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故友之和谈(上)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并非绝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外交使节的勇气与智慧,都是莫大的考验。蔺相如出使秦国而至完璧归赵,便是史上最好的例证。
大夏两代帝王,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业已准备了多年。
武成一朝,先帝组建突袭军团横扫大漠,杨致潜入突厥王庭刺杀托都可汗,导致突厥分裂内乱,为大夏争取到了宝贵的六年时间。先帝得以腾出手来,先后伐灭南唐与吴越,为灭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隆昌新朝,索力可汗趁大夏新老交替之时统一大漠,意图重返与大夏分庭抗礼的托都时代,皇帝悍然发动对突厥的存亡之战,一举消除了北方边境掣肘的隐患。之后南楚即便不主动挑衅攻占随州,夏帝回过头来也会发动对南楚的战争。
筹谋已久,势在必得,焉有和谈余地?
南楚尚有实力与大夏决死一战,这是他们赖以倚仗的底气。如若再战,自知国力难以持久支撑,这是他们主动请和的因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中冒出来的和谈,注定只是一场临时性的妥协,一个中场休息时聊以解闷的插曲。无论双方遣派的外交使节多么的牛逼,和谈毕竟是建立在各自背后的实力基础之上。
前世的电影里有个牛人说过一句名言:欺负人为快乐之本。杨致突然觉得,欺负人其实是件很没意思的事。
夏历隆昌三年六月十八日,赤日炎炎,酷暑难当。
中军校尉马运来报:“大帅。南楚使节已到行辕大门外,等候传见。……楚使坐了一辆四轮椅车。倒像是一位貌不惊人的乡间教书先生,随行的军中书吏、护卫亦不过百人。”
杨致闻言一愣。随即意味深长的笑道:“我还当楚使是个什么人物,原来是我的一位故人。传令大开中门!我要亲自出迎!”
杨致刚刚走近辕门,楚使便在轮椅上遥遥一揖,朗声道:“杨兄,别来无恙否?”
杨致拱手还了一礼,笑道:“有劳张兄牵挂,尚好。快快请到帅帐乘凉,我们今日定要好好叙一叙旧!——马运,带张先生的护卫军士下去歇息。多准备一些绿豆汤与茶水,午饭要弄得丰盛一些!”
夏军将士这才想到,楚使竟然是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南楚军师张博虎!双方军士都觉得有点纳闷:不是说两国和谈么?怎么瞅着二人见面,倒像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串门一样的亲切?
杨致笑意盈盈,亲手将张博虎的轮椅推入帅帐。落座奉茶之后,吩咐双方的书吏道:“今日我与张先生只是以朋友之交畅叙别情,尔等不必记录。”
张博虎的随行书吏自问不受杨致统辖,详实记录和谈过程中双方的一言一行,本是他的份内职责。己方军师未曾发话。犹自在埋头挥毫疾书。
是以张博虎直言嘱咐道:“我对杨兄的脾性略知一二,你若不想死的话,还是不要记了。”
杨致笑道:“张兄这是什么话?可别吓坏了他!我军中书吏多的是,大不了再找一个代他记录便是了。”
……再找一个代他记录?自古都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夏军大帅似乎不太讲究规矩啊!楚军书吏登时连脸都白了,看来军师所言不虚,赶紧搁笔。
只听杨致啧啧赞道:“我们一别数年。张兄虽然声名鹊起,却是风采依旧。当真是好胆色!”
张博虎淡淡笑道:“多谢杨兄谬赞。杨兄主持大夏与突厥议和之时的轶事,我亦有所耳闻。恕我直言。连堂堂的突厥国师都说杀就杀了,杨兄在这一节上的声誉,确实不是太好。我方书吏不过是尽忠职事,何苦让他枉送性命?”
“至于我的个人安慰你,我自信性命无忧。此一时彼一时,今日除我之外,此番大楚并未另遣他人代替。若是杨兄悍然将我斩杀,无异于宣告两国和谈破裂,大楚只得彻底放弃幻想,倾力死战。这样的结果,我相信夏帝与杨兄都不愿意看到。当年我曾不止一次的领教过杨兄的勇悍身手,你若有心杀我,无论在何处和谈都能杀。怕亦无用,我又何必害怕?”
杨致嘿嘿一笑:“张兄果然还是那个张兄。既是如此看重一介书吏的性命,为何苦心孤诣的去军中任职?为何又不惜煽动文焕章主动挑衅大夏,踏着双方数万将士的累累白骨而搏名上位?”
