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善始善终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625章 善始善终
“哎……”李长庚觉得焦头烂额,这差使他没法继续办下去了,他只能说道:“把刚刚准备发出去的奏疏追回来,这登莱两府实在太让人省心了!”
现在他何止是焦头烂额,简直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才好,登莱一月才运一万石,而辽东额兵十八万,即使有空额之数,也应当有十万以上的大兵。
这么一支大兵区区一万石怎么可能接济得上,何况辽东还有数万军马,米豆不足是会随时可能引发前线兵变,这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原来李长庚已经有全盘谋划,但是现在他不得不推翻自己的全盘谋划重作打算,那边管家已经一路小跑走了进来:“老爷,这奏疏还没发出去,要不要改一改再发回去!”
“不发了!”李长庚没好气地说道:“这奏疏留下吧,不发了!”
何止是不发了,李长庚已经决定把这奏疏直接烧了,省得流传出去得罪太多人。
他不由描了一眼奏疏上面的文字,不由又叹了一口气。
“夫山东为本部院旧游之地,前者屡疏称海运之艰、船只之少,岂今甫离其地,遂尔求多。但此二百余万之米,系经略疏定之数,若经略肯为减兵,则本部院何难减饷。今经略尚苦兵兵少,屡疏催发。则本部院何敢为减饷之议。”
这份奏疏虽然是李长庚的自辩之词,但是话里还是带着几分威胁的意思,要山东一定要及时完成六十万石的任务,但是登莱这么一胡闹,李长庚就不敢发了。
他是督饷大臣,理论是户部的副手,普天下恐怕没有人比他经手的钱粮更多,但是因为经手的钱粮太多,他才感觉得到到处都是大麻烦,随时可能激起大规模的民变。
他已经为这个问题焦头烂额,特别是山东海运船只的制造费用无从筹集更是让他不知道找谁来解决,而山东缺少船只就代表着任务进度缓慢。
他原定准备动工部银行而工部认为这笔银子由户部来出,准备动用户部银而户部又认为这笔银钱既然与军事有关,应当由兵部来负责,结果准备动用辽东新饷上面又说这是籴粮之本,要动旧饷银又说这是解辽之物。
类近此类的麻烦之事不计其数,让李长庚不知道什么才是大麻烦,前几天登州道陶朗先甚至认为:“召买之资缺乏,借则无处借,拟以山东六府分摊六十万石,每府十万石,舍此并无他法。”
而现在登莱两府闹起罢工,而登莱海运一停,辽东兵马就会首当其冲,到时候辽东将帅就会给辽东经略施以压力,而辽东经略则会压力转移到他的身上,他没办法解放的话,只能把压力上交给户部,到时候户部若是真不肯妥协,说不定就是一个玉石俱焚的事情。
“这事情还是真麻烦!”
他正想到这时,那边已经有人报告:“老爷,登州道陶副使又递了题本过来。”
这陶朗先这个时候行文,肯定没什么好事!登莱海运暂时中断,或者说等于暂时中断,陶朗先这个登州道得负起第一位的责任。
只是打开陶朗先的题本一看,李长庚还是吃了一惊,登州道还是继续针对户部的解决方案予以严厉批评,但是批评的语气之严厉可以说是空前严厉了。
“召买缺额三十万两,户部谓京边不可动,以全省仓谷七十六万石碟一半抵之,此按图索骥之言,非躬尝甘苦之言。沿海东三府仓谷在行海运之初已经借支一空,西三府距离遥远,纵有谷可借,运送至登莱亦千难万险,脚价之筹措,收放之拢民、转送之贻害、岁月之迟误俱难预料。”
“至于以四十八加派用于召买则万不可行,本省惯例,当年钱粮于次年征收,四十八加派到四十九年方才开征,若以此作为召买之本,则山东必须预征一年加派,本年征收两年加派,民必不堪其拢。”
“欲成六十万石召买,则新旧辽饷当尽留登莱青济应用,不足之数再动用其它钱粮。如新旧不可动,新旧不可混,则只能以现有之银二十九万两召买二十九万石,剩余三十一万石免运。”
到了最后陶朗先直接以辞职作为威胁:“户部若坚决已见,召买必不可能少,钱粮必不能动,本道伏乞将职褫斥,以为不能海运之戒,而别选才贤以供此役,免致内残东民,外误辽事。”
“好一个内残东民,外误辽事!”李长庚气得怒极攻心:“这登辽海运的章程是本部院定下来,莫不成你以为本部院内残东民外误辽事吗!本部院绝不轻绕了你!”
