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为书友狼狗保卫奴隶第二更!)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明永乐二年,立春。
温暖的阳光驱散了弥漫了一冬天的阴云和寒冷,除了远山山巅还能够寻觅到一点儿白色的踪迹之外,冬天在这个世上不再留下任何痕迹。河水奔流、草长莺飞。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于农耕占据主体地位的华夏来说,绝对是最好的季节,也是农民们盼望了整个寒冬的季节。而立春这一天,则是整个春耕的开始,象征着一年新希望的播种,带着人们对丰收的祈祷。
“朕还记得,上一次参加这春耕大典的时候,还是在兴州呢。”叶应武身上只穿着一件普通的团龙黑袍,如果不是周围有里里外外禁卫军护卫的水泄不通,恐怕谁都看不出这位就是整个大明的主人。
站在叶应武身边的文天祥笑着点了点头。春耕是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在前宋的时候春耕大典也会由皇帝陛下亲自耕作、祭天,表示对于上天的尊敬和对新的一年能够丰收的祈求,为此在南宋行在临安城外,还有一块专门开辟的八卦田,专门作为皇帝祭天和像模像样扶犁耕地的地方。
今年大明皇帝陛下亲临春耕大典,如果能够一睹真龙天子容貌,绝对是可以向左邻右舍夸耀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几乎整个南京城方圆二三十里的百姓都已经云集在这钟山脚下。
灵秀钟山,本来就是大明都城南京城外最重要的祭祀之处,大明的天坛以及死难将士的忠烈祠、忠烈墓园都在这钟山上,沿着山体摆开,更为钟山平添几分神圣。而作为一年祭祀活动里重中之重的春耕大典,自然也在这钟山下,因为无论是百姓还是朝廷官员都相信,钟山的灵气和庇护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一年中生活美满、土地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已经越聚越多,南京府不得不出动衙役在各个专门开辟的空地当中维持秩序。
看着周围密密麻麻的百姓,叶应武的嘴角边露出一丝笑意。
当人走到了更高的位置,转头去看当年的辛苦打拼,自然而然就会感慨万千,文天祥是陪着叶应武一路走过来的,听叶应武说到在兴州时候的春耕大典,一时间竟然也有些心驰神往。
那时候叶应武刚刚取得了襄阳之战的胜利,虽然春风满面,不过还远远算不上整个前宋朝廷的重要人物,甚至就连贾似道都还在琢磨着怎么对付越来越桀骜不驯的江万里他们,而不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年轻人身上。而当时叶应武他们在春耕大典上讨论的还是怎么才能动员更多的民众为兴州开凿水库,而现在他们只需要说出一句话,就能够决定千万人的生死。
漫漫长征路,自己终于走到了现在。
叶应武负手站立,看着正在忙碌布置春耕大典会场的百姓,嘴角边不知不觉露出一丝笑意:“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朕和这些百姓的距离,依旧没有多少改变。”
文天祥微微一怔,同样也是点头轻笑。叶应武素来看重百姓,这是朝廷上官员众所周知的,这一次能够和百姓保持这么近的距离,对于叶应武来说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前面两位大佬发出由衷的笑容,侧后方小心跟着的南京府知府也是轻轻松了一口气,龙颜大悦,说明自己今天的安排甚合陛下心思。
