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明日报(求票!)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南京城,曹家老铺。
自上次在曹家老铺吃了顿鸭子后,朱怡成每隔几日都会来一趟,时间久了,倒也成了这的老主户。
之所以会来曹家老铺吃鸭子,一来是老曹家的鸭子和鸭什做的的确好,宫中的御厨根本就弄不出这味,二来上次在这吃过一顿后,朱怡成觉得应该多出来走走,所以无论他多么忙,每隔几日总要抽出几个时辰来这一趟,不仅是为吃鸭子,也是想通过这方式直观地了解外面的真实情况和老百姓对大明变化的看法。
由于朱怡成每次来都换了装,再加上仅带两三个贴身护卫,显得很是低调,根本就没人知道他的身份。朝中除了锦衣卫的张冉和贴身护卫还有宫中的几个近身太监外,其余人都不知道这事,就连皇后李娟儿为了避免她担心也都未告诉。
来曹家老铺,为的是考察民生,了解情况,同时又一饱口福,朱怡成可不想把这事闹得人所共知,一旦知道的人多了,这些人必然会劝阻自己出宫,或者弄些阳奉阴违的官面文章出来。
今天,朱怡成和往日一样点了份鸭子,再加些鸭什,弄了些老曹家自酿的米酒,悠闲地品着,两个护卫一左一右地坐在他两旁,因为来的多了,再加上朱怡成特别叮嘱,他们倒也没什么拘束,和平常人一般无二,不过目光却一直在店中的各人身上悄悄留意着,以避免出现意外,至于在店铺外还有另一个护卫在,这人扮作普通的力夫蹲坐在离店铺不远的地方,以做警示作用。
店里依旧和往日一样热闹,几个老主户和一些路过的食客边吃边聊着,他们聊的话题无非是近日发生的一些事,大明不限制平民言论,当然前提是不能对大明有所损害的言论,如果是当众宣扬清廷的好,以言论攻击大明的话,那么不要说暗藏在各处的锦衣卫了,就连这南京城里的老百姓都会群起而攻之。
随着大明的政权稳固和一系列的政策推行,江南百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富人还是普通人,读书人或者农商,都在蒸蒸日上的大明得到了诸多好处,生活在大明治下这日子比在满清时期好了不知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还说大明不如清廷,甚至心怀满清,简直就是味着良心胡说八道。
再者,汪景祺编撰的《清宫密闻录》已传播大江南北,对于清廷的抹黑效果异常显著。在老百姓津津乐道其中内容,商讨着清帝看似正大光明但背地里却干着夺妻、扒灰、凌侄、苟合……等等肮脏的密事时,所有人瞬间变得八卦异常,讨论之余,作为汉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自然而然地开始上升,而对于满清之前的敬畏随之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只有不屑和轻视。
汪景祺编撰的《清宫密闻录》一炮打响,其效果显著,紧接着汪景祺带着人又捣鼓出了其他几本密闻录,同样大行天下。如今,在北京的康熙心中最恨的人不是朱怡成,也不是祝建才或王致清,而是汪景祺,因为汪景祺直接以笔为刀,生生剥开了清廷皇室最为丑恶的一面,而把这些东西曝之天下,为天下所有人知道,使得清廷从上至下丢尽了脸面,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康熙越恨,朱怡成就越欣赏,《清宫密闻录》大行天下后,朱怡成直接破格提拔了汪景祺,把他由代办宣传部直接升为宣传部部长之职,领正三品衔。得了如此赞赏和重视,汪景祺兴奋的是热血沸腾,要知道他一直自负才华却始终不得志,而今终于能有出人投地的一日,这都是朱怡成所给予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汪景祺一向自认为国士,如今心愿得尝,当日以力相报。
之后,汪景祺越发以十二分的精力投入到这伟大而又有意义的宣传工作中去,在朱怡成的关怀和引导下,汪景祺还建立了两份报纸,这两份报纸一份为《大明日报》另一份为《神州要闻》,前者注重政治,后者偏向商业,汪景祺亲自抄刀,把这两份报纸做的是有声有色,初一刊行就大受欢迎,如今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江南、福建三省一地,更通过商道和民间传播到了其他地方,就连清廷那边也有不少人偷偷找来看这两份报纸。
就像今天,店铺中有几人就在撩着《大明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这天下地理,同时描述西洋各国风土人情和大航海时代是如何开始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这天下的中央帝国,天朝为上的观念早就根深蒂固,在宋朝时期,随着宋时航海业的发展,宋朝可以说是和外界接触最为频繁的一个朝代,南宋时的泉州更称为天下港口之最,甚至有人到了泉州看见那来自四面八方的船只如同铺遍大海一般之多,世界各地的商人更是数不胜数时不由得感慨这天下财富泉州占过半。
元朝就不说了,元朝依靠的是野蛮和武力,和文明的破坏者。元朝后由大明取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可以说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帷幕,也正是有郑和船队的开拓和进取,导致西方国家试图自行打开通往远东的航道,这才有了后来探索海洋的举动。
可惜,明中期开始,大明就停止了向外探索的脚步,到了清廷时期,更是直接以封海和闭关锁国为国策,彻底自废武功,最终导致中国被西方国家所超越,失去了在大航海时期保持先进地位的最后一丝希望。
其实在明末时,虽然官方对于海洋的控制力不大,但是民间的海洋力量却是异常强大的,其他不说,仅仅是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他们所拥有的舰队直接控制了远东,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可惜的是,清廷作为蛮族,鼠目寸光,更因为是异族入主中原又担心政权颠覆,清廷上下一力鼓吹仁政和理学,就要想要用这种方式让天下人失去进取心,从而使其政权长治久安。
