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9章:黄花梨(上)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苏轼遣散了跟来的民壮还有围观的百姓,请杨怀仁去儋州府衙坐下来叙话。
杨怀仁一路走来,眼中看到的儋州风貌让他又惊讶又疑惑。
儋州并无城墙,地方也并不大,整个县城都被特殊的地形划分为好几块,儋州府衙便在最中间的一片地方。
儋州府衙可以说是杨怀仁见过的最简陋的官府衙门了,地方也并不算小,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太破,好像几十年都没有修缮过一般。
苏轼如今住在府衙后的一座小院中,生活不能说多么凄苦,但和衙门一样,就是有点破,让杨怀仁不自觉地感到有些心疼老先生。
按道理说,苏轼虽然被贬官外放,但实际上他的官俸和职田以及其他福利等,都是按照他翰林学士的等级供给的。
加上东坡先生以前积攒的家业,他应该还是比较有钱的,不至于穷困到如此地步。
但后来杨怀仁一想,东坡先生被贬儋州之后,自知仕途无望,也再没有回到中原的可能,便倾尽家财发展儋州。
他兴办教育,开设东坡书院,接济穷困的百姓,要是这么算的话,他那点俸禄和家产,估计也就不够花的了。
杨怀仁很想说他愿意拿出点钱来,支持东坡先生兴办教育等改善儋州地方民生之事,但又担心东坡先生清高不肯接受,便隐忍了下来。
另一方面,杨怀仁也觉得东坡先生这么做是非常高尚的,但方式似乎也不是太妥当,光指望他那点家产和俸禄,实在也办不了多少事情。
只有帮儋州找到一条致富的道路,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苏轼带杨怀仁回家,命家中唯一的老奴烹茶待客,等茶水端上来,杨怀仁一眼便知这些茶只不过是市井里最普通的散茶,心中又是非常难过。
东坡先生在他记忆里是个大吃货,最是讲究吃食,不论是酒还是茶,他都非常有品位,是绝不会饮用此等散茶的。
可再想想他现在的境遇和生活方式,人都从一个大胖子瘦成一副枯骨样子了,恐怕他也是放弃了自己最讲究的生活习惯,过上了最简朴的日子。
两人说了些往事,杨怀仁也讲了些他在交趾的见闻,算是相谈甚欢,苏轼也惊讶于杨怀仁拿下交趾的种种计谋,不断大加赞赏。
只是杨怀仁却发觉苏轼似乎有些心事,便开口问道,“东坡先生,您最近可是受到什么烦心事困扰?”
苏轼知道杨怀仁是真心担心他,也是真心为他着想的,所以并没有任何隐瞒,把心中苦水一一倒了出来。
“怀仁小友,老夫可不是因为如今个人的境遇而忧愁,老夫自从来到儋州,便早就明白老夫这辈子都不用想再回到朝廷中枢了。
既然人生道路如此,与其郁郁寡欢自怨自艾,不如接受现实,好好在儋州当一个父母官,让儋州也能逐渐富裕起来,让儋州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只是儋州地方基础薄弱,远离大陆,商业凋敝,农业生产也处处受限,老夫苦思百想,也没有想出一个能让儋州变好的办法。
老夫也只能出钱建了一座书院,教授儋州的年轻人读书习字,若是能为朝廷培养出一些可造之材,也没白白浪费了老夫的些许本事。”
杨怀仁点点头,“东坡先生俸禄本是不低的,把钱拿出来兴建书院,让儋州年轻学子免费读书,又时不时接济贫苦百姓,先生此举可谓高洁。
只是学生以为,先生此道,不足以改变儋州的贫困面貌,先生在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但说句先生吧不爱听的,将来先生若不再了,换了别人来治理儋州,情况又会如何?”
苏轼陷入了沉思,这正是他最近所担心的事情,他已经年过六旬,也自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连他这么在乎儋州发展的都没有能让儋州百姓富裕起来,将来换了别人,恐怕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要知道,以往被贬谪到儋州来当官的,哪一个不是自暴自弃的,谁还有心关心民间疾苦?