张博虎默然片刻,神色复杂的道:“杨兄因机缘际会而得夏帝赏识重用,我如今这般残疾之躯,亦是拜你当年所赐,能得苟活至今,已是万幸。不知你是否想过,我是何等感受?又能为之奈何?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求名垂青史,纵是遗臭万年,又有何妨?”
“随州本是大楚辖下之故地,再往上追溯到襄阳亦然!大楚挥军北伐收复故土,有何错处?何来挑衅一说?杨兄如今身担统帅之任,我亦能学有所用,堪称各得其所!我们今日就此妄作无谓的争论,杨兄以为有意思么?”
杨致幽幽叹道:“凭张兄之才智,可称当世人杰!何以偏激至此?当年你我携手共进,势必互利双赢,大可一展抱负,遂就平生之志。我知你心高气傲,不愿依附于我。但你扪心自问,如今无论是文焕章还是谭重元,说是依附都稍嫌牵强吧?何苦?何必?”
“我能得杨兄当世人杰的赞誉,也算无憾了!”张博虎冷冷道:“有道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事已矣!我不想多说。今日我们还是且议当下吧!”
杨致也就是骤生感概,听张博虎这么一说,爽利的应道:“好啊!那****已将大夏开出的条件,托秦三公子转告贵国。张兄既是奉命出使洽谈,不知有何高见?”
张博虎不置可否的反问道:“杨兄就不想听一听,我大楚有何条件么?”
“张兄尽可明言,我洗耳恭听。”
张博虎面无表情的道:“大楚的条件是,一是自开启和谈之日起,正式宣告天下,两国罢战言和。二是夏军全线后撤,退至上年八月之前的两国实际控制线以内。三是大楚愿意支付大夏军费六百万两,作为补偿。”
话音刚落,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纸信笺,命军士递交给杨致:“这是大楚的议和条件文书,敬请杨兄一阅。”
“张兄,你莫不是今日起得太早了吧?”杨致对张博虎声言的议和条件嗤之以鼻,呵呵笑着接过所谓的议和条件文书,展纸一看,笑容顿时冻住:“张兄,你……你这是何意?”(未完待续。)
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并非绝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外交使节的勇气与智慧,都是莫大的考验。蔺相如出使秦国而至完璧归赵,便是史上最好的例证。
大夏两代帝王,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业已准备了多年。
武成一朝,先帝组建突袭军团横扫大漠,杨致潜入突厥王庭刺杀托都可汗,导致突厥分裂内乱,为大夏争取到了宝贵的六年时间。先帝得以腾出手来,先后伐灭南唐与吴越,为灭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隆昌新朝,索力可汗趁大夏新老交替之时统一大漠,意图重返与大夏分庭抗礼的托都时代,皇帝悍然发动对突厥的存亡之战,一举消除了北方边境掣肘的隐患。之后南楚即便不主动挑衅攻占随州,夏帝回过头来也会发动对南楚的战争。
筹谋已久,势在必得,焉有和谈余地?
南楚尚有实力与大夏决死一战,这是他们赖以倚仗的底气。如若再战,自知国力难以持久支撑,这是他们主动请和的因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中冒出来的和谈,注定只是一场临时性的妥协,一个中场休息时聊以解闷的插曲。无论双方遣派的外交使节多么的牛逼,和谈毕竟是建立在各自背后的实力基础之上。
前世的电影里有个牛人说过一句名言:欺负人为快乐之本。杨致突然觉得,欺负人其实是件很没意思的事。
夏历隆昌三年六月十八日,赤日炎炎,酷暑难当。
中军校尉马运来报:“大帅。南楚使节已到行辕大门外,等候传见。……楚使坐了一辆四轮椅车。倒像是一位貌不惊人的乡间教书先生,随行的军中书吏、护卫亦不过百人。”
杨致闻言一愣。随即意味深长的笑道:“我还当楚使是个什么人物,原来是我的一位故人。传令大开中门!我要亲自出迎!”
杨致刚刚走近辕门,楚使便在轮椅上遥遥一揖,朗声道:“杨兄,别来无恙否?”
杨致拱手还了一礼,笑道:“有劳张兄牵挂,尚好。快快请到帅帐乘凉,我们今日定要好好叙一叙旧!——马运,带张先生的护卫军士下去歇息。多准备一些绿豆汤与茶水,午饭要弄得丰盛一些!”
