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强攻才是正道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690章 强攻才是正道
“强攻南山?”
皇太极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他告诉何和礼:“驸额,给我一个强攻旅顺堡的理由,如果您能说服我,我跟你一起去辽阳,哪怕拼着父汗责罚,我也要把旅顺堡拿下来。”
过去这半年多时间,柳鹏与旅顺堡已经成为皇太极心底最大的噩梦,特别是这次努尔哈赤用兵广宁,要把他手上的精锐抽调大半,甚至连盖州的阿巴泰也被抽调走了过百甲兵,在这种情况下,柳鹏与长风营的一次行动或许会对正白旗甚至是两白旗造成致命的打击。
而何和礼当即答道:“你知道,多积礼在南山战没,我心痛至极,但是他的死很有价值,把旅顺堡与南山岛贼的真正底细都逼出来,柳鹏之所以敢带长风营南渡,就是旅顺堡多了一个东山守备队,但是你觉得一批东山矿徒,能比得起长风营吗?”
“当然不能!”皇太极斩钉截铁地说道:“东山矿徒连阿巴泰都不是对手,怎么能比得上长风营,长风一营,实是柳鹏、江浩天的起家本钱,有若父汗的两黄旗。”
“那就行了,南渡的长风营及各部岛贼总数多达一千五六百人,如果广宁战事正急的时候,让他们投入辽南战场,皇太极阿哥你觉得是怎么一个结局?”
这正是皇太极最担心的问题,双方兵力一增一减,可能完全打破了辽南战场的平衡甚至打到复州城下,而现在何和礼就直接说道:“我们抢先进攻旅顺堡,即使败了,也能把旅顺堡的岛贼彻底打残了,那时候长风营北渡也无济于事。”
何和礼这是未虑胜先虑败的想法,皇太极觉得何和礼想得很好,只要把旅顺堡的明军打废了,即使拿不下旅顺堡也无关紧要。
,而何和礼继续说出了另一个理由:“皇太极阿哥,您不觉得辽南的汉人与汉兵太多了吗?与其让他们浪费粮食,不如把他们拉出去与旅顺堡一战,到时候既节省了粮食,也为女真兵打开了通向旅顺堡的大道。”
人口是极其珍贵的资源,只是现在的女真贵族特别是努尔哈赤自视甚高,根本不把汉人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汉民在他们眼中成了一种负担,他们根本没有好好经营过占领区,反而嫌弃需要向汉民需要供应,所以辽民流亡不绝。
在历史上,光是逃入朝鲜的辽民据说就有两百二十八万之多,毛文龙也至少收容了三四十万辽民。
而现在由于柳鹏在金州与辽南的战绩太漂亮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都稍稍调整了汉民政策,甚至允许一些汉官统带数百名甚至上千名汉兵,但是在他们眼中,粮食问题比汉兵汉民的忠诚更重要。
因此皇太极觉得何和礼说得非常好,简直说到自己心底最担心的地方,虽然他通过政策调整不断扩大自己治下的汉兵与汉民,但是这些人每天需要消耗数量惊人的粮食,更糟的是努尔哈赤亲征广宁把他手下的精锐调走大半,他已经不知道怎么弹压这些汉官实力派。
现在让他们到旅顺堡与南山充当炮灰消耗这些汉官汉兵的实力,确实是一个最完美的主意,皇太极觉得和何礼真是帮自己解决了大问题:“但是怎么踏破南山,扫平旅顺堡,驸额还是没说出来?”
“我已经胸有成竹了!”
何和礼十分自信地说道:“前次我曾经听人说过,前次皇太极阿哥攻击南山的时候,柳鹏与龙口军已经到了几乎弹尽的地步,根本是在唱空城计!”
这件事皇太极是第一次听到,但是他本来就是极聪明的人,何和礼一说他就明白过来,只是虽然想明白了,这世界上却没有后悔药可买。
他只能苦笑道:“应当是有这么一回事,这些岛贼奸滑无比,我当时就在奇怪他们为什么拼命展示他们火力上的优势!原来是他们药子将尽啊!”
何和礼继续说道:“枪炮对轰,我不如贼,白兵相接,十贼不及我一甲兵,到时候以汉兵为先锋,持久接战,耗费锐气、弹药、兵马,等其疲老以甲兵先锋陷阵,一举攻破南山。”
皇太极连连点头:“驸额久在金州,对贼情了如指掌,这确实是上上之策!”
