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九章 策略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怡成同大家一起笑了几声,和颜悦色地勉励了几句陈五显,接着把目光投向史贻直。
“军机处这边对于今年的战备准备如何了?”
史贻直当即做了简单汇报,在场所有人都仔细听着。作为如今的首席军机,史贻直身上的担子不轻,尤其是今年大明还要继续打仗,而且不是小仗。
海外就暂且不说了,仅仅说本土,辽东、西南、西北这三地是重中之重。
眼下岳钟琪主攻西南,马功成坐镇山西,至于辽东由董大山负责。这三处大明有两处今年是必须拿下的,那就是西南和辽东两地,这也是朱怡成在不久前做出的决定。
大明现在军力强盛,从这点而言自然是远超满清的。可是打仗不仅仅只是依靠兵力多寡又或者谁厉害就能赢,兵书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普通的小战役暂且不说,凡是大仗除了兵员、素质、指挥官的能力这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后勤。
再强大的军队,在没有充裕的后勤保障之下也发挥不出作用。就像是历史上二战时期的三德子,前期横扫天下势不可挡,可到中后期时却节节败退,显露疲势,从而最终失败。
其实那是因为士兵素质和兵力原因么?当然这原因也不是没有,可实际上真正造成这个因素的除了三德子二线作战外,就是资源的贫乏导致后勤崩溃,从而无法再像战争初期那样满足战场需求。
举个简单例子,就算在二战后期,三德子的军队依旧勇猛无比,打得盟军叫苦不迭,可因为机械部队严重缺乏油料,几百上千辆坦克根本无法支持一场战争的持续,在耗尽油料的情况下,无奈只能把这些完好无损的战争机器抛弃在战场上,从而导致不败而败的结果。
其实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处在战争——和平——战争的循环状态,每一个文明都是在不断战争中洗礼并成长起来的。
后世曾经有学者说,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文明,这纯粹就是扯蛋!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部落,经过不断战争和征服,这才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稚型。
在此基础上,中华文明不断扩展,由此为中心向四方发展,经历数千年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所以,但凡知道些历史的人都能知道,中华文明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在战争和征服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战争史。而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关于战争的描述也是数不胜数。所谓的爱好和平,那只是宣传而已,如果没有先辈的征战,恐怕这世界上中华文明就如同其他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文明一般彻底覆灭了。
要支持朱怡成的战略目标,大明需要调动的不仅是军力,还有要支持和满足战争的无数准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怡成把这件事交给了史贻直负责,同时授权他可以以首席军机大臣的职位调动一切相关职权。
这也是史贻直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后第一次负责如此重要的事,自然是极为上心的,这些日子他一直在忙于此事,甚至亲力亲为,所以当朱怡成询问起后自然是对答如流。
听完了史贻直的回答,朱怡成表示还算满意,同时依旧叮嘱他战事为重,一切必须要以满足战争需求为第一。
“如今是二月十五,按计划最迟四月中旬出兵关外,所以留给你们的时间只有两个月而已,时间紧迫,诸位不要大意。”
朱怡成话音刚落,众人连忙施礼应声,随后陆续告退。
众人离开,董大山却被朱怡成留了下来,朱怡成招呼着董大山坐下,小江子端来两杯茶放下后离开,端起茶喝了一口,朱怡成这才笑问董大山对于辽东战事的看法。
董大山简单说了说,无非就是他刚前讲过的那些话,不过当他见朱怡成微微皱起眉头,心里就明白朱怡成应该是看出了自己心里还有所顾虑,想到这他也不再隐瞒,把自己之前未讲的那些也和盘托出。
认真听完董大山的话,朱怡成沉思片刻这才点了点头:“你所虑是有道理的,其实朕心里也是如此。以我大明军力,再加你领兵,要恢复辽东故土应该不是难事,可要彻底解决辽东满清,甚至继续向北推进的话恐怕力有不及啊!”
