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6章 他是不是有些飘啊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陈释的病好了。潘涛拿着刘牧樵给他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骨髓开始了研究,他培养了几株骨髓干细胞,长得很好。
他开始给第一个病人做移植。
效果,嘿嘿,不用一丁点的抗免疫的抑制剂,第三天,就在血管内找到了新产生的血细胞。
太振奋了。
潘涛做了一辈子的骨髓移植,哪一次不是小心又小心?生怕发生排异反应。
做一台骨髓移植手术,有几个关键步骤。
一是配型,很艰难,几百个标本中去筛查,能够找到3、4个位点相匹配的就是皆大欢喜了,就表示移植有了成功的可能。
第二步化疗,把癌变的白细胞杀死。实际上是把患者身体所有白细胞杀灭了,为移植腾挪空间。
这一步还含有第三关,感染关。
第四关就是移植后的排异关。
这是最难的一关,也是成败的关键,几乎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排异反应,这就靠医生了,怎么用药非常关键。
免疫要抑制,但又不能全部抑制,身体还需要一定的免疫力,否则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感染,这种感染一旦发生,极为凶险,存活率非常低。
有时候,早上出现感染症状,下午人就没了。
所以说,移植最大的难题就是排异反应这一关,即便是大专家,也不敢说这一关能够轻易过去。
第五关就是移植细胞的再生了。
一个病人,从进院准备移植到移植成功,最快要3个月以上,大多数都在半年左右,久的有两年的。
现在,潘涛手里有几株没有抗原标记的骨髓干细胞,他急切地开始了实验,这么好的东西,不试一下心里忍受不了哇。
他手里已经有32个病人了,他们都在等第一个病人的结果。
传来了好消息。
第一例病人第3天检测到了新生产的血细胞。
第5天,数量在直线上升;第10天翻了一倍。第15天又翻了一倍。
21天,病人的血细胞稳定了,保持在正常水平,不再上升。
也就是说,21天,病人正式痊愈!
这可是不得了的成绩。
潘涛又帮5个患者进行第二批实验,他不准备等,等第二批术后10天,他帮第三批10个人移植。
等到了第二批痊愈的那一天,他又给剩下的16个病人进行移植。
这是潘涛院士进行的首批32例实验。
全部成功,没有发生一例排异反应。
这是一个伟大的成果——不过,加伟大两字,还必须有另外一个前提,他必须有足够的无免疫标记的骨髓干细胞。
这是一个问题。
第一批32个病人几乎把他的骨髓干细胞耗尽——他留下了一株做种子,继续培养。
培养的周期有点长,也不是无限制的。
他算了一下,即使节约用,每一单位的骨髓只能用半年,治疗2000病人左右。
潘涛在津城一院一年收治的白血病病人,大约是3600人左右,安泰医院未来的前景肯定要光明,他的目标是收治6000到7000人。
因为白血病人最短的住院周期是30天,那么,一年收治6千到7千人,确实需要300张床位。
潘涛在津城一院每年是3、4千病人,他拥有的病床是500张,主要是病人住院周期太长。
现在缩短了住院时间,安泰医院准备300张床位,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
“刘牧樵,问题来了,骨髓不够用啊。您门路广,可不可以每年给我提供两三个骨髓?”
这一天,潘涛的论文发表了,中华《血液病学》期刊刊登了蟠桃的论文,并且是冠以“特约”俩字,他来向刘牧樵汇报。
本来,他准备和刘牧樵合作写这篇文章,刘牧樵拒绝了。
“我不要冠名,更不要说我是骨髓提供者,你要保密。”刘牧樵当时就这么说的。
今天,他把文章拿来给刘牧樵看。
这是一个成果,很大的成果,要是满足了骨髓的供应,就等于是攻克了白血病的治疗。
他的骨髓干细胞培养只能用半年,因为细胞的增殖,在体外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制地在体外繁殖。
潘涛院士原来也寄希望于从治愈的患者身上获得骨髓,可是,失望了,他们移植干细胞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繁殖,患者身上的骨髓细胞又出现了他本人的抗原标记。
这样就只有一条路了,只能通过刘牧樵获得无抗原标记的骨髓细胞。
刘牧樵苦笑着说:“一年需要多少?”
