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蜀北喜欢赶庙会。
每年庙会有三次,一般都是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蜀北也常常把庙会唤做“观音会”!
像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观音”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成了普渡众生,追求幸福,寻求财富的代名词。
当然,“观音会”并不只是祭拜观音。
通常那些寺庙里会有许多神像。
“观音会”就像是众位神仙过生日一样。到了那几日,寺庙之中便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没有孩子,那些蜀北的人们通常也会到寺庙中去拜拜送子观音。
没有钱财,他们也会拜拜财神老爷。
除了他们,还有药神,土地等等许多神像都会被人们祭拜。
远古时代,人们没有办法征服自然,也没有办法面对天灾人祸。那时候,人们心中便有无数的希望,无数的期盼。
战争除了扼杀人类的生命,还会将人的心灵击碎,让人们迷失了自己。
就像我们的佛教一样。
从东汉时期传入到我国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之痛。
那时候除了像五柳先生这样避世乐于田园生活的人不多,更多的平民百姓渴望有人能够救他们于苦恼之中。
从古印度传来的汉入佛教就这样在我国兴起来了,它和我们本土的儒家、道家不同。
老子的《道德经》,没有几个平民百姓会懂,其中的那玄妙世界观,也是没有几个老百姓会懂,儒家儒家学派倡导的那些理念太过遥远。
他们只想有一份念想,急于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所以那份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让他们心生欢喜,忍不住顶头膜拜。
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中原之地马革裹尸,血流满地。
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繁荣昌盛,却也由盛转衰!
五代十国大分裂,宋末元初的金戈铁马,明清时期的混乱不堪。
这些都让人们在一代代的传承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由此也兴起了一些风俗,那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念想,也是他们生活过的印记。
记得小气候,我还不明白什么叫做庙会,也不知道庙会有什么意义,却也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场地。
我家爷爷不信鬼神与诸神,从来也没见到家里许愿烧纸什么的习俗,就算有,也是奶奶趁着爷爷不在的时候,偷偷摸摸烧几张的。
我们家在高山,丛山峻岭,路途漫漫,遥远而曲折。
庙宇之地离我们不近,其实也不算远,隔着一道大沟大河,一道大山,遥遥相对,步行约1个半小时的路途。
每年一到观音会前几天,我便能见到村民忙年忙后,准备香蜡纸烛、准备洗澡沐浴,食素菜素饭。
在我们蜀北,庙会忌血腥,妇女来了经血是万万碰不得庙宇的,会冲撞了诸神和菩萨,自身也会不吉利。
三岁以下的小孩也是进不得庙宇的,因为神像并不是每个都是慈眉善眼,眉清目秀,有的甚至还会很狰狞!
刚刚经历生产和流产的妇女也是不能去的,据说不吉利。
一到了观音会的早上,人群攒动,都不约而同地往那庙宇而去。
蜀北爱热闹,特别喜欢放鞭炮。
所以庙宇之前除了烧高香,更多的还是放鞭炮。据说,鞭炮越响,心灵越是真诚,许下的愿望也更容易实现。
当然,许愿的时候,是不能说出来的。要默无声息地在心中一遍遍默念,心越诚,愿望越灵!越是容易实现。
如果来年,愿望实现了,一定要去还原的。许愿的时候许下了什么东西,一定要记得给菩萨供奉这些东西。
在蜀北,以前人们常常供奉的东西有粉条、面条、大米、菜籽油、苹果、酵面馒头等,当然也有直接许了金钱的。
蜀北多高山,许多供奉的菩萨都是在山上的,久远一点的都是各朝各代的佛崖,在蜀北最出名的便是蜀北城里的千佛崖,曾经有一万多座,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雕刻,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等千年时光。但是现在千佛崖并没有那么多了,大部分毁于上世纪的一场开山造路行动。
民不聊生的时代,我们没有办法论功论过,幸运的是,终究还是给蜀北留下了宝贵的财产,虽然不多,但终究是比什么也没留下要好的多。
到爸爸那边的奶奶家的途中,我也见过了许多残破的神像,据说是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那是完全的青石雕刻,雕像精美绝伦,也不知道出自于哪朝哪代。
年少的我经常一个人路过那里,每次一见到荒草之中长满苔藓的神像,我都会无比感慨,这么漂亮的东西怎么就毁了呢?那座石庙也是石头建成的,残破的墙,荒草戚戚,残破却依然美丽的神像,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可惜。
现在的蜀北都已经没有石雕的神像了。大多都是竹胎做底,扶上泥,再涂抹颜色,穿上鲜艳的衣衫。
一座漂亮,轻巧的泥菩萨就做好了。
现在市面上还有许多陶瓷做成的小菩萨,漂也漂亮,也遍历,唯独缺少了灵魂。
至于用石头雕刻?又笨又重,谁没事会去做啊?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而且相比于石头雕刻,需要有高超的技术,否则容易雕坏,成为废弃品。
在蜀北,神像一般是不会轻易请回家的。
俗言道,请佛容易送佛难!
