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颜神设县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715章 颜神设县
“何止是一般县城,这边除了巡检司外,还驻有捕盗通判一员,正德初年青州兵备佥事也曾驻节在此。”
说话的是跟着钟羽正同来的一个年轻人,袁可立记得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杨观光,是进士杨觐光的幼弟,也是登州有名的缙绅,年纪虽幼,却据说极得柳鹏信任,只可惜为人太方正了。
只是对于杨观光提出,袁可立却很有兴趣,他只知道这是青州重镇,却不知这里居然常驻有一员捕盗通判:“这颜神镇果然不同于一般地方,不过为什么这地方为什么要专设捕盗通判?”
钟羽正当即答道:“老夫是青州土著,知之最祥。”
原来颜神镇地处益都、淄川、莱芜三县交界处,并且还是青州府与济南府的交界地,“西距大藩,东连青莱诸郡,实为通省孔道”,“齐鲁门户,故南北战争每视为必争之地,故大兵往来恒由于斯”。
颜神镇不仅区位重要,而且由于物产丰富偏偏“山多地少”,所以采矿及手工业十分发达,当地有大量煤矿,煤井甚至有深至二三百尺者,所以采煤业特别是焦炭业尤其发达,又由于有大量焦炭出产,因此琉璃、陶瓷业得以全面发展,“业陶者已有千人”,是山东一个极其重要的工矿业中心。
但是颜神集工矿业发达的结果就是矿徒云集,流动人口特多,社会成分复杂,地方难以弹压,饥荒战乱年月常有民变,杨观光就说道:“李攀龙曾言四方亡命,啸而过市,百数十年,冀氏、姚氏九为倡乱。”
这是说自明初到万历年间,颜神镇附近已经发生了九次大规模民变,这其中有永乐十三年的唐赛儿起义,天顺年间冀景周之变,正德十二年矿徒李可大起事,嘉靖元年王堂之变,嘉靖二十四年姚世表等矿徒起事,这些民变往往跨州越郡,影响深远。
而且李攀龙还刻意只说“冀氏、姚氏”,把嘉靖元年的王堂之变略去,这次矿徒起义爆发于颜神镇席卷大半个华北,历时一年之久,辗转山东、河南、南北两直隶四省,威胁大运河震动天下,是颜神镇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民变。
只是听到这袁可立就觉得有点不对:“既然颜神镇聚啸亡命,那应当立县才对,而不是设通判、巡检,光靠他们怎么管得好颜神的治安。”
虽然通判是六品官,而且巡检手下也有三十多号弓兵,但是问题在于通判、巡检除了这三十多弓兵之后,几乎是独力支撑局面,而且这位捕盗通判要兼辖新城、淄川、长山、莱芜等县地方,分身无术,不象设县以后不但有官署而且有几套人马与三班衙役,很难管好颜神镇的治安,以至颜神镇民早认识“捕盗通判出入无僚佐可属,“进退无城池可守”,“旧设通判、巡检,职散且卑,不足制盗”。
杨观光说到这,不由多插了一句:“当年青州兵备道设在颜神镇的时候对矿盗没太多办法,何况是盗通判、巡检而已,幸亏建城以后地方安定多了。”
而钟羽正已经说了:“自正德以后,颜神一镇设县的事情已经反复了四五次,但是始终没成,李攀龙先生总结得很好,颜神可城而不可规为县,盖以官具而民匮而险不可用。”
钟羽正是把一代宗师李攀龙写入青州府志的结论说了出来。
虽然府县对颜神镇鞭长莫及,而且通判、巡检对本地矿盗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办法,只能穷于应付,但是不管是州县还是本地平民都认为设县的坏处更大,设县以后要新建大批官署,还要承担新县的繁重差役与民争利,所以正德以来颜神镇虽然动荡不安,设县的事情却是始终没成。
只是设县的事情虽然没成,但由于矿盗屡发,嘉靖三十六年青州兵备道王世贞主持颜神镇筑城,三月方成,又将安乐巡检司移到颜神镇,使得捕盗通判虽然除了巡检司的弓兵之外,依旧“出入无僚佐可属”,但至少不至于“进退无城池可守”。
这就是现在的颜神镇石城,周长三里,而且矿业与手工业特别发达,甚至胜过了现在的淄川县城,袁可立对这颜神镇饶有兴致:“嗯,那就在颜神镇歇一晚。”
袁可立是新任登莱巡抚,天下数得着的重臣,别说是在颜神镇歇一晚,就是把整个颜神镇都给拆了,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钟羽正当即吩咐下去,立即有一家瓷业巨子把自己的大宅院让出去,全家人都搬出去请袁可立进来歇息,他甚至与妻子一起亲自上阵充当奴婢来,招手即来,有求必应。
对于这样的盛情款待,袁可立自然是满意至极,他又到市面上转了一圈,顺手收了一方红丝石砚。
颜神镇的三大支柱产业是采煤业、瓷器业、琉璃业,但是制砚业也是极其重要的产业,用本地特产红丝石制成的红丝砚号称比端砚、龙凤砚有过之而不及。
只是袁可立的兴趣很快就从红丝砚转移到颜神镇的产业布局上了,如果换一位官员来,肯定会说颜神镇民舍本逐利,甚至嫌弃这里的空气不够清新,但是他既然担任过苏州府推官,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恰恰相反,他把颜神镇夸了一通:“颜神虽矿盗多发,但数万生民得存,确实需要捕盗通判与巡检司坐镇!”
