器有瑕疵,没烧到极致,恐怕这辈子也很难烧到极致。
胡爷走到近前,将瓷器放在四方桌上,林剑弯下腰,一眼就勾起了脑中的回忆,“这件瓷器出现过,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06年香江的佳士得春拍。”
“哟~记性不错~”
林剑没接话茬,这是一件仿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当时在拍卖会上以接近8000万港元成就了明代瓷器的新纪录,也使得“釉里红”成为瓷器收藏中的极品。
但可惜的是,这非元代釉里红,而是洪武时期技艺纯属之后的产物,失去了元代的属性,哪怕卖出高价也不是那个味儿了。
不过由此也能看出,釉里红绝对可以堪称瓷器中的贵族了。
在院落的后方,有一座高高隆起的半圆形砖石建筑,看着还有一些艺术气息,但林剑知道,这可是胡爷‘吃饭’的地方,那些精美的仿制瓷器,应该都出自这座馒头窑。
馒头窑左侧靠着围墙的地方有一深坑,里面堆满了瓷器碎片,看着深坑林剑都能够想象出,每次胡爷端详自己的作品,发现有一处不满意便直接摔到坑里砸碎的场景。
馒头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属于半倒焰式间歇窑炉,也叫“圆窑”,馒头窑在建造时,地基需要非常地坚固且呈马蹄形,窑顶呈半球形,外形很像我国北方人民日常食用的馒头,所以民间戏称馒头窑。
要知道在陶瓷生产工艺中,窑炉的烧成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理说每种特定的瓷器都要有专属的窑炉种类来烧制,但对一名仿制人来说,很难为每一种瓷器都配上专属的窑炉,所以选择一种用途较为广泛的窑炉,就成了必然,馒头窑古代北方使用非常广泛,当年北方著名窑口:磁州窑、耀州窑、定窑、钧窑、临汝窑都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所以在胡爷家见到馒头窑,林剑丝毫不奇怪。
当然,比起各大窑口的馒头窑,胡爷家的这口窑炉明显小了很多,算是mini版馒头窑,毕竟胡爷用不着大规模生产瓷器。
由于陶瓷烧成过程中有许多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在陶瓷行业就有了“三分成形,七分烧成”、“三分人作,七分天成”、“或生在成形,死在烧成”等说法,这就导致人们渐渐对窑炉有了敬畏感。
馒头窑炉的内部全由耐火砖砌成,弯弯曲曲、疙疙瘩瘩、麻麻赖赖,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盘它!
当然这只是粗浅的描述,文艺点讲:细若盘蛇、粗如扭龙,听起来是不是觉得高大上了?
事实也是如此,比起其它窑炉,馒头窑外观姿态优美、丰姿卓越,宛如唐代丰腴美人,值得细细品味,这是在懂行的人眼中,反之,那就是一堆砖,没比坟包强多少。
胡爷刚去把屋里的门窗打开换气,慢悠悠的过来,发现林剑在窑门前站着发呆,不由问道,“怎么?第一次见到窑炉?”
林剑坦诚点点头,“头回见,您给介绍介绍?”
胡爷失笑道,“没什么好介绍的,这就是窑门,开窑的时候用,烧成时需要将窑门封闭,留出火口供添加燃料。
旁边有个深达5米的井,供掏煤渣及通风透火使用,后面有两个烟囱将烟排出。
窑炉内部前有火膛供烧煤加热升温,用作摆放与烧成产品处叫牙台,牙台呈前高后低状。”
示意林剑低头往里看,指着内部道,“看到窑内后壁下面的两个大孔了吗?那是吸焰孔。
窑顶的透火孔我们叫天眼,窑顶底部周围有6个麻眼,用于烧成中调节焰气与观察火情。
你可以站进去看看。”
林剑闻言走了进去,上下一打量,发现窑内牙台略呈方形,而窑顶浑然为圆球形,这不正迎合了华夏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吗?
暗自咋舌,问刚进来的胡爷,“这是您亲手打造的?”
胡爷摇摇头,“怎么可能,我可没这手艺,这座窑炉到今天快百年历史了,依然坚固耐用,其关键的穴顶、盘柱、牙台等几个部位,都是窑工高超技艺与智慧的结晶。
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出来?”
林剑疑惑道,“所以这是您买的?”