“山东行省的雪灾抚恤重建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有陆君实亲自坐镇,倒是少了很多和朝廷来往沟通上的啰嗦和麻烦。”叶应武微笑着说道,“而且这一次雪灾造成大量的流民,其中有不少是青壮劳力,两淮军正好借着这机会大量弥补了第一旅的缺口,使得两淮军正在以超乎咱们预料的速度恢复元气,或许真的能够在今年之内重新变成一支满编制的主力战军。”
文天祥点了点头:“更重要的是合蔡镇一战,无疑给两淮军提供了最好的练兵经验,这种在恶劣天气下的硬仗、包围战,本来就很能锻炼一支主力战军的长途奔袭能力、死守防御能力,而且现在蒙古鞑子兵力不足,想要痛痛快快的打这么一场围歼战,还真的没有那么多机会。”
“只是牺牲多了些。”叶应武轻轻叹息一声,“都是大明的好儿郎,朕还不想看着家家披麻戴孝。连年来的战争,不但使得大明的百姓人口增长缓慢,而且使得很多年轻劳力出征在外,只留下孤寡老弱,再这样下去的话大明早晚会要面临劳力不足的窘境。”
叶应武说的是事实,实际上自从前宋端平入洛以来,二十多年间战火就没有平息过,大量的青壮劳力战死在沙场,导致民间本来就有很多破家之人,只不过因为前宋三百年的底子很厚,所以才没有一时半会显得窘迫。然而饶是如此,叶应武也一直在实行精兵策略,从而尽最大可能减少对于民间青壮劳力的调遣。
不过随着大明已然在各个战线和蒙古人来往交手,以及对于南洋和河洛的移民,使得大明现在的青壮劳力显得甚是缺乏,以至于两个多月过去,两淮军在合蔡镇一战中的缺口还迟迟没有补上,毕竟就算是朝廷再怎么想要征兵,也得考虑考虑近来春耕的问题。
甚至现在大明正在进行的运河疏浚工程、南方直道修建工程、刘家港船厂大规模扩建工程,都是以蒙古战俘、南洋奴隶作为主要劳力,而大明的本地汉人只是以监工的身份出现。
“现在大明在北线有河西神策军、关中天雄军、河洛天武军、山东两淮军、高丽镇海军,但是各军或多或少都和蒙古鞑子有所交战,兵员缺口不一而足,总共估计起来应该有二十五万左右兵力。”叶应武沉声说道,“另外再加上准备进驻河洛的荆湖军和充当二线的大理军、静江军,大明可以动用的北伐兵力应该在三十五万到四十万上下。”
“陛下认为人数还是不够?”文天祥顿时皱了皱眉,他身为大明的左丞相,就算不是户部尚书,自然也清楚大明现在还有多少的民间丁壮,“可是现在大明经过几次大战的消耗,在民间恐怕很难······”
叶应武回头看了文天祥一眼,淡淡说道:“还有两支队伍,一支是正在组建的东瀛军,还有一支是朕身边的禁卫军。”
“东瀛倭人和高丽人能够担当得起北伐的重任?”文天祥顿时有些诧异,大明有一支以南洋士卒为主的静江军就已经在朝野颇多非议了,现在陛下又要组建新的东洋士卒为主的军队,文天祥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回答来自下面的压力。
毕竟在很多自诩为鸿儒的人心中,北伐这种大事,功劳自家汉人分都还不够,为什么还要外人掺杂起来。更何况夷汉有别,大明怎么能够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些蛮夷人身上。
叶应武沉声说道:“只要告诉他们他们是在为什么而战,朕相信他们甚至可以做得比大明将士还要好。难道宋瑞你忘了当时成都城的静江军么,那些真腊人和安南人作战勇猛程度丝毫不亚于川蜀军。”
文天祥微微错愕,叶应武说的是事实,因为对于这些民族的人来说,如果他们想要在大明的奴役之下寻觅到活路,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加入大明军队,通过自己实打实的军功为全家换来大明百姓的身份。正是因为有这样诱人的条件,所以当时静江军中的真腊人、安南人才拼命的向前冲峰,而事实证明大明确实也没有亏待他们,全部按照之前约定落实下去,这也使得南洋土著们更加积极的报名参军,很快就使得大明在南洋重组了两支主力战军,从而随时可以将宣武军北调。
