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九章 落后的代价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代善在锦州三天时间就离开了,回到广宁的时候,代善的精神很不好,议和是不是成功,他不好评判,到了锦州之后,出面和他议和的是大明朝廷的内阁次辅周延儒,这规格也不低了,熟悉大明朝廷官场的代善是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不过整个的议和过程都很是简单,没有太多的争议,没有什么寸土必夺的激情,更是没有什么咄咄逼人的态势,周延儒代表大明朝廷,对于很多的事情没有表示反对,看上去好像心不在焉。
说到底,此番议和明确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八旗军从广宁和西平堡等地撤离,让出辽河以西所有的地方,以此来换取大明朝廷与大清国之间的和平,至于说这和平的时间能够持续多长,估计是天知道了。
代善前往锦州和谈,代表的是大清国和皇太极,本来他提出来这样的称呼,是有些惴惴不安的,毕竟大明朝廷从未承认过大清国,若是大明朝廷在这方面纠缠,代善也无法退让,毕竟这个是皇太极最为坚持的东西,也算是议和的底线。
殊不知周延儒根本不在乎这一点,尽管周延儒没有说出来大清国的称呼,但也没有明确的表示反对,似乎这件事情无足轻重。
说不清楚是高兴还是愤怒,在锦州与周延儒议和的时候,代善总是感觉到不对劲,要知道他也是经历很多事情的老人了,这是一件关乎到大明朝廷与大清国未来的议和,作为大明朝廷内阁次辅周延儒,对如此重大的事情都不是很上心,难不成说大明朝廷根本不会承认此次的议和吗。
强势与弱势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如此,弱势之人在强势之人面前说话,不会让对方特别的关注,甚至是不在乎,就算是你准备鱼死网破。可人家捏住了你的命脉,实力明显强于你,不管采取什么其他的措施,你都不是别人的对手。
这是一种藐视的心态。至少代善做出来如此的判断。
回到广宁之后,代善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率领驻扎在广宁和西平堡等地的八旗军撤离,回到辽河以东去。至于说皇太极准备如何在辽河以东做好一切的防御,这就不是代善需要关心的事情了。
谭泰和索尼等人在辽东之战失败后,都暂时驻扎在广宁,两人对八旗军撤离广宁等地是坚决不赞同的,不过他们也提不出好的应对办法,再说他们遭遇了惨败,已经没有多少的发言权,只能够眼睁睁看着一切事情的发生。
代善也不想率领八旗军撤离,接受这样的任务,绝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不过已经与大明朝廷议和。代善也专门给皇太极写去了奏折,现在就等着皇太极的圣旨了,一旦皇太极的圣旨到了,代善就必须按照与大明朝廷议和的决定,完全撤离辽河以西。
满人历来以征战厮杀为荣,从没有谁愿意率领八旗军主动撤离已经占据的地方,八旗军占领广宁等地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些地方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以说广宁已经成为大清国在辽东的主要堡垒,一旦失去广宁等地。意味着大清国在辽东将无立锥之地。
这个责任是重大的,一旦八旗军撤离广宁等地,恐怕在满人权贵之中引发巨大的波澜。
代善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而且是义不容辞。他不能够将矛盾引导皇太极的身上去。
这恐怕是代善最为沮丧的地方了。
代善内心的愤怒,不会告知皇太极,毕竟那是他自身的判断,你说人家大明朝廷藐视大清国,那是需要证据的,拿不出来证据、仅仅凭着猜测做出来的判断。一旦禀报给皇太极,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了。
代善前往辽东的时候,一再吩咐家人,若是沈阳出现了什么事情,一定要及时禀报,就算是在锦州议和的时候,他也一直都想着这件事情,不过这些天过去了,没有丝毫的动静,代善在广宁等待皇太极圣旨的时候,突然明白了,此时此刻沈阳不会有任何的动静,皇太极心思极其深沉,在议和大事尚无定论的时候,绝不会大肆追究满人权贵的责任,不过等到他代善回到沈阳的时候,恐怕皇太极就要出手了。
圣旨很快抵达,皇太极在圣旨中间对代善提出了表扬,认为代善此番的议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圣旨明确代善全权负责,将驻扎在广宁和西平堡的八旗军带到辽河以东,而负责在辽河以东做好防御事宜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接到了皇太极的圣旨,代善马上下达了撤离辽河以西的命令。
锦州,总兵府,厢房。
郑勋睿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返回京城去了,此番辽东之战,以及后来的议和,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接近两个月,接下来辽东就是辽东和辽南封锁商贸事宜,这件事情郑勋睿不需要守在锦州,随着郑勋睿返回京城,郑家军大部队也将陆续返回,计划留在西平堡、广宁、锦州、宁远等地的郑家军将士,总人数为三万人。
至于说下一步进攻沈阳的时间,需要根据情报来做出决定。
议和的事宜,周延儒详细给皇上禀报了,皇上对此事不是特别的关心,周延儒自身也不是特别关心,可谓是漫不经心,他很清楚,大明朝廷根本不在乎此番的议和,不管议和达成了什么协议,大明朝廷都是不会遵守的,此番议和的唯一好处,就是郑家军没有经过厮杀,就直接收复了广宁和西平堡等地,完全占据了辽河以西的地方。
周延儒看了看身边的郑锦宏和杨廷枢等人,还是咬牙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兵不血刃收复广宁和西平堡等城池,彻底掌控辽河以西的所有地方,表面看是好事情,其实这是皇太极和代善的缓兵之计,此次议和能够让八旗军从容撤离这些地方,若是郑家军进攻广宁等地,一样是能够收复所有地方的。。。”