“皇爷圣明,臣也是这等想的。”董大山之所以前面话只说一半,他是担心给朱怡成制订的辽东战略泼一盆冷水,要知道朱怡成对辽东的重视是众人皆知的,而且也谋划了许久。
再加上这一次由山海关和朝鲜两个方向出兵,总兵力(包括朝鲜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二十多万,这样大的兵力安排是大明自中原之战后从未有过的,何况辽东不比中原,无论地利又或者其他因素都有特别之处,作为主帅的董大山一旦在会议上直言不讳,万一惹恼了朱怡成可是不好。
所以董大山仅仅只提了关于蒙古方面的问题,这也算是他的小心思吧。至少在他看来拿下盛京不算什么难事,甚至恢复前明时期的辽阳府也是水到渠成。
可打下这些地盘并不代表军事上的彻底胜利,要真正拿下辽东不仅要解决辽东的满清力量,还得控制住地方。百年过去,眼下的辽东早就不是以前的辽东了,汉人在辽东的数量早就寥寥无几,明军也不可能像在中原作战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完成第一步战术目标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彻底控制住地盘是最为重要的。
董大山担心朱怡成头脑发热,一旦朝廷要求他继续向北打,以彻底解决辽东全境的话,别说他的这些部队了,就算是百万大军也做不到这点。所以董大山心里明白,却不敢全说,只是打算走一步看一步,等有机会再私下和朱怡成沟通。
但没想到还没等他找机会谈这事,朱怡成就先问起了他的看法,并且一眼就看穿了董大山的顾虑。这点,让董大山心中又敬又佩,这才一五一十的说出了自己所想。
“恢复辽东全境,这是朝廷的策略,这点绝不会变。”朱怡成也不理董大山的马屁,直截了当道。
正当董大山有些惊讶地看向朱怡成,觉得朱怡成前面还在承认彻底解决辽东满清力量,继续向北推进有难度的同时又说出了这样的话,难道不是自相矛盾?
朱怡成笑着又道:“策略是策略,但你领兵在外却丝毫急躁不得。朕这一次只所以让你领兵,那是朕深知你明大局,有你在辽东朕也放心。辽东之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你到了辽东后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兵,无论是兵部、总参谋部又或者五军都督府,仅给你的是参谋而已,至于如何用兵,又如何控制地方,这些权利朕都给你。”
“皇爷如此看重臣,臣定为皇爷扫平辽东,剿灭清患……。”听到这,董大山心中顾虑一扫而空,站起身神色激动地说道。
摆摆手,让他坐下,朱怡成又道:“辽东不比中原,这点朕是知道的,占住辽东的根本在于人,这点朕心里也清楚。所以朝廷打算在出兵之后就开始移民辽东,以充实辽东人口,以稳住辽东根基。”
“由关内移民?这恐怕有些难吧?”董大山有些迟疑道,作为曾经的军机大臣,董大山对于大明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自大明复兴以来,这些年随着大明的统治稳固和工商发展,民间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
虽然同满清争夺天下时,各地有不少流民和失地的百姓,但在大明的多项政策之下,这些已是昨日黄花。除去这些外,大明这些年来不断向新明和南洋移民,也使得那些流民和失地百姓有了去处,所以现在再想向辽东移民就没那么容易了。
毕竟相对于南洋而言,辽东没有南洋物产丰富,而同新明相比,辽东又显得过于危险。不过辽东也不是没有优势,一来辽东属于大明本土,对于百姓而言能离家近自然不会去离故土远的地方,二来以大明目前的国力,彻底平定辽东只是时间问题,一旦解决辽东,那么辽东的弊端也就不再存在。
可就算这样,要大规模向辽东移民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董大山如此发问的原因,但对于这朱怡成心中早就有所安排,所以当董大山问起后他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从朝鲜移民?这……。”董大山万万没有想到,朱怡成居然说出这么一个答案,虽然他一时间感到这方案有些匪夷所思,可仔细一琢磨倒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对于朝鲜情况董大山很清楚,朝鲜国中百姓的情况如何他是知道的,而且朝鲜百姓在前明时期就一直存在越境进入辽东的情况,那主要是因为朝鲜多山少地,再加上朝鲜士族和地方势力不小,普通老百姓生活困苦,无奈才走上这条路。
而如今朝鲜已被大明控制,大明对于朝鲜的政策是如何董大山也清楚。要并吞朝鲜,接下来就是大明所要做的进一步,而且朝鲜百姓对于大明也有先天的亲近感,一旦大明宣布朝鲜百姓可以移民辽东,再直接给出移民百姓大明人的身份,并分于田地的话,那么对那些困苦的朝鲜百姓而言是件天大的好事。
兴许辽东的政策吸引不了大明百姓,但对于朝鲜百姓却是如逢甘露。而这些朝鲜人入了大明后自然也就是大明人了,这点董大山倒不在意,也相信凭着大明的能力,不出十数年,这些朝鲜人就能全部归化。
朱怡成同大家一起笑了几声,和颜悦色地勉励了几句陈五显,接着把目光投向史贻直。
“军机处这边对于今年的战备准备如何了?”
