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中文网 > 明末之虎 > 第二百六十五章 铁模铸炮

第二百六十五章 铁模铸炮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好了,就停放在这里,卸炮后,立刻开始置放炮架。”

    在离城那那面陡峭的山崖,将近八百步(约1000米)的距离,赵杰喝令炮手停止推进这门重型龙击炮,把火炮从炮车卸下后,就地开放置放炮架。

    据赵杰介绍,这个距离,是这门重型龙击炮的准确射程的最大距离,另外,其有效射程为1500步(约2000米)。

    听赵杰介绍龙击炮的射程竟有这般远时,李啸一脸喜悦。

    他知道,在明清时代,哪怕是威力最大的新式红夷大炮,准确射程基本在600米左右,至于有效射程,最高也只达到了1500米。

    可见,李啸生产的龙击炮,远远地超越了这个时代。

    沉重的实木包铁炮架放好后,这门重型龙击炮,被一众炮手使出吃奶的力气,扛上了炮架,再把这门重达2500斤的龙击炮好生固定稳妥。

    “清膛准备!”

    赵杰大喊完,这些炮手立刻打开炮口的密封盖,伸入干布将炮膛中的防护油抹净,再打开火门盖子,倒入一点引火之药,再将其余的定装火炮火药全部从炮口倒入,后用捅棍捣至半实,随后从炮口由两名炮手一齐发力,将那枚巨大的32斤铁弹塞入炮膛。

    “调整炮位!”

    赵杰这一声喊后,炮手们立刻使用铳规测距,调整炮耳,选择仰射角度,再仔细校准准星与照门,接着便打开火门盖子,插上火绳,做好了开炮的准备。

    “预备,点火!”

    一名炮手,立刻点燃了手中持着长条火绳,火绳冒出淡蓝色的火光,慢速地燃烧起来。

    “放!”

    听了赵杰的命令,炮手立刻将手中的火绳,点燃了眼前这门龙击炮火门上的火绳,只得滋滋一束光苗隐入火门之中。

    “砰!”

    几乎就在瞬间,龙击炮发出一声几乎可以震破耳膜的爆响,炮口飘起腥红的余焰,大团的呛鼻白烟立刻四处弥漫,一枚包黑的炮弹呼啸出膛,向着山崖上用石灰标记的地方凌厉出击。

    远远地听到一声闷响,炮弹准确地山崖上那画了石灰的大圈,碎石飞溅,周围的炮手顿时一阵欢呼。

    李啸从千里镜中看到,炮弹准确地击了1200米外的山崖上的画圈处,以击中部位为放射起点,整面青石山崖上,呈现出密如蛛网般的巨大裂痕,可见这枚32斤的炮弹,对山崖造成了多么大的打击。

    “很好,复位炮架,继续打!”

    赵杰随后接着下令,炮手们随后开始将因为后座力严重后退歪斜的龙击炮重新复位,用湿布清理炮膛,抹去药渣,再开始重新如先前步步骤装填。

    这个年代,没有现代大炮所使用的炮架制退复进机。整个世界上,无论欧洲还是中国,所有火炮都是所谓的架退炮,也就是说,开炮时全炮受后座力后退,需要以人力将其复位。

    这样的火炮有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在长时间炮战下,将会大幅消耗炮兵体力。有军事分析家认为,拿破仑之所在滑铁卢战败,固然有一系列的政治与军事原因,但其手下炮兵体力耗尽导致火炮无法完全复位,亦是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18世纪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晚期的时候,欧洲各国也曾出大力研究过各种制退复进系统,但是基本全部失败了。

    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弹簧之类的刚性系统制造不易,同时很快就会弹性疲乏,更换与维修起来也很复杂。直到19世纪末,才发明使用不会弹性疲乏的液体或气压制动,进行压力制退复进的炮身复位装置,直至此时,这才使火炮复进系统真正实用化,出现了所谓的管退炮。

    这个问题现在无法解决,毕竟,李啸军的机械工业水平,太过低阶原始,远远达不到能生产气动或液压装置的程度,所以,李啸也只能默认现实,还是让炮手们多出把力气吧。

    对于这个问题,赵杰也曾向李啸提出过缓解的方案,这个缓解方法,还是当年的孙元化想出来的。那就是在选定的炮兵阵地上,让士兵用铲子挖土,在火炮后方堆出小土堆。则火炮发射时后座后退,就会经由斜坡滑到小土堆上,士兵再用力一推,火炮就会从斜坡滑下来,稍微校正调整就可以简单复位。