说到这,李长庚用力前向一推,桌上的一应笔墨纸砚连同一大叠稿本都被掀倒在地,只是这个时候李长庚又突然发现自己有点束手无策:“若是换个时间,本部院直接就摘了你的登州道!”
陶朗先以辞职为威胁要求饷臣与户部让步,可是李长庚却不敢真答应陶朗先让辞职,现在登莱每月海送米豆仅万石,如果答应陶朗先的辞职,到时候登州肯定是秩序大乱,加上新旧交接,恐怕连每月这万石米豆都不能运到辽东,到时候辽东必然兵变纷起。
一想到这,李长庚就不能不妥协,只能随手把自辩的公文焚毁,又重新换了一个房间重写给户部的答复,虽然他这个回复不可能令山东满意,但是却是在原来的立场退了一大步:“登莱兼有召买海运之任,故三次加派二厘当免,青济有召运之任,三次加派二厘当免一厘,以苏民力。”
三次加派辽饷总共是九厘银子,原本户部与饷臣只答应免除登莱两府第三次二厘银中的一厘而已,而现在迫于形势李长庚不得不提出登莱第三次加派的二厘银子可以全免,而青州府与济南府可以免掉第三次加派中的一厘银子。
但是对于京边钱粮留用的问题,李长庚则是打了一个马虎眼:“京边钱粮或不可能动,似可酌留泰山香钱等项钱粮以备召买之需。”
但是他也知道京边钱粮是起运钱粮中最大宗的一项,三十万两银子的亏空实在太大,非得留用京边钱粮不可,只是他需要的是一个态度:“赶紧把这篇公文抄一份送到登州府去,告诉登州陶道臣,我在尽力帮他争取,但是他每个月必须保证米豆各万石,不然后果自负。”
现在是米豆加起来才一万石,对于辽东的十几万大军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所以李长庚才要求陶朗先一定要保证一万石米与一万石豆的供应,这样的话辽东即使会出问题,也不会出大问题。
而接到这份公文的陶朗先却只能在那里苦笑了:“没想到我跑了一趟省城,咱然登州府变得天翻地覆,现在已经是海右会当家了!”
那下面的汤水建只能苦笑一声:“事发突然,我也只能先代妹夫做主了,不进海右会,恐怕妹夫就彻底被徐知府他们架在火上烤了。”
陶朗先也没想到柳鹏会突然搞了这么一个海右会,事实上他已经得到了一些风声,柳鹏也亲口邀请他加入海右会,但是没想到海右会居然会搞得这么有声有色,直接就把京里与省里架空,更不要说他这么一个道臣。
因此对于汤水建的擅作主张他没有加以责怪:“这是柳经历办的好事,跟你没有什么关系,若是没有你出面帮我抢到了一个副会长,恐怕我现在说话登州府没人肯听了,不过这样也好……”
汤水建没明白陶朗先为什么说“这样也好”,但是陶朗先身边的谢三管家问道:“老爷的意思是京里与省里还有户部、饷臣以后可以由海右会去对付,老爷这个道臣就能轻松起来!”
陶朗先点点头说道:“最头痛就是这六十万石的召买与海运啊!外面怎么说我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首倡登莱海运,总得善始善终!现在有了海右会,一切就方便了,所以我宁可在这件事得罪户部与饷臣。”
虽然户部与饷臣都是京官,却是吏部负责三年一考九年考满,虽然户部尚书李汝华兼署吏部,所以陶朗先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闹辞职,而他身边的谢三管家就对陶朗先的决定赞不绝口:“老爷果然睿智,善始善终便是有着大丈夫的担待。”
而陶朗先则是抚平了桌面上的公文:“所以还得继续跟饷臣与户部杠上去,海右会既然帮我办了这事,我就要顺水推舟,让户部与饷臣下不了台。”
现在的户部尚书李汝华真是焦头烂额了:“什么,辽东经略又在催粮催料?我都答应饷臣与王在晋二厘银全减,山东还是闹着无法垫支,每月最多只能运一万石,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他是真正的老尚书,万历三十九年就以侍郎署户部尚书掌部务,万历四十四年擢户部尚书,万历四十六年一度署吏部,四十七年复以户部尚书署吏部、工部二尚书,六部尚书他独占了三个,算得上天下间有数的重臣。
第625章 善始善终
“哎……”李长庚觉得焦头烂额,这差使他没法继续办下去了,他只能说道:“把刚刚准备发出去的奏疏追回来,这登莱两府实在太让人省心了!”
