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备战不懈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生逢乱世,强大的实力才是硬道理。
只要皇帝能多撑得几年不死,对于诸方势力而言,就会有难得的几年风平浪静的时间。在杨致看来,这段时间极为宝贵。
杨致再度离京赴任的首站选在山东而不是金陵的海关总督衙门,是因为最首要的任务是扩军备战。
如今杨致不缺钱,虽然军备拼的是钱,但也不能单纯依靠财力。毫不夸张的说,山东外海熊展麾下的船队,放眼当世,堪称无敌。杨致一直称之为船队,是因他固执的认为,那充其量就只是一支武装船队,与他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舰队相距太远。不惜代价,打造三支以上纵横四海的舰队,应该还来得及。
船只的采购、配属与改装,武器的配置、安装与改良……,到最终的自行建造与研发,花费大笔的银子尚在其次,重要的是需要时间。杨致一直在犹豫是否要拿出来的一些近代火器的研制之法,也到了该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人员的招募与整训,反倒不是太大的问题。有了土地与饷银的诱惑,加上杨致亲自操刀的直白宣传煽乎,足以令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不眠不休≮♀,的在三日之内背熟一篇《千字文》,扬帆出海拓荒发财之时的令行禁止,更是不在话下。
按照杨致与秦空云商定的战略规划,秦氏也会利用这几年的时间逐步收缩架构,将人力、物力、财力向沿海一带转移。两家联手在江浙闽粤等地另觅几处港口或岛屿,作为与山东外海诸岛互相呼应的出海支点,在三至五年之内登陆夷州与琼州,建立稳定的大后方基地,尔后便是将东南亚拓展为跳板。迈向更为广阔遥远的大洋了。
出了长安一路东行,杨致只在济南停留了三天,在蓬莱停留了两天。登上砣矶岛之后,只休整了一日便一头扎进了熊展的军营。与熊展结伴每日早出晚归,一切闲暇都尽心陪伴玲珑与一双儿女,其乐融融过得十分充实。在熊展军中足足泡了小半年。直到过了五月初五日的端阳节,才启程前往金陵。
云娘果然没有辜负杨致的期望。由她负责组建的直属商务侦缉司,经过一年多的全心努力,俨然初具规模,开始按杨致最初的设想运转。除了留有三十余人在海关总督衙门煞有其事的充门面,另有在册外勤密谍一百二十人,外线密谍近三百人。
因为前世的特殊职业使然,杨致非常清楚一个高效的特务机构的作用何其重大,所以极为上心。出于经费与效率方面的考虑。杨致严令云娘将在册密谍的规模控制在五百人以内。密谍各级品阶仿大夏禁军成例,饷银与赏抚则按现行禁军规例的三倍发放。
在金陵逗留三月有余,已是夏去秋来。
夏历武成二十八年九月初三日,皇帝下诏:皇四子越王赵启已年满十六岁,赐邸开府。西突厥索力可汗遣使朝贡,着越王赵启会同礼部主持接待事宜。
依据大夏规制,皇子年满十六即已到成丁之年,须搬离皇宫。开府另住。表面上看来,皇帝不过是照例行事。但在许多人眼里。却颇为耐人寻味。
太子被废之后,宁王与康王两位皇子几乎同时被解除兵权召回长安。如今宁王身在内阁中枢,康王担任长安府尹。傻子都知道,太子废而复立的可能性极小,太子、宁王、康王三位皇子羽翼已丰、各成势力的时候,越王赵启还只是个刚刚断奶的小屁孩。那小子打小就没个正形。长大了也没见他上进到哪里去。虽说法理上亦有继位的资格,但无论学识、能力、德望还是实力,都很难令人将他与皇位挂钩。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除了王一就是王二,没有王三什么事。继位新君不是宁王赵当就是康王赵敢。
可在老太尉陈文远、首辅大学士王雨农、禁军大将军周挺、武英殿大学士耿进、讨虏大将军曾英明等重臣,乃至福王赵行、宁王赵当、康王赵敢看来,那就不一样了。
眼下宁王与康王两位皇子卯足了劲在皇帝面前卖力表现,可谓你追我赶不分伯仲,皇帝突然下诏让越王开府自立门户,外藩朝贡负责接待,虽然是个无关痛痒的差事,但好歹也算是登台亮相,您老人家这是几个意思?赵启在诸方势力争夺迎驾将位之时,以监国皇子身份大宴群臣,虽是昙花一现,但留给人们的印象何其深刻?
