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民力至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昏黄的烛光中,肥义看着赵雍有些消沉的样子,情不自禁的叹了口气,幽幽说道:“君上没必要如此劳累,有些事情,总要循序渐进才行,急功近利反而适得其反。但凡遇到风浪,需谨记‘锲于初心,终有厚赐’即可。”
赵雍闻言,如醍醐灌顶,心中之阴翳一扫而干,恭敬的朝肥义行了个大礼,感激的说道:“师父教诲,铭感五内。”
“此亦无妨,君上莫要过于纠结。但是君上所言律法之事,恕老臣驽钝,尚未领悟君上之深意。”肥义非常善于处理和赵雍的关系,他不会经常摆老师的架子,任何时候,都记得赵雍是君而自己是臣,也记得自己是老师,他是学生,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赵雍感受了不一样的温情。
“师傅,您认为,‘维新三令’之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
肥义沉吟一阵,不太确定的说道:“似乎,应该是‘清账田亩,编民入册’,因为这一条如果能够通过的话,君上就能掌握我赵国之现状。而且,诚如君上所言,所谓维新三令,在新而不在令,重要的是让百姓逐渐适应赵国即将进入一个变革时期这样的事实,所以,三条政令几乎都是在做铺垫,没有实际的行动规范。”
“师傅有心了。”赵雍说道,“其实在我看来,维新三令之中,我最注重的其实是最后一条。”
肥义略一沉吟,试着问道“君上所言,可是允许边民携带家眷入边,以获得土地这一条吗?”
“不错。”赵雍微笑着说道。
“为何君上对于这一点非常在意呢?”肥义非常不解。
“师傅,孤多次外出,和鹖冠子交流,认为百姓之希望,在于土地,而国家之兴盛,同样在于土地。”赵雍顿了顿,继续说道:“鹖冠子曾言,商君变法,开阡陌,废井田,使耕者有其地,国家予以保护。从此,百姓所耕作之土地,不再是为了士大夫,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而国家只不过因为是土地所有者,而获得了了其中的一部分利益而已。自此,商鞅令书一下,百姓景从,无不欢欣雀跃。”稍微一顿,赵雍继续说道,“我想正是这一法令,才让商鞅得罪了当时的龙贾等人,也是因为此,商鞅才遭到了五马分尸之极性吧。”
肥义见赵雍说到了这段历史,心中一凛,战战兢兢的说道:“商君后来为他人所迫害,大抵也是因为此法了。”
赵雍听出肥义语气有异,自然知道他心中所想,却依然故我的说道:“我知师傅为何如此小心,盖因商君之法,虽施惠于百姓,却得罪了秦国之官吏,以至于作法自毙。然而,无论如何,百姓得其利,国家受其惠,确是不争之事实。”
“君上”肥义想了想,虽然他支持赵雍改革,但如果像商鞅一样的变法,下场未必比商鞅要好。于是他说道,“虽然秦穆公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百姓感其德。然而秦孝公一死,则商鞅亦不得全身而退。可见商鞅未曾明白,他所保护之人,尚没有能力保护他。所以秦孝公一死,商鞅孤军奋战,自然难免身首异处。”肥义擦擦头上的汗水,继续说道:“君上虽然是赵国之君,然而赵国之公族势力,比之于秦国更加强大。君上忘了,赵国为何迁都中牟了吗?”