潘涛院士说:“节约点,两三个标准单位吧。”
刘牧樵想了想,两个单位不难,不就是献两次骨髓吗?
献骨髓比鲜血稍微复杂一点,但是,总体来说,对人体是无害的,刘牧樵这种身体,一年献4次也不会有问题。
“我把病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使用原来的移植方法,另一部分,配型困难的,或者分型预后很差的,我就用你提供的骨髓培养液。”
潘涛解释。
刘牧樵点头说:“我也只能答应你每年给你提供两个标准单位骨髓,多了不行,我也弄不到。”
潘教授喜出望外,他其实根本就没有想到,刘牧樵会有稳定的骨髓供应。
“哪还有什么可说的?足够了,足够了,我要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把血液科做成最大的专科。”
潘涛很庆幸自己的决策,来安泰医院是对的,当时,他为了得到刘牧樵那一个单位的骨髓,答应来安泰医院工作,他根本没想到刘牧樵还能搞到第二份,更没想到他每年能够给他两个单位。
太令人振奋了,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建立国内最大的血液科完全具备条件。
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条件,一是他潘涛院士的名气,二是安泰医院血液科有可以不配型的骨髓,并且,过去移植成功率很低的几种白血病,在这里治愈的机会打了很多。
潘涛院士打了鸡血一样回到科室,他又开始着手安排第二批病人进院移植了。
这一次,他准备移植的病人数量增加了一倍多,72个人。
刘牧樵接到孙涛的电话,孙涛说,“刘牧樵,不知道潘涛哪来的信心,这老家伙竟然限定我,在3个月内满足他300张床位的要求。你说,他是不是有些飘啊。”
陈释的病好了。潘涛拿着刘牧樵给他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骨髓开始了研究,他培养了几株骨髓干细胞,长得很好。
他开始给第一个病人做移植。
效果,嘿嘿,不用一丁点的抗免疫的抑制剂,第三天,就在血管内找到了新产生的血细胞。
太振奋了。
潘涛做了一辈子的骨髓移植,哪一次不是小心又小心?生怕发生排异反应。
做一台骨髓移植手术,有几个关键步骤。
一是配型,很艰难,几百个标本中去筛查,能够找到3、4个位点相匹配的就是皆大欢喜了,就表示移植有了成功的可能。
第二步化疗,把癌变的白细胞杀死。实际上是把患者身体所有白细胞杀灭了,为移植腾挪空间。
这一步还含有第三关,感染关。
第四关就是移植后的排异关。
这是最难的一关,也是成败的关键,几乎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排异反应,这就靠医生了,怎么用药非常关键。
免疫要抑制,但又不能全部抑制,身体还需要一定的免疫力,否则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感染,这种感染一旦发生,极为凶险,存活率非常低。
有时候,早上出现感染症状,下午人就没了。
所以说,移植最大的难题就是排异反应这一关,即便是大专家,也不敢说这一关能够轻易过去。
第五关就是移植细胞的再生了。
一个病人,从进院准备移植到移植成功,最快要3个月以上,大多数都在半年左右,久的有两年的。
现在,潘涛手里有几株没有抗原标记的骨髓干细胞,他急切地开始了实验,这么好的东西,不试一下心里忍受不了哇。
他手里已经有32个病人了,他们都在等第一个病人的结果。
传来了好消息。
第一例病人第3天检测到了新生产的血细胞。
第5天,数量在直线上升;第10天翻了一倍。第15天又翻了一倍。
21天,病人的血细胞稳定了,保持在正常水平,不再上升。
也就是说,21天,病人正式痊愈!