杨致从明发天下的邸报上看到这条貌似不起眼的诏令,尤其是得知越王王府赐邸距离秦府仅有一箭之遥,脑子里立马下意识想到的,是皇帝当初不经意的令他以越王亲卫的身份参与禁军将领选拔,是在终南山下乡野客栈中与秦公的初次见面,是在秦府密室与皇帝的深谈,是在御花园石亭内与皇帝的摊牌,是在御书房皇帝三番五次对他意味深长的嘱咐……。
如果这一切都是在六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时候着手布局有意为之,那皇帝的心机简直太可怕了!……杨致深知赵启天赋聪慧,那小子每日游手好闲、混吃等死,对皇位似乎向来都是不屑一顾、避之不及,如果这副德性是出自皇帝的授意,故意伪装给人看的,岂不是更加令人胆寒?!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何况人乎?那时杨致竭尽全力助皇帝挫败太子抢班夺权,事后细想,其实未必就真的那么理直气壮。就自身实力而言,已是今非昔比。连老皇帝想要动他恐怕都不得不掂量掂量,我管你他妈新皇帝是谁呢!
过了重阳节,杨致摆出全挂子海关总督官样排场,前呼后拥的前往余杭海关分署巡视。吴越新灭不久,杨致之前在吴越境内毫无根基可言,若非秦空云鼎力相助,在余杭设立分署必定不会那么顺利。高调巡视,彰显威仪,也是为了给分署经略使高可竞撑腰打气。
耿超以平南大将军的身份统兵镇守余杭,属于超品武职。杨致是手握重权的三品海关总督,可文可武,二人官面上的身份基本对等。余杭知府丰泽的出身与金陵知府周仁杰相仿佛,品阶权势都比杨致差了一大截。杨致一行抵达余杭之后,正经八百的遵循大夏官制,分别拜会了耿超与丰泽。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耿超曾与杨致一同纵横大漠,并肩浴血拼杀,彼此之间本应结下生死兄弟情谊,不想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二人在余杭的会面平淡如水,双方都是公事公办的做派。除了几句场面上的寒暄,竟然再无半句多话。
耿超亲自礼送杨致出了军营辕门,望着他的背影怔怔出神,良久不语。耿超父子两代为将,均是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甚高。随行副将见耿超意兴萧索,好心劝慰道:“此人一介商户子弟,当初不过是大将军麾下一个小小的五品参军,仰仗大将军虎威才得以一战成名。如今看似可与大将军平起平坐了,当今皇上圣明,却一直未让他再回军中掌兵。可见于统军征战一事,皇上认为大将军胜过杨致多矣!”
孰料耿超骤然瞠目怒斥道:“你懂什么?胡言乱语!若非杨致勇悍多谋,耿某焉能活到今日?我耿超这辈子衷心佩服的人没有几个,头一个就是他杨致!如若日后真有杨致掌兵的那一天,就算只在他帐下做个小屁校尉,老子也是心甘情愿!”
殊不知杨致向来对兵权没有半点兴趣,也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要统率大军在中华王朝的土地上去打谁灭谁。事实上,连这种可能性都已经越来越遥远了。
据夏历武成二十八年十一月明发各州府县邸报所载,大夏在过去的近两年间,业已裁撤地方府兵三十万,裁撤禁军五万。皇帝的下一步目标,是从朔方、幽州、随州三地边军再行裁撤十五万。大夏原本多达百万之众的常备军裁撤过半,保持在五十万人左右的规模,守土卫国既已够用,历年以来庞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库带来的沉重压力,也可大大减轻。
铸剑为犁,说做就做。连瞎子都能看得出来,皇帝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想打了。不仅是相邻的蜀国、南楚、北燕松了一口气,无疑也是大夏百姓之福。
在天下纷争的乱世,三年的时间裁军五十万,需要何等的决心与气魄?但如果说皇帝就此甘心放下一统天下的念想,那绝对是假的。
皇帝自从看过杨致奏章中陈述的各地海关衙役的装备,其实十分眼馋。省下来的养兵耗费与饷银,拨出部分用于采买马匹、逐步改善装备,大夏雄师的战斗力岂不是更为强悍?