周延儒说完之后,郑勋睿微微点头。
“周爱卿说的不错,皇太极议和之目的,就是想着争取时间,就算是没有此番的议和,郑家军也能够完全收复辽河以西所有地方,八旗军在这些地方已经没有抵御的能力,皇太极更不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些地方。”
“郑家军进攻这些地方,可能会给八旗军造成一定的杀伤,但可能性不是很大,辽东之战,八旗军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一旦郑家军决定进攻,那么八旗军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就算是郑家军占据辽河以西所有地方,也不大可能再次对八旗军造成重大的伤亡。”
“辽东之战,留给皇太极的教训是惨痛的,皇太极此人,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今后郑家军渡过辽河作战,将要面对的全部都是硬战。”
“朕早就说过,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你们都是内阁大臣,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牢记这一点,不要因为眼前的小事情,而耽误大事情,先皇在位的时候,这方面处理就不是很好,不管是在处理流寇事宜,还是在面对满八旗的时候,裹足不前,导致灾祸愈演愈烈。”
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勋睿突然提高了声音。
“内阁必须牢记一点,国富民强才是根本,你若是没有实力,说什么话别人都是不会理睬的,你若是有了强劲的实力,别人不敢对你说任何不敬的话语,我大明朝廷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平定后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海外贸易以及商贸等事宜,也需要内阁格外的重视。”
“我大明朝廷之前对于商贾的轻视,以及那些所谓的朝廷与民争利的弹劾,今后朕不想看见了,东林党人之出发点,朕不评判其对错,可他们后来的做法,让朕不齿,在南方勾结商贾,一旦朝廷准备征收商贸赋税,他们就开口说什么与民争利,为商贾争取利益,可他们却睁着眼睛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农民增加赋税,导致流寇横行。”
“治大国如烹小鲜,内阁做出任何的决定,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任何的决策,最好是符合朝廷之利益,又能够兼顾百姓之利益,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朝廷不要轻易去侵害百姓之利益。”
。。。
郑勋睿这一次说了很多,其实内阁在他的影响之下,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内阁的权力相对集中了,皇权更加的稳固,政令推行不会收到申毛毛阻碍,撤销言官、强化都察院的职权,更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郑勋睿很明白,再好的制度都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故而在官吏的培养方面,是需要耗费极大气力的,他在世的时候,能够保证制度的落实,可一旦他闭上眼睛,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谁知道,历史上那些鼎盛的王朝,譬如说大汉和大唐,不也在很短时间之内就衰落了。
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培养一大批严格执行制度的官吏,这将是永远存在的任务。(未完待续。)
代善在锦州三天时间就离开了,回到广宁的时候,代善的精神很不好,议和是不是成功,他不好评判,到了锦州之后,出面和他议和的是大明朝廷的内阁次辅周延儒,这规格也不低了,熟悉大明朝廷官场的代善是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不过整个的议和过程都很是简单,没有太多的争议,没有什么寸土必夺的激情,更是没有什么咄咄逼人的态势,周延儒代表大明朝廷,对于很多的事情没有表示反对,看上去好像心不在焉。
说到底,此番议和明确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八旗军从广宁和西平堡等地撤离,让出辽河以西所有的地方,以此来换取大明朝廷与大清国之间的和平,至于说这和平的时间能够持续多长,估计是天知道了。
代善前往锦州和谈,代表的是大清国和皇太极,本来他提出来这样的称呼,是有些惴惴不安的,毕竟大明朝廷从未承认过大清国,若是大明朝廷在这方面纠缠,代善也无法退让,毕竟这个是皇太极最为坚持的东西,也算是议和的底线。
殊不知周延儒根本不在乎这一点,尽管周延儒没有说出来大清国的称呼,但也没有明确的表示反对,似乎这件事情无足轻重。
说不清楚是高兴还是愤怒,在锦州与周延儒议和的时候,代善总是感觉到不对劲,要知道他也是经历很多事情的老人了,这是一件关乎到大明朝廷与大清国未来的议和,作为大明朝廷内阁次辅周延儒,对如此重大的事情都不是很上心,难不成说大明朝廷根本不会承认此次的议和吗。
强势与弱势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如此,弱势之人在强势之人面前说话,不会让对方特别的关注,甚至是不在乎,就算是你准备鱼死网破。可人家捏住了你的命脉,实力明显强于你,不管采取什么其他的措施,你都不是别人的对手。
这是一种藐视的心态。至少代善做出来如此的判断。
回到广宁之后,代善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率领驻扎在广宁和西平堡等地的八旗军撤离,回到辽河以东去。至于说皇太极准备如何在辽河以东做好一切的防御,这就不是代善需要关心的事情了。