苏轼其实也明白他现在的做法,也不过是授人以鱼,根本不会让儋州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也想授人以渔,却苦无好办法而已。
东坡先生自然不在乎自己脸面,笑问道,“怀仁小友啊,老夫是技穷了,老夫却知道怀仁小友你最是懂得生财之道,不如你给老夫指点一二如何?”
杨怀仁也笑道,“我的先生啊,你们真是抱着金碗在要饭啊!”
苏轼一愣,“此话怎讲?”
杨怀仁敲了敲放茶水的小几,又指了指院子的大门,苏轼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瞅了瞅,可还是没搞清楚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杨怀仁微笑着摇了摇头道,“先生啊,你看看您家里这些制作了家具和门板的木材,这可都是好东西啊!”
苏轼重新打量了一下,这才疑惑道,“你说的是这些花榈木?”
杨怀仁重重地点了点头,“对啊,本地人叫的花榈木,可是上好的木材呢!”
其实杨怀仁上岛之前,就在琢磨着,儋州地方产黄花梨,这在后世可是极其珍贵的木材,价格都是随随便便都能卖上天价的。
可他印象里在中原,文人和富贵人稀罕的多是紫檀木,鸡翅木等等,却少见黄花梨,杨怀仁便想到,大概是因为海、南岛地方偏远,海、南黄花梨还没有被世人所知,才没有流行起来罢了。
实际上早在唐朝就有记载,《本草拾遗》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四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的记述。
只是因为交通运输不便等原因,海、南黄花梨一直都没有被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所以也没有在中原广泛流行。
但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能制作各种异形家具,和中原流行的诸如紫檀等贵价木材却有相似的特点。
杨怀仁觉得,从古到今,人们还是识货的,只要有办法能把儋州的黄花梨砍伐、加工,并有运输途径运送回中原,那这个产业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足够让儋州以及本地百姓致富了。
苏轼遣散了跟来的民壮还有围观的百姓,请杨怀仁去儋州府衙坐下来叙话。
杨怀仁一路走来,眼中看到的儋州风貌让他又惊讶又疑惑。
儋州并无城墙,地方也并不大,整个县城都被特殊的地形划分为好几块,儋州府衙便在最中间的一片地方。
儋州府衙可以说是杨怀仁见过的最简陋的官府衙门了,地方也并不算小,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太破,好像几十年都没有修缮过一般。
苏轼如今住在府衙后的一座小院中,生活不能说多么凄苦,但和衙门一样,就是有点破,让杨怀仁不自觉地感到有些心疼老先生。
按道理说,苏轼虽然被贬官外放,但实际上他的官俸和职田以及其他福利等,都是按照他翰林学士的等级供给的。
加上东坡先生以前积攒的家业,他应该还是比较有钱的,不至于穷困到如此地步。
但后来杨怀仁一想,东坡先生被贬儋州之后,自知仕途无望,也再没有回到中原的可能,便倾尽家财发展儋州。
他兴办教育,开设东坡书院,接济穷困的百姓,要是这么算的话,他那点俸禄和家产,估计也就不够花的了。
杨怀仁很想说他愿意拿出点钱来,支持东坡先生兴办教育等改善儋州地方民生之事,但又担心东坡先生清高不肯接受,便隐忍了下来。
另一方面,杨怀仁也觉得东坡先生这么做是非常高尚的,但方式似乎也不是太妥当,光指望他那点家产和俸禄,实在也办不了多少事情。
只有帮儋州找到一条致富的道路,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苏轼带杨怀仁回家,命家中唯一的老奴烹茶待客,等茶水端上来,杨怀仁一眼便知这些茶只不过是市井里最普通的散茶,心中又是非常难过。
东坡先生在他记忆里是个大吃货,最是讲究吃食,不论是酒还是茶,他都非常有品位,是绝不会饮用此等散茶的。
可再想想他现在的境遇和生活方式,人都从一个大胖子瘦成一副枯骨样子了,恐怕他也是放弃了自己最讲究的生活习惯,过上了最简朴的日子。
两人说了些往事,杨怀仁也讲了些他在交趾的见闻,算是相谈甚欢,苏轼也惊讶于杨怀仁拿下交趾的种种计谋,不断大加赞赏。
只是杨怀仁却发觉苏轼似乎有些心事,便开口问道,“东坡先生,您最近可是受到什么烦心事困扰?”
