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蔬菜还是水果?(上)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或者物,具有两种特性,比如西红柿,它既可以是水果,也可以是蔬菜。
评价一个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人更加难以判断一些,因为一个人的人生际遇是变化的,不用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性格,所以笼统的说一个人是好人是坏人,总是不贴切的。
高太后是一个坏人吗?不完全是吧,她作为皇后和皇太后的时候,起码都能算是一个不错的人,人道老年有些痴迷权柄,如果换个人在她的位置上,也会被权力迷了眼。
向太后是一个聪明人吗?也不能这么说,有些事情她的确看的透彻,但某些事情上她也犯过大错误,比如选了赵佶这个艺术家当了皇帝,害得北宋亡于外族之手。
赵佶是个彻底的昏君?好像也不是,他刚登基的时候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只不过宋代整个皇权都比较弱势,被理学束缚的太紧,被一帮自诩大才的老头子们捆住了手脚,有本事也施展不出来。
赵佶也的确是个大名人,后世讲述他的故事的影视剧和小说真是多如牛毛,不过大多数对他的描述都是负面的,老百姓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跟李师师的桃色故事。
什么钻狗洞挖地道,关于赵佶为了能见一面这位京城名媛的趣闻轶事,更是被大家津津乐道。
可现实是李师师如今年近三十了,赵佶才十一岁,这俩人怎么会搞出事情来?后世演义的故事里赵佶三十出头才遇见了李师师,算一算那时李师师都年过半百了,为了一个大妈费力巴拉的挖地道,这说不过去。
也有一些人不知怎么又妄想出另一个李师师来,巧合的是这个年轻的李师师同样是撷芳楼的名妓,跟她的那个同名同姓的老前辈同样的性格长相和兴趣爱好,也不知道他们是何等的牵强附会加胡编乱造才能创造出这么一个历史人物来的。
可揭穿这种把小说、戏曲或者演义中的传说故事当历史之人的方法非常简单,大多数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史料记载和小说演义的话本拿出来一比对,孰真孰假一目了然的事情。
当然,后一个朝代故意把前一个朝代亡国的皇帝抹黑成荒淫无道的昏君或者残暴不仁的暴君的例子太多了,前边的隋炀帝和后边的崇祯帝都没逃得了如此的命运,更何况徽宗赵佶呢?
并不是说他们就不是昏君,一个国家葬送在他们手里,他们作为皇帝,肯定有很大的责任,但一个人对历史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只不过他们都是倒霉蛋,国家腐朽不堪的时候,他们恰好在位,当替罪羊的命运也是情非得已。
可是实在没必要把非把昏庸往好色上靠,既然他们跑不了当昏君了,没必要再拉上一个无辜的女性出来一起陪着他们背锅,说她们红颜祸水,祸国殃民。
好色昏庸,贪图享乐,只爱绘画书法不理政事这样的评价的确是多见于很研究多历史“砖家叫兽”对赵佶的评论之中。
实际上他的昏庸并不是一开始从小就养成的,而是他当了皇帝之后,环境塑造了他这样的性格,而好色,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风流。
而醉心书画艺术,也只能说明人家艺术造诣高深,指望一个艺术家同样是个明君,只能说这些人的梦想很美好,现实却无情的证明了他们的逗比。
在杨怀仁看来,眼前的只有十一岁的赵佶是个绝顶聪明的王爷,当所有人都在百般讨好当权的高太后的时候,他却能坚持每天都去门可罗雀的向太后那里去问安,这得有多么高远的眼光?
赵煦自从过了他的十六岁生日,不知怎的忽然变的成熟了许多,虽然高太后交给他处理的政务不多,且都是些鸡毛掸子烂蒜皮的小事情,但是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嫌弃,而是认真的处理每一件事。
杨怀仁的拜见让赵煦很高兴,有一种朋友,即便好久不见,再见时那种亲切感,是永远不会变的。
赵煦脸上洋溢着笑容,匆匆放下手里的毛笔,热情的拉着杨怀仁到榻上坐下,问起了他这次回乡祭祖途中的见闻。
作为朋友,杨怀仁觉得没必要给他讲剿灭梁山这样的事情,而是讲了许多各地的小吃美食和风土人情。
这时候赵煦的少年心性又重新展露了出来,每听到一种制作方法奇特,味道又新颖的小吃之时,他总免不了砸吧嘴巴,同时咽了几口口水。
赵煦越听越馋,忽然想起杨怀仁给他送来的那些西红柿来,便唤人给他取了出来,宝贝一样给它们按照大小个头排好了队,摆在了杨怀仁面前。
杨怀仁看到这些已经开始发软了了西红柿,心中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然东西送了给你,就是让你吃的,并不是让你看的,何况这些西红柿若是再不吃,就真要烂了。
杨怀仁想了想,这也不能怪赵煦稀罕这玩意,或许真是因为自己他太小气了。
杨家庄子里的大棚,最主要的还是种植了辣椒,而其他的跟随杨怀仁来到大宋的蔬菜,大都只种了一两亩而已,目的也只是为了育种。
可等杨怀仁从老家回来,发现大棚里的西红柿已经产了上千斤,而且这才收了一茬而已,如果算上这一季的后续产出,亩产总量能达到四五千斤的样子。
这产量跟后世的大棚西红柿随随便便亩产个一万多斤甚至近两万斤虽然没法比,但是也已经出乎杨怀仁的预料了。
后来到十八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的番茄跟杨怀仁从现代带来的西红柿,品种上还是没法比的,杨怀仁带来的这可是农业专家们几经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品种,如果不是大棚技术还不够完善,产量逐步接近后世的水平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产了这么多,一次才给人家赵煦送了这么点,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也就难怪人家当宝贝不敢吃了。
杨怀仁决定下次不如大方一点,再多送十个给他……