南京城,曹家老铺。
自上次在曹家老铺吃了顿鸭子后,朱怡成每隔几日都会来一趟,时间久了,倒也成了这的老主户。
之所以会来曹家老铺吃鸭子,一来是老曹家的鸭子和鸭什做的的确好,宫中的御厨根本就弄不出这味,二来上次在这吃过一顿后,朱怡成觉得应该多出来走走,所以无论他多么忙,每隔几日总要抽出几个时辰来这一趟,不仅是为吃鸭子,也是想通过这方式直观地了解外面的真实情况和老百姓对大明变化的看法。
由于朱怡成每次来都换了装,再加上仅带两三个贴身护卫,显得很是低调,根本就没人知道他的身份。朝中除了锦衣卫的张冉和贴身护卫还有宫中的几个近身太监外,其余人都不知道这事,就连皇后李娟儿为了避免她担心也都未告诉。
来曹家老铺,为的是考察民生,了解情况,同时又一饱口福,朱怡成可不想把这事闹得人所共知,一旦知道的人多了,这些人必然会劝阻自己出宫,或者弄些阳奉阴违的官面文章出来。
今天,朱怡成和往日一样点了份鸭子,再加些鸭什,弄了些老曹家自酿的米酒,悠闲地品着,两个护卫一左一右地坐在他两旁,因为来的多了,再加上朱怡成特别叮嘱,他们倒也没什么拘束,和平常人一般无二,不过目光却一直在店中的各人身上悄悄留意着,以避免出现意外,至于在店铺外还有另一个护卫在,这人扮作普通的力夫蹲坐在离店铺不远的地方,以做警示作用。
店里依旧和往日一样热闹,几个老主户和一些路过的食客边吃边聊着,他们聊的话题无非是近日发生的一些事,大明不限制平民言论,当然前提是不能对大明有所损害的言论,如果是当众宣扬清廷的好,以言论攻击大明的话,那么不要说暗藏在各处的锦衣卫了,就连这南京城里的老百姓都会群起而攻之。
随着大明的政权稳固和一系列的政策推行,江南百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富人还是普通人,读书人或者农商,都在蒸蒸日上的大明得到了诸多好处,生活在大明治下这日子比在满清时期好了不知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还说大明不如清廷,甚至心怀满清,简直就是味着良心胡说八道。
再者,汪景祺编撰的《清宫密闻录》已传播大江南北,对于清廷的抹黑效果异常显著。在老百姓津津乐道其中内容,商讨着清帝看似正大光明但背地里却干着夺妻、扒灰、凌侄、苟合……等等肮脏的密事时,所有人瞬间变得八卦异常,讨论之余,作为汉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自然而然地开始上升,而对于满清之前的敬畏随之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只有不屑和轻视。
汪景祺编撰的《清宫密闻录》一炮打响,其效果显著,紧接着汪景祺带着人又捣鼓出了其他几本密闻录,同样大行天下。如今,在北京的康熙心中最恨的人不是朱怡成,也不是祝建才或王致清,而是汪景祺,因为汪景祺直接以笔为刀,生生剥开了清廷皇室最为丑恶的一面,而把这些东西曝之天下,为天下所有人知道,使得清廷从上至下丢尽了脸面,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康熙越恨,朱怡成就越欣赏,《清宫密闻录》大行天下后,朱怡成直接破格提拔了汪景祺,把他由代办宣传部直接升为宣传部部长之职,领正三品衔。得了如此赞赏和重视,汪景祺兴奋的是热血沸腾,要知道他一直自负才华却始终不得志,而今终于能有出人投地的一日,这都是朱怡成所给予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汪景祺一向自认为国士,如今心愿得尝,当日以力相报。
之后,汪景祺越发以十二分的精力投入到这伟大而又有意义的宣传工作中去,在朱怡成的关怀和引导下,汪景祺还建立了两份报纸,这两份报纸一份为《大明日报》另一份为《神州要闻》,前者注重政治,后者偏向商业,汪景祺亲自抄刀,把这两份报纸做的是有声有色,初一刊行就大受欢迎,如今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江南、福建三省一地,更通过商道和民间传播到了其他地方,就连清廷那边也有不少人偷偷找来看这两份报纸。
就像今天,店铺中有几人就在撩着《大明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这天下地理,同时描述西洋各国风土人情和大航海时代是如何开始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这天下的中央帝国,天朝为上的观念早就根深蒂固,在宋朝时期,随着宋时航海业的发展,宋朝可以说是和外界接触最为频繁的一个朝代,南宋时的泉州更称为天下港口之最,甚至有人到了泉州看见那来自四面八方的船只如同铺遍大海一般之多,世界各地的商人更是数不胜数时不由得感慨这天下财富泉州占过半。
元朝就不说了,元朝依靠的是野蛮和武力,和文明的破坏者。元朝后由大明取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可以说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帷幕,也正是有郑和船队的开拓和进取,导致西方国家试图自行打开通往远东的航道,这才有了后来探索海洋的举动。
可惜,明中期开始,大明就停止了向外探索的脚步,到了清廷时期,更是直接以封海和闭关锁国为国策,彻底自废武功,最终导致中国被西方国家所超越,失去了在大航海时期保持先进地位的最后一丝希望。
其实在明末时,虽然官方对于海洋的控制力不大,但是民间的海洋力量却是异常强大的,其他不说,仅仅是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他们所拥有的舰队直接控制了远东,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可惜的是,清廷作为蛮族,鼠目寸光,更因为是异族入主中原又担心政权颠覆,清廷上下一力鼓吹仁政和理学,就要想要用这种方式让天下人失去进取心,从而使其政权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