现在他何止是焦头烂额,简直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才好,登莱一月才运一万石,而辽东额兵十八万,即使有空额之数,也应当有十万以上的大兵。
这么一支大兵区区一万石怎么可能接济得上,何况辽东还有数万军马,米豆不足是会随时可能引发前线兵变,这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原来李长庚已经有全盘谋划,但是现在他不得不推翻自己的全盘谋划重作打算,那边管家已经一路小跑走了进来:“老爷,这奏疏还没发出去,要不要改一改再发回去!”
“不发了!”李长庚没好气地说道:“这奏疏留下吧,不发了!”
何止是不发了,李长庚已经决定把这奏疏直接烧了,省得流传出去得罪太多人。
他不由描了一眼奏疏上面的文字,不由又叹了一口气。
“夫山东为本部院旧游之地,前者屡疏称海运之艰、船只之少,岂今甫离其地,遂尔求多。但此二百余万之米,系经略疏定之数,若经略肯为减兵,则本部院何难减饷。今经略尚苦兵兵少,屡疏催发。则本部院何敢为减饷之议。”
这份奏疏虽然是李长庚的自辩之词,但是话里还是带着几分威胁的意思,要山东一定要及时完成六十万石的任务,但是登莱这么一胡闹,李长庚就不敢发了。
他是督饷大臣,理论是户部的副手,普天下恐怕没有人比他经手的钱粮更多,但是因为经手的钱粮太多,他才感觉得到到处都是大麻烦,随时可能激起大规模的民变。
他已经为这个问题焦头烂额,特别是山东海运船只的制造费用无从筹集更是让他不知道找谁来解决,而山东缺少船只就代表着任务进度缓慢。
他原定准备动工部银行而工部认为这笔银子由户部来出,准备动用户部银而户部又认为这笔银钱既然与军事有关,应当由兵部来负责,结果准备动用辽东新饷上面又说这是籴粮之本,要动旧饷银又说这是解辽之物。
类近此类的麻烦之事不计其数,让李长庚不知道什么才是大麻烦,前几天登州道陶朗先甚至认为:“召买之资缺乏,借则无处借,拟以山东六府分摊六十万石,每府十万石,舍此并无他法。”
而现在登莱两府闹起罢工,而登莱海运一停,辽东兵马就会首当其冲,到时候辽东将帅就会给辽东经略施以压力,而辽东经略则会压力转移到他的身上,他没办法解放的话,只能把压力上交给户部,到时候户部若是真不肯妥协,说不定就是一个玉石俱焚的事情。
“这事情还是真麻烦!”
他正想到这时,那边已经有人报告:“老爷,登州道陶副使又递了题本过来。”
这陶朗先这个时候行文,肯定没什么好事!登莱海运暂时中断,或者说等于暂时中断,陶朗先这个登州道得负起第一位的责任。
只是打开陶朗先的题本一看,李长庚还是吃了一惊,登州道还是继续针对户部的解决方案予以严厉批评,但是批评的语气之严厉可以说是空前严厉了。
“召买缺额三十万两,户部谓京边不可动,以全省仓谷七十六万石碟一半抵之,此按图索骥之言,非躬尝甘苦之言。沿海东三府仓谷在行海运之初已经借支一空,西三府距离遥远,纵有谷可借,运送至登莱亦千难万险,脚价之筹措,收放之拢民、转送之贻害、岁月之迟误俱难预料。”
“至于以四十八加派用于召买则万不可行,本省惯例,当年钱粮于次年征收,四十八加派到四十九年方才开征,若以此作为召买之本,则山东必须预征一年加派,本年征收两年加派,民必不堪其拢。”
“欲成六十万石召买,则新旧辽饷当尽留登莱青济应用,不足之数再动用其它钱粮。如新旧不可动,新旧不可混,则只能以现有之银二十九万两召买二十九万石,剩余三十一万石免运。”
到了最后陶朗先直接以辞职作为威胁:“户部若坚决已见,召买必不可能少,钱粮必不能动,本道伏乞将职褫斥,以为不能海运之戒,而别选才贤以供此役,免致内残东民,外误辽事。”
“好一个内残东民,外误辽事!”李长庚气得怒极攻心:“这登辽海运的章程是本部院定下来,莫不成你以为本部院内残东民外误辽事吗!本部院绝不轻绕了你!”