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或者物,具有两种特性,比如西红柿,它既可以是水果,也可以是蔬菜。
评价一个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人更加难以判断一些,因为一个人的人生际遇是变化的,不用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性格,所以笼统的说一个人是好人是坏人,总是不贴切的。
高太后是一个坏人吗?不完全是吧,她作为皇后和皇太后的时候,起码都能算是一个不错的人,人道老年有些痴迷权柄,如果换个人在她的位置上,也会被权力迷了眼。
向太后是一个聪明人吗?也不能这么说,有些事情她的确看的透彻,但某些事情上她也犯过大错误,比如选了赵佶这个艺术家当了皇帝,害得北宋亡于外族之手。
赵佶是个彻底的昏君?好像也不是,他刚登基的时候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只不过宋代整个皇权都比较弱势,被理学束缚的太紧,被一帮自诩大才的老头子们捆住了手脚,有本事也施展不出来。
赵佶也的确是个大名人,后世讲述他的故事的影视剧和小说真是多如牛毛,不过大多数对他的描述都是负面的,老百姓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跟李师师的桃色故事。
什么钻狗洞挖地道,关于赵佶为了能见一面这位京城名媛的趣闻轶事,更是被大家津津乐道。
可现实是李师师如今年近三十了,赵佶才十一岁,这俩人怎么会搞出事情来?后世演义的故事里赵佶三十出头才遇见了李师师,算一算那时李师师都年过半百了,为了一个大妈费力巴拉的挖地道,这说不过去。
也有一些人不知怎么又妄想出另一个李师师来,巧合的是这个年轻的李师师同样是撷芳楼的名妓,跟她的那个同名同姓的老前辈同样的性格长相和兴趣爱好,也不知道他们是何等的牵强附会加胡编乱造才能创造出这么一个历史人物来的。
可揭穿这种把小说、戏曲或者演义中的传说故事当历史之人的方法非常简单,大多数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史料记载和小说演义的话本拿出来一比对,孰真孰假一目了然的事情。
当然,后一个朝代故意把前一个朝代亡国的皇帝抹黑成荒淫无道的昏君或者残暴不仁的暴君的例子太多了,前边的隋炀帝和后边的崇祯帝都没逃得了如此的命运,更何况徽宗赵佶呢?
并不是说他们就不是昏君,一个国家葬送在他们手里,他们作为皇帝,肯定有很大的责任,但一个人对历史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只不过他们都是倒霉蛋,国家腐朽不堪的时候,他们恰好在位,当替罪羊的命运也是情非得已。
可是实在没必要把非把昏庸往好色上靠,既然他们跑不了当昏君了,没必要再拉上一个无辜的女性出来一起陪着他们背锅,说她们红颜祸水,祸国殃民。
好色昏庸,贪图享乐,只爱绘画书法不理政事这样的评价的确是多见于很研究多历史“砖家叫兽”对赵佶的评论之中。
实际上他的昏庸并不是一开始从小就养成的,而是他当了皇帝之后,环境塑造了他这样的性格,而好色,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风流。
而醉心书画艺术,也只能说明人家艺术造诣高深,指望一个艺术家同样是个明君,只能说这些人的梦想很美好,现实却无情的证明了他们的逗比。
在杨怀仁看来,眼前的只有十一岁的赵佶是个绝顶聪明的王爷,当所有人都在百般讨好当权的高太后的时候,他却能坚持每天都去门可罗雀的向太后那里去问安,这得有多么高远的眼光?
赵煦自从过了他的十六岁生日,不知怎的忽然变的成熟了许多,虽然高太后交给他处理的政务不多,且都是些鸡毛掸子烂蒜皮的小事情,但是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嫌弃,而是认真的处理每一件事。
杨怀仁的拜见让赵煦很高兴,有一种朋友,即便好久不见,再见时那种亲切感,是永远不会变的。
赵煦脸上洋溢着笑容,匆匆放下手里的毛笔,热情的拉着杨怀仁到榻上坐下,问起了他这次回乡祭祖途中的见闻。
作为朋友,杨怀仁觉得没必要给他讲剿灭梁山这样的事情,而是讲了许多各地的小吃美食和风土人情。
这时候赵煦的少年心性又重新展露了出来,每听到一种制作方法奇特,味道又新颖的小吃之时,他总免不了砸吧嘴巴,同时咽了几口口水。
赵煦越听越馋,忽然想起杨怀仁给他送来的那些西红柿来,便唤人给他取了出来,宝贝一样给它们按照大小个头排好了队,摆在了杨怀仁面前。
杨怀仁看到这些已经开始发软了了西红柿,心中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然东西送了给你,就是让你吃的,并不是让你看的,何况这些西红柿若是再不吃,就真要烂了。
杨怀仁想了想,这也不能怪赵煦稀罕这玩意,或许真是因为自己他太小气了。
杨家庄子里的大棚,最主要的还是种植了辣椒,而其他的跟随杨怀仁来到大宋的蔬菜,大都只种了一两亩而已,目的也只是为了育种。
可等杨怀仁从老家回来,发现大棚里的西红柿已经产了上千斤,而且这才收了一茬而已,如果算上这一季的后续产出,亩产总量能达到四五千斤的样子。
这产量跟后世的大棚西红柿随随便便亩产个一万多斤甚至近两万斤虽然没法比,但是也已经出乎杨怀仁的预料了。
后来到十八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的番茄跟杨怀仁从现代带来的西红柿,品种上还是没法比的,杨怀仁带来的这可是农业专家们几经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品种,如果不是大棚技术还不够完善,产量逐步接近后世的水平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产了这么多,一次才给人家赵煦送了这么点,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也就难怪人家当宝贝不敢吃了。
杨怀仁决定下次不如大方一点,再多送十个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