夏军将士这才想到,楚使竟然是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南楚军师张博虎!双方军士都觉得有点纳闷:不是说两国和谈么?怎么瞅着二人见面,倒像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串门一样的亲切?
杨致笑意盈盈,亲手将张博虎的轮椅推入帅帐。落座奉茶之后,吩咐双方的书吏道:“今日我与张先生只是以朋友之交畅叙别情,尔等不必记录。”
张博虎的随行书吏自问不受杨致统辖,详实记录和谈过程中双方的一言一行,本是他的份内职责。己方军师未曾发话。犹自在埋头挥毫疾书。
是以张博虎直言嘱咐道:“我对杨兄的脾性略知一二,你若不想死的话,还是不要记了。”
杨致笑道:“张兄这是什么话?可别吓坏了他!我军中书吏多的是,大不了再找一个代他记录便是了。”
……再找一个代他记录?自古都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夏军大帅似乎不太讲究规矩啊!楚军书吏登时连脸都白了,看来军师所言不虚,赶紧搁笔。
只听杨致啧啧赞道:“我们一别数年。张兄虽然声名鹊起,却是风采依旧。当真是好胆色!”
张博虎淡淡笑道:“多谢杨兄谬赞。杨兄主持大夏与突厥议和之时的轶事,我亦有所耳闻。恕我直言。连堂堂的突厥国师都说杀就杀了,杨兄在这一节上的声誉,确实不是太好。我方书吏不过是尽忠职事,何苦让他枉送性命?”
“至于我的个人安慰你,我自信性命无忧。此一时彼一时,今日除我之外,此番大楚并未另遣他人代替。若是杨兄悍然将我斩杀,无异于宣告两国和谈破裂,大楚只得彻底放弃幻想,倾力死战。这样的结果,我相信夏帝与杨兄都不愿意看到。当年我曾不止一次的领教过杨兄的勇悍身手,你若有心杀我,无论在何处和谈都能杀。怕亦无用,我又何必害怕?”
杨致嘿嘿一笑:“张兄果然还是那个张兄。既是如此看重一介书吏的性命,为何苦心孤诣的去军中任职?为何又不惜煽动文焕章主动挑衅大夏,踏着双方数万将士的累累白骨而搏名上位?”
张博虎默然片刻,神色复杂的道:“杨兄因机缘际会而得夏帝赏识重用,我如今这般残疾之躯,亦是拜你当年所赐,能得苟活至今,已是万幸。不知你是否想过,我是何等感受?又能为之奈何?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求名垂青史,纵是遗臭万年,又有何妨?”
“随州本是大楚辖下之故地,再往上追溯到襄阳亦然!大楚挥军北伐收复故土,有何错处?何来挑衅一说?杨兄如今身担统帅之任,我亦能学有所用,堪称各得其所!我们今日就此妄作无谓的争论,杨兄以为有意思么?”
杨致幽幽叹道:“凭张兄之才智,可称当世人杰!何以偏激至此?当年你我携手共进,势必互利双赢,大可一展抱负,遂就平生之志。我知你心高气傲,不愿依附于我。但你扪心自问,如今无论是文焕章还是谭重元,说是依附都稍嫌牵强吧?何苦?何必?”
“我能得杨兄当世人杰的赞誉,也算无憾了!”张博虎冷冷道:“有道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事已矣!我不想多说。今日我们还是且议当下吧!”
杨致也就是骤生感概,听张博虎这么一说,爽利的应道:“好啊!那****已将大夏开出的条件,托秦三公子转告贵国。张兄既是奉命出使洽谈,不知有何高见?”
张博虎不置可否的反问道:“杨兄就不想听一听,我大楚有何条件么?”
“张兄尽可明言,我洗耳恭听。”
张博虎面无表情的道:“大楚的条件是,一是自开启和谈之日起,正式宣告天下,两国罢战言和。二是夏军全线后撤,退至上年八月之前的两国实际控制线以内。三是大楚愿意支付大夏军费六百万两,作为补偿。”
话音刚落,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纸信笺,命军士递交给杨致:“这是大楚的议和条件文书,敬请杨兄一阅。”
“张兄,你莫不是今日起得太早了吧?”杨致对张博虎声言的议和条件嗤之以鼻,呵呵笑着接过所谓的议和条件文书,展纸一看,笑容顿时冻住:“张兄,你……你这是何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