说到这,李长庚用力前向一推,桌上的一应笔墨纸砚连同一大叠稿本都被掀倒在地,只是这个时候李长庚又突然发现自己有点束手无策:“若是换个时间,本部院直接就摘了你的登州道!”
陶朗先以辞职为威胁要求饷臣与户部让步,可是李长庚却不敢真答应陶朗先让辞职,现在登莱每月海送米豆仅万石,如果答应陶朗先的辞职,到时候登州肯定是秩序大乱,加上新旧交接,恐怕连每月这万石米豆都不能运到辽东,到时候辽东必然兵变纷起。
一想到这,李长庚就不能不妥协,只能随手把自辩的公文焚毁,又重新换了一个房间重写给户部的答复,虽然他这个回复不可能令山东满意,但是却是在原来的立场退了一大步:“登莱兼有召买海运之任,故三次加派二厘当免,青济有召运之任,三次加派二厘当免一厘,以苏民力。”
三次加派辽饷总共是九厘银子,原本户部与饷臣只答应免除登莱两府第三次二厘银中的一厘而已,而现在迫于形势李长庚不得不提出登莱第三次加派的二厘银子可以全免,而青州府与济南府可以免掉第三次加派中的一厘银子。
但是对于京边钱粮留用的问题,李长庚则是打了一个马虎眼:“京边钱粮或不可能动,似可酌留泰山香钱等项钱粮以备召买之需。”
但是他也知道京边钱粮是起运钱粮中最大宗的一项,三十万两银子的亏空实在太大,非得留用京边钱粮不可,只是他需要的是一个态度:“赶紧把这篇公文抄一份送到登州府去,告诉登州陶道臣,我在尽力帮他争取,但是他每个月必须保证米豆各万石,不然后果自负。”
现在是米豆加起来才一万石,对于辽东的十几万大军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所以李长庚才要求陶朗先一定要保证一万石米与一万石豆的供应,这样的话辽东即使会出问题,也不会出大问题。
而接到这份公文的陶朗先却只能在那里苦笑了:“没想到我跑了一趟省城,咱然登州府变得天翻地覆,现在已经是海右会当家了!”
那下面的汤水建只能苦笑一声:“事发突然,我也只能先代妹夫做主了,不进海右会,恐怕妹夫就彻底被徐知府他们架在火上烤了。”
陶朗先也没想到柳鹏会突然搞了这么一个海右会,事实上他已经得到了一些风声,柳鹏也亲口邀请他加入海右会,但是没想到海右会居然会搞得这么有声有色,直接就把京里与省里架空,更不要说他这么一个道臣。
因此对于汤水建的擅作主张他没有加以责怪:“这是柳经历办的好事,跟你没有什么关系,若是没有你出面帮我抢到了一个副会长,恐怕我现在说话登州府没人肯听了,不过这样也好……”
汤水建没明白陶朗先为什么说“这样也好”,但是陶朗先身边的谢三管家问道:“老爷的意思是京里与省里还有户部、饷臣以后可以由海右会去对付,老爷这个道臣就能轻松起来!”
陶朗先点点头说道:“最头痛就是这六十万石的召买与海运啊!外面怎么说我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首倡登莱海运,总得善始善终!现在有了海右会,一切就方便了,所以我宁可在这件事得罪户部与饷臣。”
虽然户部与饷臣都是京官,却是吏部负责三年一考九年考满,虽然户部尚书李汝华兼署吏部,所以陶朗先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闹辞职,而他身边的谢三管家就对陶朗先的决定赞不绝口:“老爷果然睿智,善始善终便是有着大丈夫的担待。”
而陶朗先则是抚平了桌面上的公文:“所以还得继续跟饷臣与户部杠上去,海右会既然帮我办了这事,我就要顺水推舟,让户部与饷臣下不了台。”
现在的户部尚书李汝华真是焦头烂额了:“什么,辽东经略又在催粮催料?我都答应饷臣与王在晋二厘银全减,山东还是闹着无法垫支,每月最多只能运一万石,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他是真正的老尚书,万历三十九年就以侍郎署户部尚书掌部务,万历四十四年擢户部尚书,万历四十六年一度署吏部,四十七年复以户部尚书署吏部、工部二尚书,六部尚书他独占了三个,算得上天下间有数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