人心易变,好事多磨。
现在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生活。
谁也不愿意十年如一日,生活在枯燥的乡村之中。
乱花入眼,钱财迷心!
人心如此,又何尝是曾经的一分渺茫并不一定实现的希望?
这送佛出家们,不但有很多规矩,而且有很多忌讳和讲究,具体如何,我不知道。花开哪有常年不败,人心哪能十年如一?我并没见过谁家因为佛来佛去有过什么变化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世间万物的规矩,自来如此,并不会因为谁而有什么变化了。
不过心中有了念想,便也多了一分希望。
宠辱不惊,大喜大悲,佛在心中,自会的多了一分安宁和平静。
小时侯,因为妹妹的出生,我有幸见过一次蜀北的庙会。
那个庙会赶不上千佛之佛的壮观,却也因为地势优越,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那时候,我大约六七岁。
我记得那天的庙会和我寻常在大山中感受到的庙会不同。
因为位于蜀北城中,周围都是络绎不绝的人们。
而且那个寺庙还搭上了戏台子,舞狮子舞龙,还有人穿起了漂亮的戏服,唱起了大戏!
那些咿咿呀呀,我一句也没听懂,人群太多,我只是在后台见到他们带上面具。前面还传来整整喝彩。
听人们说,那是变脸!
人生来只有一张脸,为什么戏台上的那人却会变出好多张脸来呢?
年少的我不明白,长大了才知道,那是一门艺术,居然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舞台中间,告诉世人,这是川蜀的特有一种艺术叫做:川剧。
庙会带给我们不仅有戏曲,还有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的玩具:面具、草编玩具、冰糖葫芦、大散子麻花等等。
那时候的面具一般都是西游记的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当年叱咤三国的张飞。
因为张飞在蜀北实在是太出名了,张飞植柏种出一条翠色长城,飘摇乱世,却依然苍翠千年。隔壁城市的张飞牛肉据说特别好吃,前几年我买了几包,已经忘了什么味道了,好像还算不错,我对吃的东西从来不讲究,觉得能填肚子就行,什么东西落到我这里就是猪八戒吞人生果了,浪费。倒是那个阆中醋,让我记忆深刻,因为这个东西,小时候我们一直在吃。
小时候,我们这里可没什么海天、千禾、加加。吃的最多的便是那个酱油和陈醋了。小时候每次吃面条,拌凉菜,一点辣椒油一勺盐巴,几许味精,加上一点陈醋,花椒粉,觉得那就是人间美味了!
蜀北山大,物产丰富,棕榈树在我们蜀北大地方都是有的,小时候特别喜欢邻居爷爷用棕榈树嫩叶子编制的草蚂蚱、草蝈蝈笼子、扇子、蜂窝、蝴蝶等东西。
我觉得那些东西比我买来的小玩具还要漂亮,而且他的奶奶是小缠脚,她还会做那种唐装的步扣子,还会编许多头发,会做许多传统的吃食。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
也向像他们一样学着去做很多东西,可是我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相继离开了。
人老了就会死!
小时候的我特别怕老人!因为我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就会离开了。
明明先前还是鲜活的人,却有一天在敲锣打鼓之中变成了小土包。而且蜀北出丧会看日子,有时候遇到天气炎热,尸体都会发臭,整个丧宴都会有一股臭味。
导致我小时侯从来都不喜欢吃丧酒,而且特别厌恶吃丧席上的坨子肉(东坡肉)。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年漂泊不定,我也很多年没有赶过庙会了,也没有吃过农村土生土长的丧喜宴了。
而且那些丧喜宴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味道了。以前的宴席都很好每个村子里村民自己去做的饭菜,数量大,饭菜足。
每过一次席面,帮忙的村民多达二三十个,都是分工的,杀猪、做饭、洗碗、淘菜、上菜、烧水、支客、写礼、借东西等等全部都是村民自己人。
现在席面都是厨师下乡,三五百来块钱一桌,要么就是直接在乡镇酒店定制席面,曲终人散,简单方便。利润的驱使下,饭菜体面,味道却不过尔尔。
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人忙于自己的生活,找个熟人带钱帮忙把礼金带到就完事了。有时候,我们甚至连酒宴的正主也不认识,他们家的谁谁谁约摸哪里见过,有那么几次交集。
至于庙会,也在记忆中越走越远了,我已经不知道上一次去庙会是什么时候了,至于那些表演,更是没什么印象了。
城是那些城,佛是那些佛,味却再也不是那些味了!