所谓迁都中牟,实际上有一段故事。
赵襄子赵毋恤实际上并非是赵简子的嫡出儿子,而是他的小儿子,赵简子的嫡子是伯鲁。但是赵简子多方考察之后,认为赵毋恤比太子要更有能力,于是立了赵毋恤为国君。虽然赵毋恤是得利者,但是他始终觉得亏欠伯鲁一脉,于是在贡献代地之后,将伯鲁一脉分在了代地,称代成君。后来,赵毋恤在临终之前,更是废掉了自己的儿子,而是立了伯鲁的孙子浣为新任赵国国君,是为赵献侯。
然而被废掉的赵毋恤的儿子赵嘉非常不认同自己老子的做法,遂联合了自己的力量,将赵献侯赵浣进行了驱逐,自立为新君,是为赵桓子。
不过一年之后,赵桓子身死,众卿及赵国公族认为,赵桓子本就非赵襄子指定的继承人,其子也就没有资格继承赵国国君的位置,遂杀了赵桓子的儿子,重新迎立了赵献侯赵浣。
但是,通过这一个事件,赵浣也深刻认识到了公族力量的强大,所以他在掌握了权利之后,立刻宣布迁都中牟。虽然从战略上来说,这是为了赵国的中原战略服务,但是其最直接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赵国公族力量太过强大,连国君都要畏惧三分,所以才离开赵氏高庙所在地晋阳,迁都中牟。
肥义用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赵雍,赵国的公族力量之强大,恐怕比之秦国还要更大一些。如果贸然处理这些问题,恐怕会引来未可测的麻烦。
“我知道师傅意思,是以才让师傅当这个司寇的职位。”赵雍狡猾的笑道。
“此话怎讲?”肥义有些疑惑。
“师傅,孤之所以一意力推军屯之法,甚至不惜压制司马的意见,乃是以此为契机,试验授田于百姓而已。师傅您看,法令规定,将犯罪之人徙边军屯,鼓励军队亲属移边,授予土地。虽然边关清苦,但是河间之地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推行屯田,可以大大减少此地对于邯郸粮草的依赖,而国家获得其利。”
肥义点点头。
“其次,屯田之法,相当于将土地授予百姓,刚开始,或许并非习惯,但是一旦开了这个头,其他百姓必当景从而至。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法律上,将屯田作为国策进行规定,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屯田。昔日,商君下令,凡六国之百姓归附秦国者,免其三代徭役;秦国四境之内的岭地、土山及沼泽,可以免除十年赋税。于是六国百姓,纷纷前往秦国,一时之间,秦国人口增加百万,田地开垦之数与日俱增。孤所做的,就是避开士大夫们垂涎的上等土地,以开垦荒地和授予田地进行屯田为契机,推动百姓获得土地及私有。而师傅要做的,就是通过提出法令,保障这些开垦荒地的百姓的土地受国家保护。”赵雍越说,心里越激动,“待几年之后,屯田之利愈大,则荒地开垦和得多私田的百姓越多,便可找到时机,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允许百姓买卖土地。通过这种种步骤,层层推进,最后在全面放开。如此,则压力日小,法律愈严,百姓愈加拥护,则叛乱的可能性就俞低,而国家之民力反而进一步释放。”
两点之间最捷径的不一定是直线,而可能是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事实上,赵雍的办法,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的让赵国发生变化。这种办法的好处就是,避免了激烈的改革带来的弊端和矛盾,缓和了两者之间的问题,而坏处就是,万一施政者出现意志力松懈或者半途而废,则容易带来全盘的否定。
“所以,君上让赵成去当司空,一是为了借助他身为公族族长的身份,去取得赵氏公族的理解,缓和公族对您的压力,第二,就是以赵成的力量和权势,就是有个别官吏对抗,他也能够弹压,毕竟,他是您的叔父,整个赵国,没人比您和他血缘关系最近了。别人就是想动他,也要看着您的面子不敢在后面拖后腿。”
“君上之聪敏,果然是老夫拍马不及的。”这句话,把肥义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为此,臣必辅佐君上,做好这件事情。“
“有劳师傅了?”
“不敢。不过君上的想法,似乎还更有深意?”肥义微笑着说道。
“呃......”
“以司寇行断狱职责,是合理的,但是以律法监督和推动国家发展,则是头一次。君上以权术制衡百官,以律法推动发展。这种做法,可是和您对商君的看法,有些背道而驰啊。”
姜果然是老的辣!赵雍看着自己这位深不可测的师傅,苦笑说到,“师傅果然高明。虽然孤对商君的做法不屑一顾,但是为今看来,商君之法并非恶法,赵国若想强大,商君之法还是要学习的,只不过十二个字还要谨记在前而已。”
“哪十二个字?”
“取其精华,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妙哉!”
送走了肥义,赵雍疲惫的躺倒在地板上,然而从门外进来的喜担心他这个样子被其他人看到,容易受到诟病,赶紧上前提醒赵雍,然后安排两个宫人上前,替他揉揉肩。虽然这项工作,本来一直是自己的工作才对。但是经过赵雍的反对,喜不得不专门找了两个宫人,传授他们揉捏之术,专门为赵雍服务。
“现在几时了?”
“快到亥时了”
“还有没有什么事情吗?”