有了这些南洋土著的例子,那些东洋倭人和高丽人自然不会落在后面,毕竟军功是有限的,让别人抢走了自己还不知道需要等到什么时候。更何况东洋的高丽和日本本来就是受华夏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那里的百姓自然也更容易对大明产生认同和向往,所以只要叶应武拍板、下面兵部没有异议的话,恐怕大明很快就可以依托东洋拉起来一支到两支主力战军,别看一支主力战军五万人,人数并不多的,但是要知道经历这么多年的血战,大明能够拿得出手的主力战军也就只有六七支了,而蒙古那边的情况更为凄惨,毕竟现在蒙古甚至还有内部矛盾牵扯,所以兵力早就严重不足,否则也不会大量征调渤海人、女真人等蒙古曾经大屠杀过的民族加入军队。
相比于蒙古那边所用的女真人、渤海人、唐兀人等炮灰,显然大明这边的炮灰质量要高上很多,并且再配备大明先进的火器,进行正规系统的训练,恐怕就算是独当一面也不是可以了。
现如今随着大明疆域的拓展和对周围藩属国以及征服土地不断进行的文化、军事、经贸影响,已经使得大明拥有对周围无比强大的控制力。现在大明的宗主国,已经不是前宋那样花钱买来、只为让安南等跳梁小丑不要惹是生非的宗主国,而是切切实实能够操控周围藩属国军队甚至政权的宗主国。这才是叶应武为什么有信心能够在今年或者明年内进行北伐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朝野上下最关心的兵员问题,在叶应武这里恰恰是最容易解决或者说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的。
看着叶应武微笑负手站在那里,文天祥心中感慨万千。他不知道叶应武布下这么大一个局耗费了多少的心血和精力,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北伐的临近,使得叶应武不用将底牌藏着掖着,恐怕到现在文天祥还是浑浑噩噩在为大明缺乏的丁壮和兵员发愁。
想起来当时叶应武下南洋时候,朝野清一色的反对声音,文天祥不由得发自内心的叹息一声。当时诸多臣工反对,是因为他们看的终究没有陛下远,甚至双方的思想境界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文天祥不知道这更多是因为叶应武多了七百年的经验,尤其是这七百年中有四个朝代的变换更迭,更是可以让叶应武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是文天祥很清楚,在叶应武的手掌下,大明必然会以最惊艳的方式取得整个北伐的最终胜利。
三百年的梦想,从来没有距离终点如此接近,以至于几乎触手可及。
而又有谁曾想过,在区区几年前,这还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礼炮声咚咚响起,文天祥转身一拱手:“还请陛下主持春耕大典。”
一头巨大的春牛已经被上百名大汉抬了出来,而百姓们在看到这一头巨大的春牛时候,纷纷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欢呼声从钟山脚下一直传到远处的城中。
早就搭建好的高台伫立在那里,叶应武缓步走到台下。
一身朱红色团龙深衣的陆婉言已经站在那里,见到叶应武过来,缓步迎上去:“臣妾参见陛下。”
叶应武点了点头,皇后娘娘当面,周围的禁卫军士卒和文天祥等官员也都毕恭毕敬的行礼之后退开。叶应武伸手轻轻握住陆婉言的手,纤纤玉手有些冰凉,叶应武有些无奈的说道:“春寒料峭,还要在外面站着,真是辛苦婉儿了。”
“夫君这是说的什么话!”陆婉言顿时嗔怪一声,“妾身是不只是叶家的大妇,更是大明的皇后,身在其位当尽其职,这春耕大典本来就应该天子与皇后共同执锤击碎春牛,如果妾身不在,朝野上下,又该如何议论纷纷?”