皇帝在密旨征询了杨致的意见之后,于武成二十八年十月陆续颁布诏令:一年一度的禁军将领选拔,正式定为大夏军制,不容有变。三年一度的武举不变,除了武技骑射,增设兵书战策考量。三年一度的科举不变,增设工科取士。除了原先隶属工部的造办处,增设匠作处,两处主官须由工部侍郎以上官员担任。换而言之,造办处与匠作处已然升格为副部级单位。
不可好战,不可忘战。着眼长远,备战不懈,泽被子孙。杨致密奏中的这几句话,皇帝深以为然!(未完待续。)
生逢乱世,强大的实力才是硬道理。
只要皇帝能多撑得几年不死,对于诸方势力而言,就会有难得的几年风平浪静的时间。在杨致看来,这段时间极为宝贵。
杨致再度离京赴任的首站选在山东而不是金陵的海关总督衙门,是因为最首要的任务是扩军备战。
如今杨致不缺钱,虽然军备拼的是钱,但也不能单纯依靠财力。毫不夸张的说,山东外海熊展麾下的船队,放眼当世,堪称无敌。杨致一直称之为船队,是因他固执的认为,那充其量就只是一支武装船队,与他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舰队相距太远。不惜代价,打造三支以上纵横四海的舰队,应该还来得及。
船只的采购、配属与改装,武器的配置、安装与改良……,到最终的自行建造与研发,花费大笔的银子尚在其次,重要的是需要时间。杨致一直在犹豫是否要拿出来的一些近代火器的研制之法,也到了该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人员的招募与整训,反倒不是太大的问题。有了土地与饷银的诱惑,加上杨致亲自操刀的直白宣传煽乎,足以令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不眠不休≮♀,的在三日之内背熟一篇《千字文》,扬帆出海拓荒发财之时的令行禁止,更是不在话下。
按照杨致与秦空云商定的战略规划,秦氏也会利用这几年的时间逐步收缩架构,将人力、物力、财力向沿海一带转移。两家联手在江浙闽粤等地另觅几处港口或岛屿,作为与山东外海诸岛互相呼应的出海支点,在三至五年之内登陆夷州与琼州,建立稳定的大后方基地,尔后便是将东南亚拓展为跳板。迈向更为广阔遥远的大洋了。
出了长安一路东行,杨致只在济南停留了三天,在蓬莱停留了两天。登上砣矶岛之后,只休整了一日便一头扎进了熊展的军营。与熊展结伴每日早出晚归,一切闲暇都尽心陪伴玲珑与一双儿女,其乐融融过得十分充实。在熊展军中足足泡了小半年。直到过了五月初五日的端阳节,才启程前往金陵。
云娘果然没有辜负杨致的期望。由她负责组建的直属商务侦缉司,经过一年多的全心努力,俨然初具规模,开始按杨致最初的设想运转。除了留有三十余人在海关总督衙门煞有其事的充门面,另有在册外勤密谍一百二十人,外线密谍近三百人。
因为前世的特殊职业使然,杨致非常清楚一个高效的特务机构的作用何其重大,所以极为上心。出于经费与效率方面的考虑。杨致严令云娘将在册密谍的规模控制在五百人以内。密谍各级品阶仿大夏禁军成例,饷银与赏抚则按现行禁军规例的三倍发放。
在金陵逗留三月有余,已是夏去秋来。
夏历武成二十八年九月初三日,皇帝下诏:皇四子越王赵启已年满十六岁,赐邸开府。西突厥索力可汗遣使朝贡,着越王赵启会同礼部主持接待事宜。
依据大夏规制,皇子年满十六即已到成丁之年,须搬离皇宫。开府另住。表面上看来,皇帝不过是照例行事。但在许多人眼里。却颇为耐人寻味。
太子被废之后,宁王与康王两位皇子几乎同时被解除兵权召回长安。如今宁王身在内阁中枢,康王担任长安府尹。傻子都知道,太子废而复立的可能性极小,太子、宁王、康王三位皇子羽翼已丰、各成势力的时候,越王赵启还只是个刚刚断奶的小屁孩。那小子打小就没个正形。长大了也没见他上进到哪里去。虽说法理上亦有继位的资格,但无论学识、能力、德望还是实力,都很难令人将他与皇位挂钩。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除了王一就是王二,没有王三什么事。继位新君不是宁王赵当就是康王赵敢。
可在老太尉陈文远、首辅大学士王雨农、禁军大将军周挺、武英殿大学士耿进、讨虏大将军曾英明等重臣,乃至福王赵行、宁王赵当、康王赵敢看来,那就不一样了。
眼下宁王与康王两位皇子卯足了劲在皇帝面前卖力表现,可谓你追我赶不分伯仲,皇帝突然下诏让越王开府自立门户,外藩朝贡负责接待,虽然是个无关痛痒的差事,但好歹也算是登台亮相,您老人家这是几个意思?赵启在诸方势力争夺迎驾将位之时,以监国皇子身份大宴群臣,虽是昙花一现,但留给人们的印象何其深刻?