钟羽正苦笑了一声:“颜神镇本来哪有这么多矿徒,还不是辽饷给闹的,辽饷辽饷害人不浅。”
“看来这辽饷的事情是得好好议一议。”
只是跟钟羽正谈了小半个晚上之后,袁可立并没有直接回房休息,而是坐在偏厅询问起了郭管家:“都安排好了没有?”
“已经派出去,应当会有所收获!”
说到这,郭管家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问道:“老爷,这颜神镇可是青州府地方!”
袁可立是新任登莱巡抚,登莱巡抚顾名思义,管辖范围就是登州府与莱州府,并不包括青州府,虽然东三府一向被视为一个整体,但是颜神镇不但隶属于青州府,而且还是从地理角度来看更接近济南府,不管府里还是县里都对颜神镇有鞭长莫及的感觉。
现在袁可立不但要在颜神镇歇息一晚,而且还要在颜神镇大费周章,这让跟随袁可立多年的郭管家一下子就担心起来。
要知道自家老爷可是一个刚烈性子,在苏州府推官任上就斗倒了应天巡抚李涞,而在山西道监察御史任上更是直接驳回了中旨,虽然这两件事让袁可立名动天下,声望至今不坠,但也不知道因此得罪多少人,甚至因此闲居二十余年。
而现在得罪这位柳鹏柳通判可不仅仅是在野闲居那么简单,搞不好就要死无葬身之地,只是袁可立却是说道:“没错,颜神镇是青州府地方,但是出京之前,阁臣特别交代过,我到登莱当巡抚的话,青州很有可能来属登莱。”
东三府浑然一体,但是现在设置登莱巡抚却只专辖登莱两府青州不予,所以陶朗先在任上屡受柳鹏牵制,最终只然黯然收局。
鉴于陶朗先的前车之鉴,阁臣与兵部、吏部、户部都认为登莱巡抚以后可以考虑兼辖青州,与柳鹏抗衡就有了本钱,那么袁可立格外关心这颜神镇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袁可立总觉得这颜神镇其中大有文章,不管是钟羽正还是杨观光都对颜神设县的问题含糊其辞,都说嘉靖三十七年王化贞在颜神镇筑城以后,又移安乐巡检司于颜神镇,颜神镇的局面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现在不但有三十多名弓兵维持治安,而且官民随时都可以退守石城,连以往每年会在颜神镇常驻数月的青州兵备道现在都改驻府城,很少到颜神镇来,但是袁可立总觉得其中肯定另有玄机,不然钟羽正与机观光就不至于那么遮遮掩掩。
只是有钟羽正等人随身陪同,袁可立自然玩不出微服私访,只不过他一路过来收编了几十个精壮家丁自然不是让他们白吃饭,这些民壮既然一度落草为寇,自然属于到哪里都有一手本领的人物。
虽然他们当中并没有颜神镇民,但是袁可立吩咐下去,他们自然要尽心替自家老爷办事,在颜神镇有亲戚朋友的几位家丁第一时间就溜出去访朋拜友,帮着袁可立打探消息。
很快就有形形色色的消息传了回来,钟羽正所说的并不全面,虽然颜神镇设县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却有十足的迫切性。
颜神镇距离县城实在是太遥远了,将近两百里的距离让镇民每年解纳钱粮的时候不堪重担,颜神镇本来就是山多地少,每次解纳钱粮的时候都要从其它地方用真金白银购买粮食,然后翻山越岭将近两百里去县城解纳,结果明明只需要缴一石官粮,实际付出却至少是五六石官粮。
在这种情况下,颜神镇的钱粮解纳就由县里的几家大户包揽了,解纳一石米豆的任务,你只需要拿出三四石米豆,他们就帮你搞定所有问题。
第715章 颜神设县
“何止是一般县城,这边除了巡检司外,还驻有捕盗通判一员,正德初年青州兵备佥事也曾驻节在此。”
说话的是跟着钟羽正同来的一个年轻人,袁可立记得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杨观光,是进士杨觐光的幼弟,也是登州有名的缙绅,年纪虽幼,却据说极得柳鹏信任,只可惜为人太方正了。
只是对于杨观光提出,袁可立却很有兴趣,他只知道这是青州重镇,却不知这里居然常驻有一员捕盗通判:“这颜神镇果然不同于一般地方,不过为什么这地方为什么要专设捕盗通判?”