“刚才大夫人来过,希望君上能够去她那里一趟。我告诉那宫人,君上正和师傅商谈国事,稍后便去。刚才肥义大人离开的时候,我已经遣人去询问了,想必一会就有消息了。”喜不亏是老宫人,对于这种事情几乎都能做到面面俱到,不需要赵雍多费唇舌。
不一会,一个宦人前来告诉赵雍,大夫人邀请君上后宫一叙。赵雍只得收拾起疲劳,向后宫走去。
其实他知道,这次,定然还是为了和韩国的联姻之事。
(本章完)
昏黄的烛光中,肥义看着赵雍有些消沉的样子,情不自禁的叹了口气,幽幽说道:“君上没必要如此劳累,有些事情,总要循序渐进才行,急功近利反而适得其反。但凡遇到风浪,需谨记‘锲于初心,终有厚赐’即可。”
赵雍闻言,如醍醐灌顶,心中之阴翳一扫而干,恭敬的朝肥义行了个大礼,感激的说道:“师父教诲,铭感五内。”
“此亦无妨,君上莫要过于纠结。但是君上所言律法之事,恕老臣驽钝,尚未领悟君上之深意。”肥义非常善于处理和赵雍的关系,他不会经常摆老师的架子,任何时候,都记得赵雍是君而自己是臣,也记得自己是老师,他是学生,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赵雍感受了不一样的温情。
“师傅,您认为,‘维新三令’之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
肥义沉吟一阵,不太确定的说道:“似乎,应该是‘清账田亩,编民入册’,因为这一条如果能够通过的话,君上就能掌握我赵国之现状。而且,诚如君上所言,所谓维新三令,在新而不在令,重要的是让百姓逐渐适应赵国即将进入一个变革时期这样的事实,所以,三条政令几乎都是在做铺垫,没有实际的行动规范。”
“师傅有心了。”赵雍说道,“其实在我看来,维新三令之中,我最注重的其实是最后一条。”
肥义略一沉吟,试着问道“君上所言,可是允许边民携带家眷入边,以获得土地这一条吗?”
“不错。”赵雍微笑着说道。
“为何君上对于这一点非常在意呢?”肥义非常不解。
“师傅,孤多次外出,和鹖冠子交流,认为百姓之希望,在于土地,而国家之兴盛,同样在于土地。”赵雍顿了顿,继续说道:“鹖冠子曾言,商君变法,开阡陌,废井田,使耕者有其地,国家予以保护。从此,百姓所耕作之土地,不再是为了士大夫,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而国家只不过因为是土地所有者,而获得了了其中的一部分利益而已。自此,商鞅令书一下,百姓景从,无不欢欣雀跃。”稍微一顿,赵雍继续说道,“我想正是这一法令,才让商鞅得罪了当时的龙贾等人,也是因为此,商鞅才遭到了五马分尸之极性吧。”
肥义见赵雍说到了这段历史,心中一凛,战战兢兢的说道:“商君后来为他人所迫害,大抵也是因为此法了。”
赵雍听出肥义语气有异,自然知道他心中所想,却依然故我的说道:“我知师傅为何如此小心,盖因商君之法,虽施惠于百姓,却得罪了秦国之官吏,以至于作法自毙。然而,无论如何,百姓得其利,国家受其惠,确是不争之事实。”
“君上”肥义想了想,虽然他支持赵雍改革,但如果像商鞅一样的变法,下场未必比商鞅要好。于是他说道,“虽然秦穆公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百姓感其德。然而秦孝公一死,则商鞅亦不得全身而退。可见商鞅未曾明白,他所保护之人,尚没有能力保护他。所以秦孝公一死,商鞅孤军奋战,自然难免身首异处。”肥义擦擦头上的汗水,继续说道:“君上虽然是赵国之君,然而赵国之公族势力,比之于秦国更加强大。君上忘了,赵国为何迁都中牟了吗?”