蜀北喜欢赶庙会。
每年庙会有三次,一般都是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蜀北也常常把庙会唤做“观音会”!
像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观音”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成了普渡众生,追求幸福,寻求财富的代名词。
当然,“观音会”并不只是祭拜观音。
通常那些寺庙里会有许多神像。
“观音会”就像是众位神仙过生日一样。到了那几日,寺庙之中便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没有孩子,那些蜀北的人们通常也会到寺庙中去拜拜送子观音。
没有钱财,他们也会拜拜财神老爷。
除了他们,还有药神,土地等等许多神像都会被人们祭拜。
远古时代,人们没有办法征服自然,也没有办法面对天灾人祸。那时候,人们心中便有无数的希望,无数的期盼。
战争除了扼杀人类的生命,还会将人的心灵击碎,让人们迷失了自己。
就像我们的佛教一样。
从东汉时期传入到我国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之痛。
那时候除了像五柳先生这样避世乐于田园生活的人不多,更多的平民百姓渴望有人能够救他们于苦恼之中。
从古印度传来的汉入佛教就这样在我国兴起来了,它和我们本土的儒家、道家不同。
老子的《道德经》,没有几个平民百姓会懂,其中的那玄妙世界观,也是没有几个老百姓会懂,儒家儒家学派倡导的那些理念太过遥远。
他们只想有一份念想,急于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所以那份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让他们心生欢喜,忍不住顶头膜拜。
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中原之地马革裹尸,血流满地。
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繁荣昌盛,却也由盛转衰!
五代十国大分裂,宋末元初的金戈铁马,明清时期的混乱不堪。
这些都让人们在一代代的传承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由此也兴起了一些风俗,那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念想,也是他们生活过的印记。
记得小气候,我还不明白什么叫做庙会,也不知道庙会有什么意义,却也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场地。
我家爷爷不信鬼神与诸神,从来也没见到家里许愿烧纸什么的习俗,就算有,也是奶奶趁着爷爷不在的时候,偷偷摸摸烧几张的。
我们家在高山,丛山峻岭,路途漫漫,遥远而曲折。
庙宇之地离我们不近,其实也不算远,隔着一道大沟大河,一道大山,遥遥相对,步行约1个半小时的路途。
每年一到观音会前几天,我便能见到村民忙年忙后,准备香蜡纸烛、准备洗澡沐浴,食素菜素饭。
在我们蜀北,庙会忌血腥,妇女来了经血是万万碰不得庙宇的,会冲撞了诸神和菩萨,自身也会不吉利。
三岁以下的小孩也是进不得庙宇的,因为神像并不是每个都是慈眉善眼,眉清目秀,有的甚至还会很狰狞!
刚刚经历生产和流产的妇女也是不能去的,据说不吉利。
一到了观音会的早上,人群攒动,都不约而同地往那庙宇而去。
蜀北爱热闹,特别喜欢放鞭炮。
所以庙宇之前除了烧高香,更多的还是放鞭炮。据说,鞭炮越响,心灵越是真诚,许下的愿望也更容易实现。
当然,许愿的时候,是不能说出来的。要默无声息地在心中一遍遍默念,心越诚,愿望越灵!越是容易实现。
如果来年,愿望实现了,一定要去还原的。许愿的时候许下了什么东西,一定要记得给菩萨供奉这些东西。
在蜀北,以前人们常常供奉的东西有粉条、面条、大米、菜籽油、苹果、酵面馒头等,当然也有直接许了金钱的。
蜀北多高山,许多供奉的菩萨都是在山上的,久远一点的都是各朝各代的佛崖,在蜀北最出名的便是蜀北城里的千佛崖,曾经有一万多座,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雕刻,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等千年时光。但是现在千佛崖并没有那么多了,大部分毁于上世纪的一场开山造路行动。
民不聊生的时代,我们没有办法论功论过,幸运的是,终究还是给蜀北留下了宝贵的财产,虽然不多,但终究是比什么也没留下要好的多。
到爸爸那边的奶奶家的途中,我也见过了许多残破的神像,据说是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那是完全的青石雕刻,雕像精美绝伦,也不知道出自于哪朝哪代。
年少的我经常一个人路过那里,每次一见到荒草之中长满苔藓的神像,我都会无比感慨,这么漂亮的东西怎么就毁了呢?那座石庙也是石头建成的,残破的墙,荒草戚戚,残破却依然美丽的神像,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可惜。
现在的蜀北都已经没有石雕的神像了。大多都是竹胎做底,扶上泥,再涂抹颜色,穿上鲜艳的衣衫。
一座漂亮,轻巧的泥菩萨就做好了。
现在市面上还有许多陶瓷做成的小菩萨,漂也漂亮,也遍历,唯独缺少了灵魂。
至于用石头雕刻?又笨又重,谁没事会去做啊?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而且相比于石头雕刻,需要有高超的技术,否则容易雕坏,成为废弃品。
在蜀北,神像一般是不会轻易请回家的。
俗言道,请佛容易送佛难!