叶应武感动的连连点头,陆婉言却是轻笑道:“万民皆在,你倒是放手啊,否则让别人看到了,成何体统。”
“反正看到的人也不少了。”叶应武一本正经的回答道,“更何况你我携手上前,更能体现大明皇室之和睦,帝后和睦,则天下无忧,岂不更好。”
陆婉言秀眉微蹙,终究还是没有抽出手,只是微微向前和叶应武并排,然后用只有两人才能够听见的声音说道:“夫君最擅长的,恐怕就是这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翻了翻白眼,叶应武没有和自家娘子计较,两人就这样携手缓步走上高台。而看到帝后的身影出现,高台下成千上万的百姓和禁卫军同时跪倒在地,行三拜九叩之大礼。
此时的皇帝陛下就是苍天的化身,当得起这三拜九叩大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明万岁万岁万万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高声呼喊,一浪一浪的呼喊声迎面拍打。无论是禁卫军将士、还是南京府官员,更或是下面这些黑压压的百姓,都在拼尽全力高声呼喊着。一道道身影整齐划一的拜倒,像是大海的浪涛翻滚。
远远近近,仿佛整个天地都在这万岁之声当中震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站在高台上那个身穿龙服的年轻人折腰。
随着声音渐渐平息,天地之间再一次安静下来,仿佛有什么阻断了外界和这钟山脚下的春耕大典会场,让这里所有的人都没有办法发出声音,只能竖起耳朵倾听高台上那个人的命令。
“万民平身!”寂静而肃穆之中,叶应武的声音显得分外洪亮。
无数的身影缓缓站起来,一道道目光落在高台上,也落在龙凤帝后身上。
叶应武和陆婉言同时伸手拿起盘子中的铁锤,不过叶应武似乎是故意慢了半拍,等到陆婉言手落在木柄上时,自己的手方才恰巧落在陆婉言手上。再一次为她遮挡住外面的寒冷。对于自家夫君这温暖的小动作,陆婉言心中暖洋洋之余,更是微微侧身,流露出一丝微笑。
仿佛春风融化了寒冰,唤醒沉睡的生命。
又仿佛晓光刺破黑暗,带来一天的温暖。
两人站在高台上相视一笑,然后将锤子重重砸下。
无数的裂纹爬上春牛的脊背,很快整个春牛就裂为碎片。
整个钟山,再一次被欢呼声淹没。(未完待续。)
大明永乐二年,立春。
温暖的阳光驱散了弥漫了一冬天的阴云和寒冷,除了远山山巅还能够寻觅到一点儿白色的踪迹之外,冬天在这个世上不再留下任何痕迹。河水奔流、草长莺飞。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于农耕占据主体地位的华夏来说,绝对是最好的季节,也是农民们盼望了整个寒冬的季节。而立春这一天,则是整个春耕的开始,象征着一年新希望的播种,带着人们对丰收的祈祷。
“朕还记得,上一次参加这春耕大典的时候,还是在兴州呢。”叶应武身上只穿着一件普通的团龙黑袍,如果不是周围有里里外外禁卫军护卫的水泄不通,恐怕谁都看不出这位就是整个大明的主人。
站在叶应武身边的文天祥笑着点了点头。春耕是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在前宋的时候春耕大典也会由皇帝陛下亲自耕作、祭天,表示对于上天的尊敬和对新的一年能够丰收的祈求,为此在南宋行在临安城外,还有一块专门开辟的八卦田,专门作为皇帝祭天和像模像样扶犁耕地的地方。
今年大明皇帝陛下亲临春耕大典,如果能够一睹真龙天子容貌,绝对是可以向左邻右舍夸耀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几乎整个南京城方圆二三十里的百姓都已经云集在这钟山脚下。