钟羽正当即答道:“老夫是青州土著,知之最祥。”
原来颜神镇地处益都、淄川、莱芜三县交界处,并且还是青州府与济南府的交界地,“西距大藩,东连青莱诸郡,实为通省孔道”,“齐鲁门户,故南北战争每视为必争之地,故大兵往来恒由于斯”。
颜神镇不仅区位重要,而且由于物产丰富偏偏“山多地少”,所以采矿及手工业十分发达,当地有大量煤矿,煤井甚至有深至二三百尺者,所以采煤业特别是焦炭业尤其发达,又由于有大量焦炭出产,因此琉璃、陶瓷业得以全面发展,“业陶者已有千人”,是山东一个极其重要的工矿业中心。
但是颜神集工矿业发达的结果就是矿徒云集,流动人口特多,社会成分复杂,地方难以弹压,饥荒战乱年月常有民变,杨观光就说道:“李攀龙曾言四方亡命,啸而过市,百数十年,冀氏、姚氏九为倡乱。”
这是说自明初到万历年间,颜神镇附近已经发生了九次大规模民变,这其中有永乐十三年的唐赛儿起义,天顺年间冀景周之变,正德十二年矿徒李可大起事,嘉靖元年王堂之变,嘉靖二十四年姚世表等矿徒起事,这些民变往往跨州越郡,影响深远。
而且李攀龙还刻意只说“冀氏、姚氏”,把嘉靖元年的王堂之变略去,这次矿徒起义爆发于颜神镇席卷大半个华北,历时一年之久,辗转山东、河南、南北两直隶四省,威胁大运河震动天下,是颜神镇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民变。
只是听到这袁可立就觉得有点不对:“既然颜神镇聚啸亡命,那应当立县才对,而不是设通判、巡检,光靠他们怎么管得好颜神的治安。”
虽然通判是六品官,而且巡检手下也有三十多号弓兵,但是问题在于通判、巡检除了这三十多弓兵之后,几乎是独力支撑局面,而且这位捕盗通判要兼辖新城、淄川、长山、莱芜等县地方,分身无术,不象设县以后不但有官署而且有几套人马与三班衙役,很难管好颜神镇的治安,以至颜神镇民早认识“捕盗通判出入无僚佐可属,“进退无城池可守”,“旧设通判、巡检,职散且卑,不足制盗”。
杨观光说到这,不由多插了一句:“当年青州兵备道设在颜神镇的时候对矿盗没太多办法,何况是盗通判、巡检而已,幸亏建城以后地方安定多了。”
而钟羽正已经说了:“自正德以后,颜神一镇设县的事情已经反复了四五次,但是始终没成,李攀龙先生总结得很好,颜神可城而不可规为县,盖以官具而民匮而险不可用。”
钟羽正是把一代宗师李攀龙写入青州府志的结论说了出来。
虽然府县对颜神镇鞭长莫及,而且通判、巡检对本地矿盗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办法,只能穷于应付,但是不管是州县还是本地平民都认为设县的坏处更大,设县以后要新建大批官署,还要承担新县的繁重差役与民争利,所以正德以来颜神镇虽然动荡不安,设县的事情却是始终没成。
只是设县的事情虽然没成,但由于矿盗屡发,嘉靖三十六年青州兵备道王世贞主持颜神镇筑城,三月方成,又将安乐巡检司移到颜神镇,使得捕盗通判虽然除了巡检司的弓兵之外,依旧“出入无僚佐可属”,但至少不至于“进退无城池可守”。
这就是现在的颜神镇石城,周长三里,而且矿业与手工业特别发达,甚至胜过了现在的淄川县城,袁可立对这颜神镇饶有兴致:“嗯,那就在颜神镇歇一晚。”
袁可立是新任登莱巡抚,天下数得着的重臣,别说是在颜神镇歇一晚,就是把整个颜神镇都给拆了,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钟羽正当即吩咐下去,立即有一家瓷业巨子把自己的大宅院让出去,全家人都搬出去请袁可立进来歇息,他甚至与妻子一起亲自上阵充当奴婢来,招手即来,有求必应。
对于这样的盛情款待,袁可立自然是满意至极,他又到市面上转了一圈,顺手收了一方红丝石砚。
颜神镇的三大支柱产业是采煤业、瓷器业、琉璃业,但是制砚业也是极其重要的产业,用本地特产红丝石制成的红丝砚号称比端砚、龙凤砚有过之而不及。
只是袁可立的兴趣很快就从红丝砚转移到颜神镇的产业布局上了,如果换一位官员来,肯定会说颜神镇民舍本逐利,甚至嫌弃这里的空气不够清新,但是他既然担任过苏州府推官,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恰恰相反,他把颜神镇夸了一通:“颜神虽矿盗多发,但数万生民得存,确实需要捕盗通判与巡检司坐镇!”