史贻直当即做了简单汇报,在场所有人都仔细听着。作为如今的首席军机,史贻直身上的担子不轻,尤其是今年大明还要继续打仗,而且不是小仗。
海外就暂且不说了,仅仅说本土,辽东、西南、西北这三地是重中之重。
眼下岳钟琪主攻西南,马功成坐镇山西,至于辽东由董大山负责。这三处大明有两处今年是必须拿下的,那就是西南和辽东两地,这也是朱怡成在不久前做出的决定。
大明现在军力强盛,从这点而言自然是远超满清的。可是打仗不仅仅只是依靠兵力多寡又或者谁厉害就能赢,兵书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普通的小战役暂且不说,凡是大仗除了兵员、素质、指挥官的能力这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后勤。
再强大的军队,在没有充裕的后勤保障之下也发挥不出作用。就像是历史上二战时期的三德子,前期横扫天下势不可挡,可到中后期时却节节败退,显露疲势,从而最终失败。
其实那是因为士兵素质和兵力原因么?当然这原因也不是没有,可实际上真正造成这个因素的除了三德子二线作战外,就是资源的贫乏导致后勤崩溃,从而无法再像战争初期那样满足战场需求。
举个简单例子,就算在二战后期,三德子的军队依旧勇猛无比,打得盟军叫苦不迭,可因为机械部队严重缺乏油料,几百上千辆坦克根本无法支持一场战争的持续,在耗尽油料的情况下,无奈只能把这些完好无损的战争机器抛弃在战场上,从而导致不败而败的结果。
其实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处在战争——和平——战争的循环状态,每一个文明都是在不断战争中洗礼并成长起来的。
后世曾经有学者说,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文明,这纯粹就是扯蛋!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部落,经过不断战争和征服,这才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稚型。
在此基础上,中华文明不断扩展,由此为中心向四方发展,经历数千年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所以,但凡知道些历史的人都能知道,中华文明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在战争和征服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战争史。而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关于战争的描述也是数不胜数。所谓的爱好和平,那只是宣传而已,如果没有先辈的征战,恐怕这世界上中华文明就如同其他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文明一般彻底覆灭了。
要支持朱怡成的战略目标,大明需要调动的不仅是军力,还有要支持和满足战争的无数准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怡成把这件事交给了史贻直负责,同时授权他可以以首席军机大臣的职位调动一切相关职权。
这也是史贻直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后第一次负责如此重要的事,自然是极为上心的,这些日子他一直在忙于此事,甚至亲力亲为,所以当朱怡成询问起后自然是对答如流。
听完了史贻直的回答,朱怡成表示还算满意,同时依旧叮嘱他战事为重,一切必须要以满足战争需求为第一。
“如今是二月十五,按计划最迟四月中旬出兵关外,所以留给你们的时间只有两个月而已,时间紧迫,诸位不要大意。”
朱怡成话音刚落,众人连忙施礼应声,随后陆续告退。
众人离开,董大山却被朱怡成留了下来,朱怡成招呼着董大山坐下,小江子端来两杯茶放下后离开,端起茶喝了一口,朱怡成这才笑问董大山对于辽东战事的看法。
董大山简单说了说,无非就是他刚前讲过的那些话,不过当他见朱怡成微微皱起眉头,心里就明白朱怡成应该是看出了自己心里还有所顾虑,想到这他也不再隐瞒,把自己之前未讲的那些也和盘托出。
认真听完董大山的话,朱怡成沉思片刻这才点了点头:“你所虑是有道理的,其实朕心里也是如此。以我大明军力,再加你领兵,要恢复辽东故土应该不是难事,可要彻底解决辽东满清,甚至继续向北推进的话恐怕力有不及啊!”