灵秀钟山,本来就是大明都城南京城外最重要的祭祀之处,大明的天坛以及死难将士的忠烈祠、忠烈墓园都在这钟山上,沿着山体摆开,更为钟山平添几分神圣。而作为一年祭祀活动里重中之重的春耕大典,自然也在这钟山下,因为无论是百姓还是朝廷官员都相信,钟山的灵气和庇护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一年中生活美满、土地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已经越聚越多,南京府不得不出动衙役在各个专门开辟的空地当中维持秩序。
看着周围密密麻麻的百姓,叶应武的嘴角边露出一丝笑意。
当人走到了更高的位置,转头去看当年的辛苦打拼,自然而然就会感慨万千,文天祥是陪着叶应武一路走过来的,听叶应武说到在兴州时候的春耕大典,一时间竟然也有些心驰神往。
那时候叶应武刚刚取得了襄阳之战的胜利,虽然春风满面,不过还远远算不上整个前宋朝廷的重要人物,甚至就连贾似道都还在琢磨着怎么对付越来越桀骜不驯的江万里他们,而不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年轻人身上。而当时叶应武他们在春耕大典上讨论的还是怎么才能动员更多的民众为兴州开凿水库,而现在他们只需要说出一句话,就能够决定千万人的生死。
漫漫长征路,自己终于走到了现在。
叶应武负手站立,看着正在忙碌布置春耕大典会场的百姓,嘴角边不知不觉露出一丝笑意:“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朕和这些百姓的距离,依旧没有多少改变。”
文天祥微微一怔,同样也是点头轻笑。叶应武素来看重百姓,这是朝廷上官员众所周知的,这一次能够和百姓保持这么近的距离,对于叶应武来说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前面两位大佬发出由衷的笑容,侧后方小心跟着的南京府知府也是轻轻松了一口气,龙颜大悦,说明自己今天的安排甚合陛下心思。
“山东行省的雪灾抚恤重建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有陆君实亲自坐镇,倒是少了很多和朝廷来往沟通上的啰嗦和麻烦。”叶应武微笑着说道,“而且这一次雪灾造成大量的流民,其中有不少是青壮劳力,两淮军正好借着这机会大量弥补了第一旅的缺口,使得两淮军正在以超乎咱们预料的速度恢复元气,或许真的能够在今年之内重新变成一支满编制的主力战军。”
文天祥点了点头:“更重要的是合蔡镇一战,无疑给两淮军提供了最好的练兵经验,这种在恶劣天气下的硬仗、包围战,本来就很能锻炼一支主力战军的长途奔袭能力、死守防御能力,而且现在蒙古鞑子兵力不足,想要痛痛快快的打这么一场围歼战,还真的没有那么多机会。”
“只是牺牲多了些。”叶应武轻轻叹息一声,“都是大明的好儿郎,朕还不想看着家家披麻戴孝。连年来的战争,不但使得大明的百姓人口增长缓慢,而且使得很多年轻劳力出征在外,只留下孤寡老弱,再这样下去的话大明早晚会要面临劳力不足的窘境。”
叶应武说的是事实,实际上自从前宋端平入洛以来,二十多年间战火就没有平息过,大量的青壮劳力战死在沙场,导致民间本来就有很多破家之人,只不过因为前宋三百年的底子很厚,所以才没有一时半会显得窘迫。然而饶是如此,叶应武也一直在实行精兵策略,从而尽最大可能减少对于民间青壮劳力的调遣。
不过随着大明已然在各个战线和蒙古人来往交手,以及对于南洋和河洛的移民,使得大明现在的青壮劳力显得甚是缺乏,以至于两个多月过去,两淮军在合蔡镇一战中的缺口还迟迟没有补上,毕竟就算是朝廷再怎么想要征兵,也得考虑考虑近来春耕的问题。
甚至现在大明正在进行的运河疏浚工程、南方直道修建工程、刘家港船厂大规模扩建工程,都是以蒙古战俘、南洋奴隶作为主要劳力,而大明的本地汉人只是以监工的身份出现。
“现在大明在北线有河西神策军、关中天雄军、河洛天武军、山东两淮军、高丽镇海军,但是各军或多或少都和蒙古鞑子有所交战,兵员缺口不一而足,总共估计起来应该有二十五万左右兵力。”叶应武沉声说道,“另外再加上准备进驻河洛的荆湖军和充当二线的大理军、静江军,大明可以动用的北伐兵力应该在三十五万到四十万上下。”