说到这,他不由后悔起来,上次南山之役没有一鼓作气攻破了旅顺堡,以至于现在养虎为患,必须花几倍的力气与伤亡才能攻破南山防线。
早知道当时南口的守军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他就是把手下的人马都拼光了都要攻破南山,何必到现在天天都要为了追剿龙口军而东奔西走。
只是他虽然赞同何和礼的意见,何和礼还是知道他没有最后下决心,因此何和礼决定给皇太极加最后一把火:“自从南山一役以后,正白旗因为将士死伤太众,始终畏强攻南山敌营为死途,我也不例外,一心想着奇袭、夜袭之策,但是看过多积礼死战南山的情形,我现在才明白过来,正面强攻才是最好的办法。”
一说想到正面强攻南山防线,现在连皇太极都锁紧了眉头,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正白旗付出血的代价,虽然这流的鲜血之中大半是汉兵、蒙古兵的血,但是八旗兵也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何和礼继续说道:“为什么说正面强攻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因为南山的岛贼想法跟我们正白旗是一样的,他们一心想着对付我们奇袭、夜袭、偷袭,这方面的准备十分周全甚至到了周密至极的地步,但是在大兵重甲面前,这些布置不值一谈!”
何和礼说的有些夸张,但是皇太极还真听进去了,如果不是何和礼提醒自己,他根本想不到强攻南山似乎也有相当的可行性,而南山的明军也确实是一切心思用在对付大金兵的奇袭、偷袭、夜袭上,在最关键的防线布置上反而没下多少力气。
而现在何和礼就十分兴奋地说道:“既然如此,我大金兵就不能错过机会,反正死伤最多的是汉兵,那些能活下来的汉官与汉兵也可以用尸山血海来证实他们的忠实,而且皇太极阿哥,你应当知道这股明军的最大问题!”
“我明白了!”
皇太极的眼睛都亮起来。
他知道何和礼话里的意思,那就是龙口军除了一场南山之役之外,就没打过大规模的会战,他们最多只有千人级别的战斗经验,而且拥有战斗经验的老部队少之又少。
如果皇太极统率复州金军全力南下,那么在这场大规模的会战之中,龙口军不适合打大战打硬仗的缺陷就要显露无遗,战事规模越大越残酷,大金兵的优势就越大,说不定一场夜袭、突袭就会让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龙口军全军崩溃。
更不要说明军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宣泻的火力之上,只要用汉兵耗尽明军的药子炮弹,大金兵自然稳操胜券,即使汉兵耗不尽明军的弹药,这些炮灰只要耗掉明军的过半弹药,大金军依旧是胜券在握。
皇太极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自然是因为大金军有几十年血火厮杀的历史与积累,有很多牛录额真、牛录章京一辈子都在厮杀,战斗经验无比丰富,而龙口军的战斗经验极其有限,更欠缺打大仗、硬仗的决心与准备,一旦失去火力优势就无以为续。
“破了南山,旅顺堡是不是指日可下?”
“南山既下!旅顺堡绝对坚持不下去了!”
得到何和礼明确的答复之后,皇太极找回了自己的自信,他告诉何和礼:“驸额,既然如此,我跟你一起走一趟,我们一起向父汗争取把旅顺堡拿下来,省得父汗进兵广宁有后顾之忧!”
只是说到最后,皇太极说得十分强烈:“如果父汗连这点小事都不答应,我就不做这个驸额了。”
大家原来以为能过一个好年,但是这个春节整个朝堂却是动荡不安,至于动荡不安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浙党突然集中攻势,痛批起了收复旅顺堡并在南山斩级五百级的抗金功臣柳鹏,
浙党邵辅忠直接就给柳鹏当上了“二十当诛”的天大罪名,整个朝廷都是为此吸了一口冷气,大家都说是邵辅忠这是自暴自弃,根本就不想活了。
但问题在于自暴自弃的不仅仅是一个邵辅忠,而是整个浙党,甚至连致仕在乡的方从哲也站出来说了柳鹏一大通闲话。
虽然浙党的攻击说服力很强,而且拿出了很多真凭实据,但是不管是东林党还是楚党,都还是觉得浙党根本就在给朝廷添乱,把柳鹏换下去肯定会出第二个熊廷弼事件,肯定重演第二次辽沈之役。
换一个柳鹏很容易,但是丢掉旅顺堡就代表着大金兵的压力全部转移到广宁战线上,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大家的看法虽然比较一致,具体的方略却是南辕北辙,甚至到了鸡同鸭讲的地步。
第690章 强攻才是正道
“强攻南山?”