“不,这是我爷爷亲手建造的,当时可没用什么脚手架,便将上千块耐火砖组成的窑顶砌好,据我父亲说,摆砌、抹泥、加支垫,总共就花费了一天多点的时间。”
林剑比了个大拇指,“老爷子是高人啊,厉害~”
胡爷笑了笑,“是厉害,不过你今天来的不是时候,等烧窑的时候,那才值得一看,那时候窑炉内部温度达到1250度以上,外部则犹如铜墙铁壁般的坚牢,当熊熊烈火燃烧由烟囱派出时,犹如小龙在空中起舞一般,非常漂亮。”
林剑不由憧憬,“等有机会一定来看看~”
胡爷在窑内转了一圈,“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这种馒头窑窑墙较厚,限制了瓷坯的快烧的速冷,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为避免坯体变形,又使坯体加厚,因此馒头窑出品的瓷器都有浑厚凝重的特征。”
林剑愣了下,本能的反应道,“这也是古代北方瓷器的特点吧?”
胡爷微笑点头~
可林剑纳闷道,“这么说馒头窑烧不了青花瓷?”
胡爷反问,“谁说烧不了?”
“可青花瓷胎很薄~”
“你以为元青花怎么来的?”
林剑被胡爷一句话问住了,张了半天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别说青花,就算是釉里红我也能烧,古代比较迷信,当然我不是说窑不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
这话林剑没法反驳,不过他现在对窑不感兴趣了,刚刚胡爷应该、好像、貌似提到了红窑,他心中一片火热。
陪着笑脸,“胡爷,您烧过釉里红?”
要说华夏人以前还真是暴殄天物,元代瓷器在华夏以前的收藏圈里知名度不高,一直到民国时期,基本上还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研究和收藏者很少,没办法,在大多数华夏人的认知中,都认为元瓷粗大笨重,没什么精品。
元瓷之所以能够出名还多亏了老外,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还真得感谢那些‘强盗’,不要一说到很多华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就有无数的伪愤青、伪爱国人士把老外的强盗行为贬的一文不值,是,他们行为的确不值得称道,但仔细想想那个年代的华夏,真正被抢走的古董有多少?
其实在所有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只占了小部分,除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一次以外,其余的华夏古董一般都是在民国时期,甚至是新华夏时期为了出口换取外汇流失到海外的。
大量的古董被洋人收购带出国,而当时华夏人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哪还有心情管古董?有人要这些破铜烂铁破瓶子烂罐子,那真是求之不得,但凡多给点钱内裤都能当了,何况只能当摆件用的瓷器?
也就是现在华夏崛起了,人们有钱了,才有心情有时间关注那些精美的艺术品,这也是‘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这句话最好的体现。
扯得有点远,说回元瓷,南北方窑口都有,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卵白釉还有红绿彩,但红绿彩只是存在,还没有发现窑址货,业内的争议也比较大。
元青花的名气太大,众人皆知,但真要说元朝当时的瓷器,其实是以红色为贵的。
当时成吉思汗等皇帝所用的御瓷最高贵的颜色也是红色。
所以,元瓷里论品级,应该以红釉和釉里红为贵,青花蓝釉次之,卵白油最次。
不过元瓷的釉里红当时属于初创阶段,虽然说这种铜红釉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出现了,但唐宋以来,都被视为妖孽一般,被划分到窑变,根本没有固定的技法可以成规模的烧出来,所以窑里出来的红釉被砸个稀碎,更不会被送到宫里。
总而言之,釉里红存世量极为稀少,目前可供考察的一共是40多件,要知道元青花还有400件呢,可见釉里红这种红瓷在元代尚属于高度机密的瓷器,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因此,当林剑听胡爷说釉里红他都能烧,才表现的如此惊讶。
然而胡爷却不以为然,“可以烧,不代表能仿到一模一样~”
林剑搓着手,“您这有成品吗?我想开开眼~”
胡爷瞅了他一眼,说道,“让你看看也可以,但你别想着带走,这件我不卖~”
“没问题,我就看看,绝对不带走。”
“行吧,跟我来~”
几步路走回院中主房,让林剑在过堂客厅里等了片刻,胡爷从屋里取出一件精美至极的瓷器,不过寻宝鼠毫无反应。
没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假的能有什么反应,何况按胡爷的说法,这瓷器有瑕疵,没烧到极致,恐怕这辈子也很难烧到极致。
胡爷走到近前,将瓷器放在四方桌上,林剑弯下腰,一眼就勾起了脑中的回忆,“这件瓷器出现过,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06年香江的佳士得春拍。”
“哟~记性不错~”
林剑没接话茬,这是一件仿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当时在拍卖会上以接近8000万港元成就了明代瓷器的新纪录,也使得“釉里红”成为瓷器收藏中的极品。
但可惜的是,这非元代釉里红,而是洪武时期技艺纯属之后的产物,失去了元代的属性,哪怕卖出高价也不是那个味儿了。
不过由此也能看出,釉里红绝对可以堪称瓷器中的贵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