“陛下认为人数还是不够?”文天祥顿时皱了皱眉,他身为大明的左丞相,就算不是户部尚书,自然也清楚大明现在还有多少的民间丁壮,“可是现在大明经过几次大战的消耗,在民间恐怕很难······”
叶应武回头看了文天祥一眼,淡淡说道:“还有两支队伍,一支是正在组建的东瀛军,还有一支是朕身边的禁卫军。”
“东瀛倭人和高丽人能够担当得起北伐的重任?”文天祥顿时有些诧异,大明有一支以南洋士卒为主的静江军就已经在朝野颇多非议了,现在陛下又要组建新的东洋士卒为主的军队,文天祥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回答来自下面的压力。
毕竟在很多自诩为鸿儒的人心中,北伐这种大事,功劳自家汉人分都还不够,为什么还要外人掺杂起来。更何况夷汉有别,大明怎么能够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些蛮夷人身上。
叶应武沉声说道:“只要告诉他们他们是在为什么而战,朕相信他们甚至可以做得比大明将士还要好。难道宋瑞你忘了当时成都城的静江军么,那些真腊人和安南人作战勇猛程度丝毫不亚于川蜀军。”
文天祥微微错愕,叶应武说的是事实,因为对于这些民族的人来说,如果他们想要在大明的奴役之下寻觅到活路,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加入大明军队,通过自己实打实的军功为全家换来大明百姓的身份。正是因为有这样诱人的条件,所以当时静江军中的真腊人、安南人才拼命的向前冲峰,而事实证明大明确实也没有亏待他们,全部按照之前约定落实下去,这也使得南洋土著们更加积极的报名参军,很快就使得大明在南洋重组了两支主力战军,从而随时可以将宣武军北调。
有了这些南洋土著的例子,那些东洋倭人和高丽人自然不会落在后面,毕竟军功是有限的,让别人抢走了自己还不知道需要等到什么时候。更何况东洋的高丽和日本本来就是受华夏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那里的百姓自然也更容易对大明产生认同和向往,所以只要叶应武拍板、下面兵部没有异议的话,恐怕大明很快就可以依托东洋拉起来一支到两支主力战军,别看一支主力战军五万人,人数并不多的,但是要知道经历这么多年的血战,大明能够拿得出手的主力战军也就只有六七支了,而蒙古那边的情况更为凄惨,毕竟现在蒙古甚至还有内部矛盾牵扯,所以兵力早就严重不足,否则也不会大量征调渤海人、女真人等蒙古曾经大屠杀过的民族加入军队。
相比于蒙古那边所用的女真人、渤海人、唐兀人等炮灰,显然大明这边的炮灰质量要高上很多,并且再配备大明先进的火器,进行正规系统的训练,恐怕就算是独当一面也不是可以了。
现如今随着大明疆域的拓展和对周围藩属国以及征服土地不断进行的文化、军事、经贸影响,已经使得大明拥有对周围无比强大的控制力。现在大明的宗主国,已经不是前宋那样花钱买来、只为让安南等跳梁小丑不要惹是生非的宗主国,而是切切实实能够操控周围藩属国军队甚至政权的宗主国。这才是叶应武为什么有信心能够在今年或者明年内进行北伐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朝野上下最关心的兵员问题,在叶应武这里恰恰是最容易解决或者说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的。
看着叶应武微笑负手站在那里,文天祥心中感慨万千。他不知道叶应武布下这么大一个局耗费了多少的心血和精力,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北伐的临近,使得叶应武不用将底牌藏着掖着,恐怕到现在文天祥还是浑浑噩噩在为大明缺乏的丁壮和兵员发愁。