皇太极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他告诉何和礼:“驸额,给我一个强攻旅顺堡的理由,如果您能说服我,我跟你一起去辽阳,哪怕拼着父汗责罚,我也要把旅顺堡拿下来。”
过去这半年多时间,柳鹏与旅顺堡已经成为皇太极心底最大的噩梦,特别是这次努尔哈赤用兵广宁,要把他手上的精锐抽调大半,甚至连盖州的阿巴泰也被抽调走了过百甲兵,在这种情况下,柳鹏与长风营的一次行动或许会对正白旗甚至是两白旗造成致命的打击。
而何和礼当即答道:“你知道,多积礼在南山战没,我心痛至极,但是他的死很有价值,把旅顺堡与南山岛贼的真正底细都逼出来,柳鹏之所以敢带长风营南渡,就是旅顺堡多了一个东山守备队,但是你觉得一批东山矿徒,能比得起长风营吗?”
“当然不能!”皇太极斩钉截铁地说道:“东山矿徒连阿巴泰都不是对手,怎么能比得上长风营,长风一营,实是柳鹏、江浩天的起家本钱,有若父汗的两黄旗。”
“那就行了,南渡的长风营及各部岛贼总数多达一千五六百人,如果广宁战事正急的时候,让他们投入辽南战场,皇太极阿哥你觉得是怎么一个结局?”
这正是皇太极最担心的问题,双方兵力一增一减,可能完全打破了辽南战场的平衡甚至打到复州城下,而现在何和礼就直接说道:“我们抢先进攻旅顺堡,即使败了,也能把旅顺堡的岛贼彻底打残了,那时候长风营北渡也无济于事。”
何和礼这是未虑胜先虑败的想法,皇太极觉得何和礼想得很好,只要把旅顺堡的明军打废了,即使拿不下旅顺堡也无关紧要。
,而何和礼继续说出了另一个理由:“皇太极阿哥,您不觉得辽南的汉人与汉兵太多了吗?与其让他们浪费粮食,不如把他们拉出去与旅顺堡一战,到时候既节省了粮食,也为女真兵打开了通向旅顺堡的大道。”
人口是极其珍贵的资源,只是现在的女真贵族特别是努尔哈赤自视甚高,根本不把汉人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汉民在他们眼中成了一种负担,他们根本没有好好经营过占领区,反而嫌弃需要向汉民需要供应,所以辽民流亡不绝。
在历史上,光是逃入朝鲜的辽民据说就有两百二十八万之多,毛文龙也至少收容了三四十万辽民。
而现在由于柳鹏在金州与辽南的战绩太漂亮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都稍稍调整了汉民政策,甚至允许一些汉官统带数百名甚至上千名汉兵,但是在他们眼中,粮食问题比汉兵汉民的忠诚更重要。
因此皇太极觉得何和礼说得非常好,简直说到自己心底最担心的地方,虽然他通过政策调整不断扩大自己治下的汉兵与汉民,但是这些人每天需要消耗数量惊人的粮食,更糟的是努尔哈赤亲征广宁把他手下的精锐调走大半,他已经不知道怎么弹压这些汉官实力派。
现在让他们到旅顺堡与南山充当炮灰消耗这些汉官汉兵的实力,确实是一个最完美的主意,皇太极觉得和何礼真是帮自己解决了大问题:“但是怎么踏破南山,扫平旅顺堡,驸额还是没说出来?”
“我已经胸有成竹了!”
何和礼十分自信地说道:“前次我曾经听人说过,前次皇太极阿哥攻击南山的时候,柳鹏与龙口军已经到了几乎弹尽的地步,根本是在唱空城计!”
这件事皇太极是第一次听到,但是他本来就是极聪明的人,何和礼一说他就明白过来,只是虽然想明白了,这世界上却没有后悔药可买。
他只能苦笑道:“应当是有这么一回事,这些岛贼奸滑无比,我当时就在奇怪他们为什么拼命展示他们火力上的优势!原来是他们药子将尽啊!”
何和礼继续说道:“枪炮对轰,我不如贼,白兵相接,十贼不及我一甲兵,到时候以汉兵为先锋,持久接战,耗费锐气、弹药、兵马,等其疲老以甲兵先锋陷阵,一举攻破南山。”
皇太极连连点头:“驸额久在金州,对贼情了如指掌,这确实是上上之策!”
