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零零章 美国鬼市儿(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其实不光是邮差,银行、诊所、医院、甚至蒙特利市政厅里都通用中文。
以前就有人给张天元说过其实这里只有人民币和美元的不同,其他都跟住在中国一样。
据说丁胖子广场的由来是因为那里最早的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姓丁,餐馆的名字叫“丁胖子小馆”,而且是最早的汉字招牌之一,由于汉字对于华人来说既容易记、又容易说,所以就在华人中沿用下来,甚至没有人知道它的英文名称,包括笔者在内。
有一位老桥告诉张天元,原来那家丁胖子小馆已经一分为二,成为相邻的两家小餐馆。
虽然几经易手,但是两家中的一家还是一直沿用着“丁胖子小馆”的招牌。
这地方张天元倒是知道,可问题是,他还真没听说过那里会有什么鬼市。
传闻中,丁胖子广场附近有一片树林,位置比较偏僻,环境也相当幽静。
到了晚上,说实在的,那就是有点阴森恐怖的感觉,总感觉好像会闹鬼似得。
听那附近的人说,这里一到了晚上,你经常会听到一样悲恸哀嚎的声音,还会看到莫名其妙燃起的鬼火。
其实,听杨怀仁说,那嚎叫是因为打眼了,那鬼火也不是什么鬼火,而是鬼市上人们用的手电筒和蜡烛。
鬼市这个概念,最早源于中国。
张天元比较熟悉的是津城鬼市。
何以叫这个名呢?
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据说在清朝的时候,每逢天灾人祸,逃难的灾民便纷纷来到这里找活路。
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天宝路附近曾经有一个为灾民施粥的粥厂,一次失火,竟烧死了一千多人,伤者无数。
可见灾民的人数之多了。
随着灾民的不断增加,吃的穿的用的,都成了问题。
就有人打开了灾民的主意,走街串巷收来了一些别人不用的旧东西卖给灾民。
后来有些市民也将自己家里不用的家什拿到灾民居住的地方去卖。
久而久之,在天宝路一带就自发形成了一个旧物市场。
可为什么要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呢?
这里可就大有讲头了。
那年月,不论是收来的东西,还是自家不用的东西,可不象现在这样,连新的甚至于没有开封的都有,大多都是破烂不堪的东西。
怎么办?搞鬼啊!
有的人把破棉衣漏出棉花的地方叠在里面让你看不来;
有的将旧鞋刷上墨汁,看着就新了许多;
还有的把要散的家具钉巴钉巴,瞧着挺结实的,没准拉回家就散架了,说白了就是骗人。
反正买的卖的心里都清楚,看出来了也不说,使劲地往下砍价。
可你再砍价,也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啊,到头来,还是谁买了谁认倒霉了。
您说,做这种买卖大白天能干吗?
所以也就约定俗成了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了。
别说,这鬼市儿里面还真有鬼,老百姓这么称呼它还真是名副其实呢。
建国以后,鬼市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营的品种增加了许多,已经成为古旧物市场了。
而鬼市儿所经营的,也不止是那些破破烂烂的家伙什了,而是各种各样的东西是琳琅满目样样齐全,而经营的时间也改为白天了。
在鬼市儿,你不仅可以买到许多比商场既便宜又实惠的东西,而且还可以买到市场上早已经淘汰,而你又急需的东西。
那些喜欢古玩、古书的人,没准还能在这里淘换出好玩意儿呢。
尤其到礼拜天,这里热闹非常,许多外地人专程到鬼市来“寻宝”,有时候,你还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发现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呢。
当然,这是中国鬼市,你到了美国鬼市,见到的老外估计肯定比国内更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家,竟然是祖辈都靠这鬼市儿谋生的,据说有一家人,从打清朝有这鬼市儿起,就在这里摆摊,竟然一摆就摆到了现在,整整的四代人。
前两年,这家人的第五代下岗了。
据说这个第五代正在因为自己下岗,整天价愁眉苦脸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的父亲说话了,儿子,没事儿,回头跟我到鬼市摆摊去。
那地方,活人呢!