人心易变,好事多磨。
现在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生活。
谁也不愿意十年如一日,生活在枯燥的乡村之中。
乱花入眼,钱财迷心!
人心如此,又何尝是曾经的一分渺茫并不一定实现的希望?
这送佛出家们,不但有很多规矩,而且有很多忌讳和讲究,具体如何,我不知道。花开哪有常年不败,人心哪能十年如一?我并没见过谁家因为佛来佛去有过什么变化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世间万物的规矩,自来如此,并不会因为谁而有什么变化了。
不过心中有了念想,便也多了一分希望。
宠辱不惊,大喜大悲,佛在心中,自会的多了一分安宁和平静。
小时侯,因为妹妹的出生,我有幸见过一次蜀北的庙会。
那个庙会赶不上千佛之佛的壮观,却也因为地势优越,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那时候,我大约六七岁。
我记得那天的庙会和我寻常在大山中感受到的庙会不同。
因为位于蜀北城中,周围都是络绎不绝的人们。
而且那个寺庙还搭上了戏台子,舞狮子舞龙,还有人穿起了漂亮的戏服,唱起了大戏!
那些咿咿呀呀,我一句也没听懂,人群太多,我只是在后台见到他们带上面具。前面还传来整整喝彩。
听人们说,那是变脸!
人生来只有一张脸,为什么戏台上的那人却会变出好多张脸来呢?
年少的我不明白,长大了才知道,那是一门艺术,居然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舞台中间,告诉世人,这是川蜀的特有一种艺术叫做:川剧。
庙会带给我们不仅有戏曲,还有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的玩具:面具、草编玩具、冰糖葫芦、大散子麻花等等。
那时候的面具一般都是西游记的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当年叱咤三国的张飞。
因为张飞在蜀北实在是太出名了,张飞植柏种出一条翠色长城,飘摇乱世,却依然苍翠千年。隔壁城市的张飞牛肉据说特别好吃,前几年我买了几包,已经忘了什么味道了,好像还算不错,我对吃的东西从来不讲究,觉得能填肚子就行,什么东西落到我这里就是猪八戒吞人生果了,浪费。倒是那个阆中醋,让我记忆深刻,因为这个东西,小时候我们一直在吃。
小时候,我们这里可没什么海天、千禾、加加。吃的最多的便是那个酱油和陈醋了。小时候每次吃面条,拌凉菜,一点辣椒油一勺盐巴,几许味精,加上一点陈醋,花椒粉,觉得那就是人间美味了!
蜀北山大,物产丰富,棕榈树在我们蜀北大地方都是有的,小时候特别喜欢邻居爷爷用棕榈树嫩叶子编制的草蚂蚱、草蝈蝈笼子、扇子、蜂窝、蝴蝶等东西。
我觉得那些东西比我买来的小玩具还要漂亮,而且他的奶奶是小缠脚,她还会做那种唐装的步扣子,还会编许多头发,会做许多传统的吃食。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
也向像他们一样学着去做很多东西,可是我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相继离开了。
人老了就会死!
小时候的我特别怕老人!因为我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就会离开了。
明明先前还是鲜活的人,却有一天在敲锣打鼓之中变成了小土包。而且蜀北出丧会看日子,有时候遇到天气炎热,尸体都会发臭,整个丧宴都会有一股臭味。
导致我小时侯从来都不喜欢吃丧酒,而且特别厌恶吃丧席上的坨子肉(东坡肉)。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年漂泊不定,我也很多年没有赶过庙会了,也没有吃过农村土生土长的丧喜宴了。
而且那些丧喜宴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味道了。以前的宴席都很好每个村子里村民自己去做的饭菜,数量大,饭菜足。
每过一次席面,帮忙的村民多达二三十个,都是分工的,杀猪、做饭、洗碗、淘菜、上菜、烧水、支客、写礼、借东西等等全部都是村民自己人。
现在席面都是厨师下乡,三五百来块钱一桌,要么就是直接在乡镇酒店定制席面,曲终人散,简单方便。利润的驱使下,饭菜体面,味道却不过尔尔。
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人忙于自己的生活,找个熟人带钱帮忙把礼金带到就完事了。有时候,我们甚至连酒宴的正主也不认识,他们家的谁谁谁约摸哪里见过,有那么几次交集。
至于庙会,也在记忆中越走越远了,我已经不知道上一次去庙会是什么时候了,至于那些表演,更是没什么印象了。
城是那些城,佛是那些佛,味却再也不是那些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