    当然,这种解决的方法,太过简陋与敷衍,但在战场上,却还是相当实用的招数。

    李啸同时注意到,自已手下的这些炮手,装填还不够熟练,配合也还有些生疏,虽有定装火药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但全套动作完成时,竟然耗时近5分钟。

    而在当时世界上,操作水平最快的是英国海军,平均每2分钟,便可重新击发一次。李啸军手下的炮手,操作熟练程度,却还有待提高。

    在接下来,李啸军又接连打放了八炮,便因炮膛过热,恐再继续打会导致炸膛,而停止了打放。

    李啸看到,山崖上的画圈处,赫然现出一个大洞,巨大的裂缝从这个大洞的周围,呈圆形四处散布,大块的青石从山崖上崩塌下来,在山脚下滚落了一地。

    能在这么远的距离,有这个打击效果,李啸十分满意。

    试想一下,那些远不如山崖坚实的城墙,若在数十门这样的重型龙击炮那凌厉威猛的打击下,该会以怎样的速度迅速崩垮。

    哼,等到这些重型火炮生产到了一定数量,自已就把它们带到台湾去,那么,无论是西班牙的圣多明哥城,还是荷兰的赤嵌城或热兰摭城,都将会在这样的火炮强力打击下,迅速灰飞烟灭。

    从此之后,李啸军一直以来最为短板的攻打坚城,将再不会成为制约李啸的头痛问题。

    除了打击力巨大外,赵杰制成的这门龙击炮,还有一个优点,更让李啸心喜。

    那就是,龙击炮一次可以打放的炮弹数量。

    据史书上记载,现在的明军与清军每门火炮平均只能打放四五次,便会炮膛过热,再无法使用,不然便会炸膛。

    这种火炮因为多次打放而导致的炮膛过热的时候,并不能急急地灌水使其迅速冷却,因为炽热的炮管,在突遇到的冷水的情况下,很可能会立刻产生极为细小的裂隙,从而会在下一次打放中炮膛炸裂,故只能待其慢慢自然冷却,才能重新进行下一轮的打放。

    而冷却的时间,一般最少需要半个多时辰,若是炎热的夏天,耗费一个半时辰的情况,亦是常见。

    而李啸军的龙击炮,其火炮每次连续打放炮弹的数量,与现在的明军与清军火炮相比,几乎多了一倍,这得益于李啸采用精钢制炮,导热很快,同时略为粗糙的表面使其散热良好,这才使得龙击炮能有比明军与清军的火炮多了近一倍的打放时间。

    “赵总头,若以现在的速度,每个月可铸这重型龙击炮多少门?”

    心下极喜的李啸,也不多加掩饰,开门见山的直接向赵杰问道。

    “禀都督,这般重型龙击炮,因其耗费钢材颇多,且制作泥模不易,以我军现在速度,每月只怕最多只能生产两门。”赵杰面有难色地回道。

    听了赵杰的这番话,李啸不觉皱起了眉头。

    李啸有三大营的兵力,皆要配备龙击炮,而火炮厂一个月才只能生产两门,这个速度确实慢了点。

    不过,赵杰的话,却让李啸仿佛发现了什么突破口一般。

    泥模铸炮?

    如果换成铁模铸炮呢?

    仿佛只在瞬间,这个念头便从李啸心头电光火石般地闪出。

    李啸前世看过一些书中介绍过泥模制炮。这泥模铸炮,是中国传统的铸炮工艺,即用水和泥,制成模具,然后范金倾铸,层层笋合,最终制出炮身。

    这种泥模,有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必须烘得干透才行,否则外表虽干,里面湿润,一遇金属熔液,潮气自生,铸成的火炮就有蜂窝,打放时炮膛容易炸裂伤人。而烘干泥模却是一件耐心活计,需得自然阴干,不可使用急火薰烤,这样制成一个合格的泥模,往往要一个月之久,如果碰上雨雪阴寒天气,则须两三个月。况且一具泥模只能铸造一尊火炮,随即随弃,不能再用。

    而铁模铸炮,在李啸印象中,是清人龚振鳞于鸦片战争期间发明,算是中国人在火炮制作技术方面,难得的领先世界的一次。因为这样的先进铸炮方法,在欧洲则要在30年后的1873年,才开始首先在英国使用这种技术。