您还甭说,近些年,有许多下岗职工都加入到鬼市儿的经营群体里来了。
看来,这鬼市儿对下岗再就业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呢!
这些年,津城的变化很大,可这变那变的,鬼市儿这个名称没有变。
因为老百姓叫惯了,不管你改成多么现代时髦的名字,大家还是叫它鬼市儿。
从清朝起,鬼市处处就充满了陷阱,以赝充真、以劣充优屡见不鲜,稍有不慎,便会人仰马翻、代价惨重,精明狡猾的商贩更以三寸不烂之舌引诱买家上当。
如有的商贩为推销古字画或古瓷器,会谎称这“名家”作品是祖上流传,乃传家之宝,甚至编出许多动听的故事,骗得你非相信他卖这件“传家宝”实乃迫不得已不可。
古玩市场的物品,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但总的来说,古玩市场除大部分为赝品外,非赝品也绝大部分为不够博物馆入藏等级的或文物专业人员不屑一顾的大路货物品。
珍品虽有,但也是百年难遇,谁要有眼力、有运气碰上,您就找个地方偷着乐吧。
据了解,自清朝以来,鬼市里的商品真假参差,鱼目混珠,便给了收藏爱好者、收藏家们一个练眼力、考学识的场所,也提供了无数“拣漏儿”淘金觅宝的机会。
常在鬼市上逛的人们常说谁谁有“眼”没有,这“眼”就是指对古董的鉴赏能力。
有许多的收藏者都是在地摊上练出来的“眼”。
不过在练出“眼”以前,交的“学费”都不在少数。
“眼”以前都是自己的,因为来地摊上淘金的多是“独行侠”。
现在收藏热起来了,收藏界爱好者们也成了一拨拨的。
这便有了“借眼”之说。
地摊上也常听见人说“某某兄,借您的‘眼’看看,这鼻烟壶……”若能拣上了“漏儿”得到了自己喜欢的珍品,便少不了摆上壶茶或拿一瓶酒,邀上三五好友鉴赏品评一番。
(未完待续。)
其实不光是邮差,银行、诊所、医院、甚至蒙特利市政厅里都通用中文。
以前就有人给张天元说过其实这里只有人民币和美元的不同,其他都跟住在中国一样。
据说丁胖子广场的由来是因为那里最早的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姓丁,餐馆的名字叫“丁胖子小馆”,而且是最早的汉字招牌之一,由于汉字对于华人来说既容易记、又容易说,所以就在华人中沿用下来,甚至没有人知道它的英文名称,包括笔者在内。
有一位老桥告诉张天元,原来那家丁胖子小馆已经一分为二,成为相邻的两家小餐馆。
虽然几经易手,但是两家中的一家还是一直沿用着“丁胖子小馆”的招牌。
这地方张天元倒是知道,可问题是,他还真没听说过那里会有什么鬼市。
传闻中,丁胖子广场附近有一片树林,位置比较偏僻,环境也相当幽静。
到了晚上,说实在的,那就是有点阴森恐怖的感觉,总感觉好像会闹鬼似得。
听那附近的人说,这里一到了晚上,你经常会听到一样悲恸哀嚎的声音,还会看到莫名其妙燃起的鬼火。
其实,听杨怀仁说,那嚎叫是因为打眼了,那鬼火也不是什么鬼火,而是鬼市上人们用的手电筒和蜡烛。
鬼市这个概念,最早源于中国。
张天元比较熟悉的是津城鬼市。
何以叫这个名呢?
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据说在清朝的时候,每逢天灾人祸,逃难的灾民便纷纷来到这里找活路。
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天宝路附近曾经有一个为灾民施粥的粥厂,一次失火,竟烧死了一千多人,伤者无数。
可见灾民的人数之多了。
随着灾民的不断增加,吃的穿的用的,都成了问题。
就有人打开了灾民的主意,走街串巷收来了一些别人不用的旧东西卖给灾民。
后来有些市民也将自己家里不用的家什拿到灾民居住的地方去卖。
久而久之,在天宝路一带就自发形成了一个旧物市场。
可为什么要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呢?