钟羽正苦笑了一声:“颜神镇本来哪有这么多矿徒,还不是辽饷给闹的,辽饷辽饷害人不浅。”
“看来这辽饷的事情是得好好议一议。”
只是跟钟羽正谈了小半个晚上之后,袁可立并没有直接回房休息,而是坐在偏厅询问起了郭管家:“都安排好了没有?”
“已经派出去,应当会有所收获!”
说到这,郭管家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问道:“老爷,这颜神镇可是青州府地方!”
袁可立是新任登莱巡抚,登莱巡抚顾名思义,管辖范围就是登州府与莱州府,并不包括青州府,虽然东三府一向被视为一个整体,但是颜神镇不但隶属于青州府,而且还是从地理角度来看更接近济南府,不管府里还是县里都对颜神镇有鞭长莫及的感觉。
现在袁可立不但要在颜神镇歇息一晚,而且还要在颜神镇大费周章,这让跟随袁可立多年的郭管家一下子就担心起来。
要知道自家老爷可是一个刚烈性子,在苏州府推官任上就斗倒了应天巡抚李涞,而在山西道监察御史任上更是直接驳回了中旨,虽然这两件事让袁可立名动天下,声望至今不坠,但也不知道因此得罪多少人,甚至因此闲居二十余年。
而现在得罪这位柳鹏柳通判可不仅仅是在野闲居那么简单,搞不好就要死无葬身之地,只是袁可立却是说道:“没错,颜神镇是青州府地方,但是出京之前,阁臣特别交代过,我到登莱当巡抚的话,青州很有可能来属登莱。”
东三府浑然一体,但是现在设置登莱巡抚却只专辖登莱两府青州不予,所以陶朗先在任上屡受柳鹏牵制,最终只然黯然收局。
鉴于陶朗先的前车之鉴,阁臣与兵部、吏部、户部都认为登莱巡抚以后可以考虑兼辖青州,与柳鹏抗衡就有了本钱,那么袁可立格外关心这颜神镇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袁可立总觉得这颜神镇其中大有文章,不管是钟羽正还是杨观光都对颜神设县的问题含糊其辞,都说嘉靖三十七年王化贞在颜神镇筑城以后,又移安乐巡检司于颜神镇,颜神镇的局面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现在不但有三十多名弓兵维持治安,而且官民随时都可以退守石城,连以往每年会在颜神镇常驻数月的青州兵备道现在都改驻府城,很少到颜神镇来,但是袁可立总觉得其中肯定另有玄机,不然钟羽正与机观光就不至于那么遮遮掩掩。
只是有钟羽正等人随身陪同,袁可立自然玩不出微服私访,只不过他一路过来收编了几十个精壮家丁自然不是让他们白吃饭,这些民壮既然一度落草为寇,自然属于到哪里都有一手本领的人物。
虽然他们当中并没有颜神镇民,但是袁可立吩咐下去,他们自然要尽心替自家老爷办事,在颜神镇有亲戚朋友的几位家丁第一时间就溜出去访朋拜友,帮着袁可立打探消息。
很快就有形形色色的消息传了回来,钟羽正所说的并不全面,虽然颜神镇设县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却有十足的迫切性。
颜神镇距离县城实在是太遥远了,将近两百里的距离让镇民每年解纳钱粮的时候不堪重担,颜神镇本来就是山多地少,每次解纳钱粮的时候都要从其它地方用真金白银购买粮食,然后翻山越岭将近两百里去县城解纳,结果明明只需要缴一石官粮,实际付出却至少是五六石官粮。
在这种情况下,颜神镇的钱粮解纳就由县里的几家大户包揽了,解纳一石米豆的任务,你只需要拿出三四石米豆,他们就帮你搞定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