想起来当时叶应武下南洋时候,朝野清一色的反对声音,文天祥不由得发自内心的叹息一声。当时诸多臣工反对,是因为他们看的终究没有陛下远,甚至双方的思想境界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文天祥不知道这更多是因为叶应武多了七百年的经验,尤其是这七百年中有四个朝代的变换更迭,更是可以让叶应武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是文天祥很清楚,在叶应武的手掌下,大明必然会以最惊艳的方式取得整个北伐的最终胜利。
三百年的梦想,从来没有距离终点如此接近,以至于几乎触手可及。
而又有谁曾想过,在区区几年前,这还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礼炮声咚咚响起,文天祥转身一拱手:“还请陛下主持春耕大典。”
一头巨大的春牛已经被上百名大汉抬了出来,而百姓们在看到这一头巨大的春牛时候,纷纷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欢呼声从钟山脚下一直传到远处的城中。
早就搭建好的高台伫立在那里,叶应武缓步走到台下。
一身朱红色团龙深衣的陆婉言已经站在那里,见到叶应武过来,缓步迎上去:“臣妾参见陛下。”
叶应武点了点头,皇后娘娘当面,周围的禁卫军士卒和文天祥等官员也都毕恭毕敬的行礼之后退开。叶应武伸手轻轻握住陆婉言的手,纤纤玉手有些冰凉,叶应武有些无奈的说道:“春寒料峭,还要在外面站着,真是辛苦婉儿了。”
“夫君这是说的什么话!”陆婉言顿时嗔怪一声,“妾身是不只是叶家的大妇,更是大明的皇后,身在其位当尽其职,这春耕大典本来就应该天子与皇后共同执锤击碎春牛,如果妾身不在,朝野上下,又该如何议论纷纷?”
叶应武感动的连连点头,陆婉言却是轻笑道:“万民皆在,你倒是放手啊,否则让别人看到了,成何体统。”
“反正看到的人也不少了。”叶应武一本正经的回答道,“更何况你我携手上前,更能体现大明皇室之和睦,帝后和睦,则天下无忧,岂不更好。”
陆婉言秀眉微蹙,终究还是没有抽出手,只是微微向前和叶应武并排,然后用只有两人才能够听见的声音说道:“夫君最擅长的,恐怕就是这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翻了翻白眼,叶应武没有和自家娘子计较,两人就这样携手缓步走上高台。而看到帝后的身影出现,高台下成千上万的百姓和禁卫军同时跪倒在地,行三拜九叩之大礼。
此时的皇帝陛下就是苍天的化身,当得起这三拜九叩大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明万岁万岁万万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高声呼喊,一浪一浪的呼喊声迎面拍打。无论是禁卫军将士、还是南京府官员,更或是下面这些黑压压的百姓,都在拼尽全力高声呼喊着。一道道身影整齐划一的拜倒,像是大海的浪涛翻滚。
远远近近,仿佛整个天地都在这万岁之声当中震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站在高台上那个身穿龙服的年轻人折腰。
随着声音渐渐平息,天地之间再一次安静下来,仿佛有什么阻断了外界和这钟山脚下的春耕大典会场,让这里所有的人都没有办法发出声音,只能竖起耳朵倾听高台上那个人的命令。
“万民平身!”寂静而肃穆之中,叶应武的声音显得分外洪亮。
无数的身影缓缓站起来,一道道目光落在高台上,也落在龙凤帝后身上。
叶应武和陆婉言同时伸手拿起盘子中的铁锤,不过叶应武似乎是故意慢了半拍,等到陆婉言手落在木柄上时,自己的手方才恰巧落在陆婉言手上。再一次为她遮挡住外面的寒冷。对于自家夫君这温暖的小动作,陆婉言心中暖洋洋之余,更是微微侧身,流露出一丝微笑。
仿佛春风融化了寒冰,唤醒沉睡的生命。
又仿佛晓光刺破黑暗,带来一天的温暖。
两人站在高台上相视一笑,然后将锤子重重砸下。
无数的裂纹爬上春牛的脊背,很快整个春牛就裂为碎片。
整个钟山,再一次被欢呼声淹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