“皇爷圣明,臣也是这等想的。”董大山之所以前面话只说一半,他是担心给朱怡成制订的辽东战略泼一盆冷水,要知道朱怡成对辽东的重视是众人皆知的,而且也谋划了许久。
再加上这一次由山海关和朝鲜两个方向出兵,总兵力(包括朝鲜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二十多万,这样大的兵力安排是大明自中原之战后从未有过的,何况辽东不比中原,无论地利又或者其他因素都有特别之处,作为主帅的董大山一旦在会议上直言不讳,万一惹恼了朱怡成可是不好。
所以董大山仅仅只提了关于蒙古方面的问题,这也算是他的小心思吧。至少在他看来拿下盛京不算什么难事,甚至恢复前明时期的辽阳府也是水到渠成。
可打下这些地盘并不代表军事上的彻底胜利,要真正拿下辽东不仅要解决辽东的满清力量,还得控制住地方。百年过去,眼下的辽东早就不是以前的辽东了,汉人在辽东的数量早就寥寥无几,明军也不可能像在中原作战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完成第一步战术目标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彻底控制住地盘是最为重要的。
董大山担心朱怡成头脑发热,一旦朝廷要求他继续向北打,以彻底解决辽东全境的话,别说他的这些部队了,就算是百万大军也做不到这点。所以董大山心里明白,却不敢全说,只是打算走一步看一步,等有机会再私下和朱怡成沟通。
但没想到还没等他找机会谈这事,朱怡成就先问起了他的看法,并且一眼就看穿了董大山的顾虑。这点,让董大山心中又敬又佩,这才一五一十的说出了自己所想。
“恢复辽东全境,这是朝廷的策略,这点绝不会变。”朱怡成也不理董大山的马屁,直截了当道。
正当董大山有些惊讶地看向朱怡成,觉得朱怡成前面还在承认彻底解决辽东满清力量,继续向北推进有难度的同时又说出了这样的话,难道不是自相矛盾?
朱怡成笑着又道:“策略是策略,但你领兵在外却丝毫急躁不得。朕这一次只所以让你领兵,那是朕深知你明大局,有你在辽东朕也放心。辽东之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你到了辽东后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兵,无论是兵部、总参谋部又或者五军都督府,仅给你的是参谋而已,至于如何用兵,又如何控制地方,这些权利朕都给你。”
“皇爷如此看重臣,臣定为皇爷扫平辽东,剿灭清患……。”听到这,董大山心中顾虑一扫而空,站起身神色激动地说道。
摆摆手,让他坐下,朱怡成又道:“辽东不比中原,这点朕是知道的,占住辽东的根本在于人,这点朕心里也清楚。所以朝廷打算在出兵之后就开始移民辽东,以充实辽东人口,以稳住辽东根基。”
“由关内移民?这恐怕有些难吧?”董大山有些迟疑道,作为曾经的军机大臣,董大山对于大明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自大明复兴以来,这些年随着大明的统治稳固和工商发展,民间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
虽然同满清争夺天下时,各地有不少流民和失地的百姓,但在大明的多项政策之下,这些已是昨日黄花。除去这些外,大明这些年来不断向新明和南洋移民,也使得那些流民和失地百姓有了去处,所以现在再想向辽东移民就没那么容易了。
毕竟相对于南洋而言,辽东没有南洋物产丰富,而同新明相比,辽东又显得过于危险。不过辽东也不是没有优势,一来辽东属于大明本土,对于百姓而言能离家近自然不会去离故土远的地方,二来以大明目前的国力,彻底平定辽东只是时间问题,一旦解决辽东,那么辽东的弊端也就不再存在。
可就算这样,要大规模向辽东移民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董大山如此发问的原因,但对于这朱怡成心中早就有所安排,所以当董大山问起后他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从朝鲜移民?这……。”董大山万万没有想到,朱怡成居然说出这么一个答案,虽然他一时间感到这方案有些匪夷所思,可仔细一琢磨倒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对于朝鲜情况董大山很清楚,朝鲜国中百姓的情况如何他是知道的,而且朝鲜百姓在前明时期就一直存在越境进入辽东的情况,那主要是因为朝鲜多山少地,再加上朝鲜士族和地方势力不小,普通老百姓生活困苦,无奈才走上这条路。
而如今朝鲜已被大明控制,大明对于朝鲜的政策是如何董大山也清楚。要并吞朝鲜,接下来就是大明所要做的进一步,而且朝鲜百姓对于大明也有先天的亲近感,一旦大明宣布朝鲜百姓可以移民辽东,再直接给出移民百姓大明人的身份,并分于田地的话,那么对那些困苦的朝鲜百姓而言是件天大的好事。
兴许辽东的政策吸引不了大明百姓,但对于朝鲜百姓却是如逢甘露。而这些朝鲜人入了大明后自然也就是大明人了,这点董大山倒不在意,也相信凭着大明的能力,不出十数年,这些朝鲜人就能全部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