    鸦片战争时,浙江嘉兴县县丞龚振麟,被上司调到宁波军营,受命赶制火炮。因其事甚急,因此他发明出铁模铸炮法,以其快速生产火炮用以对抗英军。

    具体方法为,首先以腊制造火炮,再几次翻砂作成铁模。铸炮时,先将铁模的每瓣内侧刷上两层浆液。第一层浆液是用细稻壳灰和细沙泥制成的;第二层浆液是用上等极细窑煤调水制成的。然后,两瓣相合,用铁箍箍紧、烘热,节节相续,最后浇铸金属熔液。待浇足熔液,冷却成型以后,即刻按模瓣次序剥去铁模,如剥掉笋壳一样,逐渐露出炮身。

    至此,一门用铁模铸炮法制出的火炮,正式成型。

    这种铁模铸炮法,与泥模铸炮相比,铁模铸炮的优越性在于:工艺简便易行,节省模具原料,不受气候条件限制,缩短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没有湿气残留,尤其是解决了蜂窝(气泡)的难题,大大提高了火炮铸造质量,大幅降低铸炮废品率。

    在龚振麟成功研发出铁模铸炮法后,他的同僚们称赞说:“其法至简,其用最便,一工收数百工之利,一炮省数十倍之资。且旋铸旋出,不延时日,无瑕无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无穷,辟众论之导轨,开千古之法门,其有裨于国家武备者,岂浅鲜哉!”

    龚振麟自已,对自已费尽精力研发的铁模铸炮,亦是十分暗自得意。

    他在《铸炮铁模图说》中,还专门总结了铁模铸炮的多个优点。其中讲到铁模的特点,便是一模多铸,成本低、工时少,减少表面清理,镟铣内膛的工作量,铸型不含水分,少生气孔,用后收藏,维修方便,如果战时紧迫,能很快投产以应急需。

    只是可叹,龚振麟这样杰出的铸炮人才,却并不受腐败无能的晚清朝廷所赏识,这一领先世界的铸炮技术,也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提高,最终淹没于历史的进程之中,销声匿迹。

    而龚振麟自已,亦于1861年,在台州知府任上,被造反的太平军一路追杀,最终被击毙于黄岩县。

    现在,李啸将自已前世所了解到的铁模铸炮法,对赵杰等人简略说了一番。

    之所在去年研制龙击炮时,李啸没有对火器工匠们提出这项铁模铸炮技术,那是因为,李啸认为,这种铁模铸炮技术的细节,诸如浆液成分配比,与铁模的翻砂制作方法,李啸也只是了解一个泛泛的概念,并不特别明白,所以无法仅凭语言指导,便能向工匠们详加说明。

    而且,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还是通行泥模铸炮技术的。那么,对于这批来自登州火器营的工匠们,选择惯用的泥模铸炮,自是再正常不过之事,比凭空摸索只有一个空泛概念的铁模铸炮,要顺手得多。

    而现在,用泥模铸造龙击炮的技术,已然成熟,李啸自然可以要求,已有相当多制炮经验的工匠们,把握自已提供的这个方向,去自行摸索铁模铸炮技术,找到各类生产的相关的技术参数。

    一旦铁模铸炮研制成功,李啸将再不会受制于火炮的铸造速度,李啸征服东北亚与东南亚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

    为了确保生产龙击炮与铁模铸炮研发二项的进度,皆不会耽搁,李啸下令,再拔给赵杰一千名工人,由他调配,务必在保证每月二门重型龙击炮的基础上,能早日研发出铁模铸炮出来。

    同时,李啸心下暗暗计算了一下,如果能每月二门重型龙击炮的速度,如果自已于今年年底再去台湾的话,则还有五个月的时间,总共应可再生产出10门打放32斤铁弹的重型龙击炮,加上先前研发出来的轻中重三种型号龙击炮十多门,那么,有这20多门龙击炮,火器威力亦是相当可观了,虽然要消灭台南的荷兰人,可能还会比较困难,但解决掉台湾北部驻军数量较少的西班牙人,应该是胜算极大了。

    接下来,在领了李啸一千两赏银后,迎着李啸热切的目光的火器总头赵杰,大声应命,保证尽快完成李啸的嘱托。随后与李啸道别,率众返回铁龙城的火炮厂而去。

    赵杰刚离开了三天,前往京师送报捷信件的护卫队长李浩然,率领轻骑兵们,顺利返回了赤凤城。

    他向李啸禀报,自已在顺利将奏捷信件,亲手送到到朝廷兵部尚书杨嗣昌手中后,才率部返回。

    李啸心下十分高兴,对他大大奖慰了一番,便让他们下去休息。

    只不过,现在书房中,一个人反复踱步的李啸,却在默然思考下面的事情。

    朝廷接下来,该会对自已如何封赏呢?

    而皇上又是否会同意,把那登州府城,交给自已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