说到这,他不由后悔起来,上次南山之役没有一鼓作气攻破了旅顺堡,以至于现在养虎为患,必须花几倍的力气与伤亡才能攻破南山防线。
早知道当时南口的守军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他就是把手下的人马都拼光了都要攻破南山,何必到现在天天都要为了追剿龙口军而东奔西走。
只是他虽然赞同何和礼的意见,何和礼还是知道他没有最后下决心,因此何和礼决定给皇太极加最后一把火:“自从南山一役以后,正白旗因为将士死伤太众,始终畏强攻南山敌营为死途,我也不例外,一心想着奇袭、夜袭之策,但是看过多积礼死战南山的情形,我现在才明白过来,正面强攻才是最好的办法。”
一说想到正面强攻南山防线,现在连皇太极都锁紧了眉头,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正白旗付出血的代价,虽然这流的鲜血之中大半是汉兵、蒙古兵的血,但是八旗兵也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何和礼继续说道:“为什么说正面强攻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因为南山的岛贼想法跟我们正白旗是一样的,他们一心想着对付我们奇袭、夜袭、偷袭,这方面的准备十分周全甚至到了周密至极的地步,但是在大兵重甲面前,这些布置不值一谈!”
何和礼说的有些夸张,但是皇太极还真听进去了,如果不是何和礼提醒自己,他根本想不到强攻南山似乎也有相当的可行性,而南山的明军也确实是一切心思用在对付大金兵的奇袭、偷袭、夜袭上,在最关键的防线布置上反而没下多少力气。
而现在何和礼就十分兴奋地说道:“既然如此,我大金兵就不能错过机会,反正死伤最多的是汉兵,那些能活下来的汉官与汉兵也可以用尸山血海来证实他们的忠实,而且皇太极阿哥,你应当知道这股明军的最大问题!”
“我明白了!”
皇太极的眼睛都亮起来。
他知道何和礼话里的意思,那就是龙口军除了一场南山之役之外,就没打过大规模的会战,他们最多只有千人级别的战斗经验,而且拥有战斗经验的老部队少之又少。
如果皇太极统率复州金军全力南下,那么在这场大规模的会战之中,龙口军不适合打大战打硬仗的缺陷就要显露无遗,战事规模越大越残酷,大金兵的优势就越大,说不定一场夜袭、突袭就会让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龙口军全军崩溃。
更不要说明军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宣泻的火力之上,只要用汉兵耗尽明军的药子炮弹,大金兵自然稳操胜券,即使汉兵耗不尽明军的弹药,这些炮灰只要耗掉明军的过半弹药,大金军依旧是胜券在握。
皇太极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自然是因为大金军有几十年血火厮杀的历史与积累,有很多牛录额真、牛录章京一辈子都在厮杀,战斗经验无比丰富,而龙口军的战斗经验极其有限,更欠缺打大仗、硬仗的决心与准备,一旦失去火力优势就无以为续。
“破了南山,旅顺堡是不是指日可下?”
“南山既下!旅顺堡绝对坚持不下去了!”
得到何和礼明确的答复之后,皇太极找回了自己的自信,他告诉何和礼:“驸额,既然如此,我跟你一起走一趟,我们一起向父汗争取把旅顺堡拿下来,省得父汗进兵广宁有后顾之忧!”
只是说到最后,皇太极说得十分强烈:“如果父汗连这点小事都不答应,我就不做这个驸额了。”
大家原来以为能过一个好年,但是这个春节整个朝堂却是动荡不安,至于动荡不安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浙党突然集中攻势,痛批起了收复旅顺堡并在南山斩级五百级的抗金功臣柳鹏,
浙党邵辅忠直接就给柳鹏当上了“二十当诛”的天大罪名,整个朝廷都是为此吸了一口冷气,大家都说是邵辅忠这是自暴自弃,根本就不想活了。
但问题在于自暴自弃的不仅仅是一个邵辅忠,而是整个浙党,甚至连致仕在乡的方从哲也站出来说了柳鹏一大通闲话。
虽然浙党的攻击说服力很强,而且拿出了很多真凭实据,但是不管是东林党还是楚党,都还是觉得浙党根本就在给朝廷添乱,把柳鹏换下去肯定会出第二个熊廷弼事件,肯定重演第二次辽沈之役。
换一个柳鹏很容易,但是丢掉旅顺堡就代表着大金兵的压力全部转移到广宁战线上,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大家的看法虽然比较一致,具体的方略却是南辕北辙,甚至到了鸡同鸭讲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