杨致从明发天下的邸报上看到这条貌似不起眼的诏令,尤其是得知越王王府赐邸距离秦府仅有一箭之遥,脑子里立马下意识想到的,是皇帝当初不经意的令他以越王亲卫的身份参与禁军将领选拔,是在终南山下乡野客栈中与秦公的初次见面,是在秦府密室与皇帝的深谈,是在御花园石亭内与皇帝的摊牌,是在御书房皇帝三番五次对他意味深长的嘱咐……。
如果这一切都是在六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时候着手布局有意为之,那皇帝的心机简直太可怕了!……杨致深知赵启天赋聪慧,那小子每日游手好闲、混吃等死,对皇位似乎向来都是不屑一顾、避之不及,如果这副德性是出自皇帝的授意,故意伪装给人看的,岂不是更加令人胆寒?!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何况人乎?那时杨致竭尽全力助皇帝挫败太子抢班夺权,事后细想,其实未必就真的那么理直气壮。就自身实力而言,已是今非昔比。连老皇帝想要动他恐怕都不得不掂量掂量,我管你他妈新皇帝是谁呢!
过了重阳节,杨致摆出全挂子海关总督官样排场,前呼后拥的前往余杭海关分署巡视。吴越新灭不久,杨致之前在吴越境内毫无根基可言,若非秦空云鼎力相助,在余杭设立分署必定不会那么顺利。高调巡视,彰显威仪,也是为了给分署经略使高可竞撑腰打气。
耿超以平南大将军的身份统兵镇守余杭,属于超品武职。杨致是手握重权的三品海关总督,可文可武,二人官面上的身份基本对等。余杭知府丰泽的出身与金陵知府周仁杰相仿佛,品阶权势都比杨致差了一大截。杨致一行抵达余杭之后,正经八百的遵循大夏官制,分别拜会了耿超与丰泽。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耿超曾与杨致一同纵横大漠,并肩浴血拼杀,彼此之间本应结下生死兄弟情谊,不想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二人在余杭的会面平淡如水,双方都是公事公办的做派。除了几句场面上的寒暄,竟然再无半句多话。
耿超亲自礼送杨致出了军营辕门,望着他的背影怔怔出神,良久不语。耿超父子两代为将,均是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甚高。随行副将见耿超意兴萧索,好心劝慰道:“此人一介商户子弟,当初不过是大将军麾下一个小小的五品参军,仰仗大将军虎威才得以一战成名。如今看似可与大将军平起平坐了,当今皇上圣明,却一直未让他再回军中掌兵。可见于统军征战一事,皇上认为大将军胜过杨致多矣!”
孰料耿超骤然瞠目怒斥道:“你懂什么?胡言乱语!若非杨致勇悍多谋,耿某焉能活到今日?我耿超这辈子衷心佩服的人没有几个,头一个就是他杨致!如若日后真有杨致掌兵的那一天,就算只在他帐下做个小屁校尉,老子也是心甘情愿!”
殊不知杨致向来对兵权没有半点兴趣,也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要统率大军在中华王朝的土地上去打谁灭谁。事实上,连这种可能性都已经越来越遥远了。
据夏历武成二十八年十一月明发各州府县邸报所载,大夏在过去的近两年间,业已裁撤地方府兵三十万,裁撤禁军五万。皇帝的下一步目标,是从朔方、幽州、随州三地边军再行裁撤十五万。大夏原本多达百万之众的常备军裁撤过半,保持在五十万人左右的规模,守土卫国既已够用,历年以来庞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库带来的沉重压力,也可大大减轻。
铸剑为犁,说做就做。连瞎子都能看得出来,皇帝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想打了。不仅是相邻的蜀国、南楚、北燕松了一口气,无疑也是大夏百姓之福。
在天下纷争的乱世,三年的时间裁军五十万,需要何等的决心与气魄?但如果说皇帝就此甘心放下一统天下的念想,那绝对是假的。
皇帝自从看过杨致奏章中陈述的各地海关衙役的装备,其实十分眼馋。省下来的养兵耗费与饷银,拨出部分用于采买马匹、逐步改善装备,大夏雄师的战斗力岂不是更为强悍?
皇帝在密旨征询了杨致的意见之后,于武成二十八年十月陆续颁布诏令:一年一度的禁军将领选拔,正式定为大夏军制,不容有变。三年一度的武举不变,除了武技骑射,增设兵书战策考量。三年一度的科举不变,增设工科取士。除了原先隶属工部的造办处,增设匠作处,两处主官须由工部侍郎以上官员担任。换而言之,造办处与匠作处已然升格为副部级单位。
不可好战,不可忘战。着眼长远,备战不懈,泽被子孙。杨致密奏中的这几句话,皇帝深以为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