这里可就大有讲头了。
那年月,不论是收来的东西,还是自家不用的东西,可不象现在这样,连新的甚至于没有开封的都有,大多都是破烂不堪的东西。
怎么办?搞鬼啊!
有的人把破棉衣漏出棉花的地方叠在里面让你看不来;
有的将旧鞋刷上墨汁,看着就新了许多;
还有的把要散的家具钉巴钉巴,瞧着挺结实的,没准拉回家就散架了,说白了就是骗人。
反正买的卖的心里都清楚,看出来了也不说,使劲地往下砍价。
可你再砍价,也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啊,到头来,还是谁买了谁认倒霉了。
您说,做这种买卖大白天能干吗?
所以也就约定俗成了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了。
别说,这鬼市儿里面还真有鬼,老百姓这么称呼它还真是名副其实呢。
建国以后,鬼市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营的品种增加了许多,已经成为古旧物市场了。
而鬼市儿所经营的,也不止是那些破破烂烂的家伙什了,而是各种各样的东西是琳琅满目样样齐全,而经营的时间也改为白天了。
在鬼市儿,你不仅可以买到许多比商场既便宜又实惠的东西,而且还可以买到市场上早已经淘汰,而你又急需的东西。
那些喜欢古玩、古书的人,没准还能在这里淘换出好玩意儿呢。
尤其到礼拜天,这里热闹非常,许多外地人专程到鬼市来“寻宝”,有时候,你还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发现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呢。
当然,这是中国鬼市,你到了美国鬼市,见到的老外估计肯定比国内更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家,竟然是祖辈都靠这鬼市儿谋生的,据说有一家人,从打清朝有这鬼市儿起,就在这里摆摊,竟然一摆就摆到了现在,整整的四代人。
前两年,这家人的第五代下岗了。
据说这个第五代正在因为自己下岗,整天价愁眉苦脸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的父亲说话了,儿子,没事儿,回头跟我到鬼市摆摊去。
那地方,活人呢!
您还甭说,近些年,有许多下岗职工都加入到鬼市儿的经营群体里来了。
看来,这鬼市儿对下岗再就业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呢!
这些年,津城的变化很大,可这变那变的,鬼市儿这个名称没有变。
因为老百姓叫惯了,不管你改成多么现代时髦的名字,大家还是叫它鬼市儿。
从清朝起,鬼市处处就充满了陷阱,以赝充真、以劣充优屡见不鲜,稍有不慎,便会人仰马翻、代价惨重,精明狡猾的商贩更以三寸不烂之舌引诱买家上当。
如有的商贩为推销古字画或古瓷器,会谎称这“名家”作品是祖上流传,乃传家之宝,甚至编出许多动听的故事,骗得你非相信他卖这件“传家宝”实乃迫不得已不可。
古玩市场的物品,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但总的来说,古玩市场除大部分为赝品外,非赝品也绝大部分为不够博物馆入藏等级的或文物专业人员不屑一顾的大路货物品。
珍品虽有,但也是百年难遇,谁要有眼力、有运气碰上,您就找个地方偷着乐吧。
据了解,自清朝以来,鬼市里的商品真假参差,鱼目混珠,便给了收藏爱好者、收藏家们一个练眼力、考学识的场所,也提供了无数“拣漏儿”淘金觅宝的机会。
常在鬼市上逛的人们常说谁谁有“眼”没有,这“眼”就是指对古董的鉴赏能力。
有许多的收藏者都是在地摊上练出来的“眼”。
不过在练出“眼”以前,交的“学费”都不在少数。
“眼”以前都是自己的,因为来地摊上淘金的多是“独行侠”。
现在收藏热起来了,收藏界爱好者们也成了一拨拨的。
这便有了“借眼”之说。
地摊上也常听见人说“某某兄,借您的‘眼’看看,这鼻烟壶……”若能拣上了“漏儿”得到了自己喜欢的珍品,便少不了摆上壶茶或拿一瓶酒,邀上三五好友鉴赏品评一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