这可是不得了的成绩。
潘涛又帮5个患者进行第二批实验,他不准备等,等第二批术后10天,他帮第三批10个人移植。
等到了第二批痊愈的那一天,他又给剩下的16个病人进行移植。
这是潘涛院士进行的首批32例实验。
全部成功,没有发生一例排异反应。
这是一个伟大的成果——不过,加伟大两字,还必须有另外一个前提,他必须有足够的无免疫标记的骨髓干细胞。
这是一个问题。
第一批32个病人几乎把他的骨髓干细胞耗尽——他留下了一株做种子,继续培养。
培养的周期有点长,也不是无限制的。
他算了一下,即使节约用,每一单位的骨髓只能用半年,治疗2000病人左右。
潘涛在津城一院一年收治的白血病病人,大约是3600人左右,安泰医院未来的前景肯定要光明,他的目标是收治6000到7000人。
因为白血病人最短的住院周期是30天,那么,一年收治6千到7千人,确实需要300张床位。
潘涛在津城一院每年是3、4千病人,他拥有的病床是500张,主要是病人住院周期太长。
现在缩短了住院时间,安泰医院准备300张床位,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
“刘牧樵,问题来了,骨髓不够用啊。您门路广,可不可以每年给我提供两三个骨髓?”
这一天,潘涛的论文发表了,中华《血液病学》期刊刊登了蟠桃的论文,并且是冠以“特约”俩字,他来向刘牧樵汇报。
本来,他准备和刘牧樵合作写这篇文章,刘牧樵拒绝了。
“我不要冠名,更不要说我是骨髓提供者,你要保密。”刘牧樵当时就这么说的。
今天,他把文章拿来给刘牧樵看。
这是一个成果,很大的成果,要是满足了骨髓的供应,就等于是攻克了白血病的治疗。
他的骨髓干细胞培养只能用半年,因为细胞的增殖,在体外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制地在体外繁殖。
潘涛院士原来也寄希望于从治愈的患者身上获得骨髓,可是,失望了,他们移植干细胞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繁殖,患者身上的骨髓细胞又出现了他本人的抗原标记。
这样就只有一条路了,只能通过刘牧樵获得无抗原标记的骨髓细胞。
刘牧樵苦笑着说:“一年需要多少?”
潘涛院士说:“节约点,两三个标准单位吧。”
刘牧樵想了想,两个单位不难,不就是献两次骨髓吗?
献骨髓比鲜血稍微复杂一点,但是,总体来说,对人体是无害的,刘牧樵这种身体,一年献4次也不会有问题。
“我把病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使用原来的移植方法,另一部分,配型困难的,或者分型预后很差的,我就用你提供的骨髓培养液。”
潘涛解释。
刘牧樵点头说:“我也只能答应你每年给你提供两个标准单位骨髓,多了不行,我也弄不到。”
潘教授喜出望外,他其实根本就没有想到,刘牧樵会有稳定的骨髓供应。
“哪还有什么可说的?足够了,足够了,我要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把血液科做成最大的专科。”
潘涛很庆幸自己的决策,来安泰医院是对的,当时,他为了得到刘牧樵那一个单位的骨髓,答应来安泰医院工作,他根本没想到刘牧樵还能搞到第二份,更没想到他每年能够给他两个单位。
太令人振奋了,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建立国内最大的血液科完全具备条件。
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条件,一是他潘涛院士的名气,二是安泰医院血液科有可以不配型的骨髓,并且,过去移植成功率很低的几种白血病,在这里治愈的机会打了很多。
潘涛院士打了鸡血一样回到科室,他又开始着手安排第二批病人进院移植了。
这一次,他准备移植的病人数量增加了一倍多,72个人。
刘牧樵接到孙涛的电话,孙涛说,“刘牧樵,不知道潘涛哪来的信心,这老家伙竟然限定我,在3个月内满足他300张床位的要求。你说,他是不是有些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