所谓迁都中牟,实际上有一段故事。
赵襄子赵毋恤实际上并非是赵简子的嫡出儿子,而是他的小儿子,赵简子的嫡子是伯鲁。但是赵简子多方考察之后,认为赵毋恤比太子要更有能力,于是立了赵毋恤为国君。虽然赵毋恤是得利者,但是他始终觉得亏欠伯鲁一脉,于是在贡献代地之后,将伯鲁一脉分在了代地,称代成君。后来,赵毋恤在临终之前,更是废掉了自己的儿子,而是立了伯鲁的孙子浣为新任赵国国君,是为赵献侯。
然而被废掉的赵毋恤的儿子赵嘉非常不认同自己老子的做法,遂联合了自己的力量,将赵献侯赵浣进行了驱逐,自立为新君,是为赵桓子。
不过一年之后,赵桓子身死,众卿及赵国公族认为,赵桓子本就非赵襄子指定的继承人,其子也就没有资格继承赵国国君的位置,遂杀了赵桓子的儿子,重新迎立了赵献侯赵浣。
但是,通过这一个事件,赵浣也深刻认识到了公族力量的强大,所以他在掌握了权利之后,立刻宣布迁都中牟。虽然从战略上来说,这是为了赵国的中原战略服务,但是其最直接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赵国公族力量太过强大,连国君都要畏惧三分,所以才离开赵氏高庙所在地晋阳,迁都中牟。
肥义用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赵雍,赵国的公族力量之强大,恐怕比之秦国还要更大一些。如果贸然处理这些问题,恐怕会引来未可测的麻烦。
“我知道师傅意思,是以才让师傅当这个司寇的职位。”赵雍狡猾的笑道。
“此话怎讲?”肥义有些疑惑。
“师傅,孤之所以一意力推军屯之法,甚至不惜压制司马的意见,乃是以此为契机,试验授田于百姓而已。师傅您看,法令规定,将犯罪之人徙边军屯,鼓励军队亲属移边,授予土地。虽然边关清苦,但是河间之地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推行屯田,可以大大减少此地对于邯郸粮草的依赖,而国家获得其利。”
肥义点点头。
“其次,屯田之法,相当于将土地授予百姓,刚开始,或许并非习惯,但是一旦开了这个头,其他百姓必当景从而至。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法律上,将屯田作为国策进行规定,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屯田。昔日,商君下令,凡六国之百姓归附秦国者,免其三代徭役;秦国四境之内的岭地、土山及沼泽,可以免除十年赋税。于是六国百姓,纷纷前往秦国,一时之间,秦国人口增加百万,田地开垦之数与日俱增。孤所做的,就是避开士大夫们垂涎的上等土地,以开垦荒地和授予田地进行屯田为契机,推动百姓获得土地及私有。而师傅要做的,就是通过提出法令,保障这些开垦荒地的百姓的土地受国家保护。”赵雍越说,心里越激动,“待几年之后,屯田之利愈大,则荒地开垦和得多私田的百姓越多,便可找到时机,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允许百姓买卖土地。通过这种种步骤,层层推进,最后在全面放开。如此,则压力日小,法律愈严,百姓愈加拥护,则叛乱的可能性就俞低,而国家之民力反而进一步释放。”
两点之间最捷径的不一定是直线,而可能是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事实上,赵雍的办法,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的让赵国发生变化。这种办法的好处就是,避免了激烈的改革带来的弊端和矛盾,缓和了两者之间的问题,而坏处就是,万一施政者出现意志力松懈或者半途而废,则容易带来全盘的否定。
“所以,君上让赵成去当司空,一是为了借助他身为公族族长的身份,去取得赵氏公族的理解,缓和公族对您的压力,第二,就是以赵成的力量和权势,就是有个别官吏对抗,他也能够弹压,毕竟,他是您的叔父,整个赵国,没人比您和他血缘关系最近了。别人就是想动他,也要看着您的面子不敢在后面拖后腿。”
“君上之聪敏,果然是老夫拍马不及的。”这句话,把肥义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为此,臣必辅佐君上,做好这件事情。“
“有劳师傅了?”
“不敢。不过君上的想法,似乎还更有深意?”肥义微笑着说道。
“呃......”
“以司寇行断狱职责,是合理的,但是以律法监督和推动国家发展,则是头一次。君上以权术制衡百官,以律法推动发展。这种做法,可是和您对商君的看法,有些背道而驰啊。”
姜果然是老的辣!赵雍看着自己这位深不可测的师傅,苦笑说到,“师傅果然高明。虽然孤对商君的做法不屑一顾,但是为今看来,商君之法并非恶法,赵国若想强大,商君之法还是要学习的,只不过十二个字还要谨记在前而已。”
“哪十二个字?”
“取其精华,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妙哉!”
送走了肥义,赵雍疲惫的躺倒在地板上,然而从门外进来的喜担心他这个样子被其他人看到,容易受到诟病,赶紧上前提醒赵雍,然后安排两个宫人上前,替他揉揉肩。虽然这项工作,本来一直是自己的工作才对。但是经过赵雍的反对,喜不得不专门找了两个宫人,传授他们揉捏之术,专门为赵雍服务。
“现在几时了?”
“快到亥时了”
“还有没有什么事情吗?”
“刚才大夫人来过,希望君上能够去她那里一趟。我告诉那宫人,君上正和师傅商谈国事,稍后便去。刚才肥义大人离开的时候,我已经遣人去询问了,想必一会就有消息了。”喜不亏是老宫人,对于这种事情几乎都能做到面面俱到,不需要赵雍多费唇舌。
不一会,一个宦人前来告诉赵雍,大夫人邀请君上后宫一叙。赵雍只得收拾起疲劳,向后宫走去。
其实他知道,这次,定然还是为了和韩国的联姻之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