苏轼知道杨怀仁是真心担心他,也是真心为他着想的,所以并没有任何隐瞒,把心中苦水一一倒了出来。
“怀仁小友,老夫可不是因为如今个人的境遇而忧愁,老夫自从来到儋州,便早就明白老夫这辈子都不用想再回到朝廷中枢了。
既然人生道路如此,与其郁郁寡欢自怨自艾,不如接受现实,好好在儋州当一个父母官,让儋州也能逐渐富裕起来,让儋州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只是儋州地方基础薄弱,远离大陆,商业凋敝,农业生产也处处受限,老夫苦思百想,也没有想出一个能让儋州变好的办法。
老夫也只能出钱建了一座书院,教授儋州的年轻人读书习字,若是能为朝廷培养出一些可造之材,也没白白浪费了老夫的些许本事。”
杨怀仁点点头,“东坡先生俸禄本是不低的,把钱拿出来兴建书院,让儋州年轻学子免费读书,又时不时接济贫苦百姓,先生此举可谓高洁。
只是学生以为,先生此道,不足以改变儋州的贫困面貌,先生在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但说句先生吧不爱听的,将来先生若不再了,换了别人来治理儋州,情况又会如何?”
苏轼陷入了沉思,这正是他最近所担心的事情,他已经年过六旬,也自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连他这么在乎儋州发展的都没有能让儋州百姓富裕起来,将来换了别人,恐怕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要知道,以往被贬谪到儋州来当官的,哪一个不是自暴自弃的,谁还有心关心民间疾苦?
苏轼其实也明白他现在的做法,也不过是授人以鱼,根本不会让儋州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也想授人以渔,却苦无好办法而已。
东坡先生自然不在乎自己脸面,笑问道,“怀仁小友啊,老夫是技穷了,老夫却知道怀仁小友你最是懂得生财之道,不如你给老夫指点一二如何?”
杨怀仁也笑道,“我的先生啊,你们真是抱着金碗在要饭啊!”
苏轼一愣,“此话怎讲?”
杨怀仁敲了敲放茶水的小几,又指了指院子的大门,苏轼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瞅了瞅,可还是没搞清楚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杨怀仁微笑着摇了摇头道,“先生啊,你看看您家里这些制作了家具和门板的木材,这可都是好东西啊!”
苏轼重新打量了一下,这才疑惑道,“你说的是这些花榈木?”
杨怀仁重重地点了点头,“对啊,本地人叫的花榈木,可是上好的木材呢!”
其实杨怀仁上岛之前,就在琢磨着,儋州地方产黄花梨,这在后世可是极其珍贵的木材,价格都是随随便便都能卖上天价的。
可他印象里在中原,文人和富贵人稀罕的多是紫檀木,鸡翅木等等,却少见黄花梨,杨怀仁便想到,大概是因为海、南岛地方偏远,海、南黄花梨还没有被世人所知,才没有流行起来罢了。
实际上早在唐朝就有记载,《本草拾遗》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四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的记述。
只是因为交通运输不便等原因,海、南黄花梨一直都没有被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所以也没有在中原广泛流行。
但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能制作各种异形家具,和中原流行的诸如紫檀等贵价木材却有相似的特点。
杨怀仁觉得,从古到今,人们还是识货的,只要有办法能把儋州的黄花梨砍伐、加工,并有运输途径运送回中原,那这个产业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足够让儋州以及本地百姓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