谭泰和索尼等人在辽东之战失败后,都暂时驻扎在广宁,两人对八旗军撤离广宁等地是坚决不赞同的,不过他们也提不出好的应对办法,再说他们遭遇了惨败,已经没有多少的发言权,只能够眼睁睁看着一切事情的发生。
代善也不想率领八旗军撤离,接受这样的任务,绝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不过已经与大明朝廷议和。代善也专门给皇太极写去了奏折,现在就等着皇太极的圣旨了,一旦皇太极的圣旨到了,代善就必须按照与大明朝廷议和的决定,完全撤离辽河以西。
满人历来以征战厮杀为荣,从没有谁愿意率领八旗军主动撤离已经占据的地方,八旗军占领广宁等地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些地方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以说广宁已经成为大清国在辽东的主要堡垒,一旦失去广宁等地。意味着大清国在辽东将无立锥之地。
这个责任是重大的,一旦八旗军撤离广宁等地,恐怕在满人权贵之中引发巨大的波澜。
代善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而且是义不容辞。他不能够将矛盾引导皇太极的身上去。
这恐怕是代善最为沮丧的地方了。
代善内心的愤怒,不会告知皇太极,毕竟那是他自身的判断,你说人家大明朝廷藐视大清国,那是需要证据的,拿不出来证据、仅仅凭着猜测做出来的判断。一旦禀报给皇太极,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了。
代善前往辽东的时候,一再吩咐家人,若是沈阳出现了什么事情,一定要及时禀报,就算是在锦州议和的时候,他也一直都想着这件事情,不过这些天过去了,没有丝毫的动静,代善在广宁等待皇太极圣旨的时候,突然明白了,此时此刻沈阳不会有任何的动静,皇太极心思极其深沉,在议和大事尚无定论的时候,绝不会大肆追究满人权贵的责任,不过等到他代善回到沈阳的时候,恐怕皇太极就要出手了。
圣旨很快抵达,皇太极在圣旨中间对代善提出了表扬,认为代善此番的议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圣旨明确代善全权负责,将驻扎在广宁和西平堡的八旗军带到辽河以东,而负责在辽河以东做好防御事宜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接到了皇太极的圣旨,代善马上下达了撤离辽河以西的命令。
锦州,总兵府,厢房。
郑勋睿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返回京城去了,此番辽东之战,以及后来的议和,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接近两个月,接下来辽东就是辽东和辽南封锁商贸事宜,这件事情郑勋睿不需要守在锦州,随着郑勋睿返回京城,郑家军大部队也将陆续返回,计划留在西平堡、广宁、锦州、宁远等地的郑家军将士,总人数为三万人。
至于说下一步进攻沈阳的时间,需要根据情报来做出决定。
议和的事宜,周延儒详细给皇上禀报了,皇上对此事不是特别的关心,周延儒自身也不是特别关心,可谓是漫不经心,他很清楚,大明朝廷根本不在乎此番的议和,不管议和达成了什么协议,大明朝廷都是不会遵守的,此番议和的唯一好处,就是郑家军没有经过厮杀,就直接收复了广宁和西平堡等地,完全占据了辽河以西的地方。
周延儒看了看身边的郑锦宏和杨廷枢等人,还是咬牙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兵不血刃收复广宁和西平堡等城池,彻底掌控辽河以西的所有地方,表面看是好事情,其实这是皇太极和代善的缓兵之计,此次议和能够让八旗军从容撤离这些地方,若是郑家军进攻广宁等地,一样是能够收复所有地方的。。。”
周延儒说完之后,郑勋睿微微点头。
“周爱卿说的不错,皇太极议和之目的,就是想着争取时间,就算是没有此番的议和,郑家军也能够完全收复辽河以西所有地方,八旗军在这些地方已经没有抵御的能力,皇太极更不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些地方。”
“郑家军进攻这些地方,可能会给八旗军造成一定的杀伤,但可能性不是很大,辽东之战,八旗军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一旦郑家军决定进攻,那么八旗军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就算是郑家军占据辽河以西所有地方,也不大可能再次对八旗军造成重大的伤亡。”
“辽东之战,留给皇太极的教训是惨痛的,皇太极此人,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今后郑家军渡过辽河作战,将要面对的全部都是硬战。”
“朕早就说过,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你们都是内阁大臣,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牢记这一点,不要因为眼前的小事情,而耽误大事情,先皇在位的时候,这方面处理就不是很好,不管是在处理流寇事宜,还是在面对满八旗的时候,裹足不前,导致灾祸愈演愈烈。”
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勋睿突然提高了声音。
“内阁必须牢记一点,国富民强才是根本,你若是没有实力,说什么话别人都是不会理睬的,你若是有了强劲的实力,别人不敢对你说任何不敬的话语,我大明朝廷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平定后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海外贸易以及商贸等事宜,也需要内阁格外的重视。”
“我大明朝廷之前对于商贾的轻视,以及那些所谓的朝廷与民争利的弹劾,今后朕不想看见了,东林党人之出发点,朕不评判其对错,可他们后来的做法,让朕不齿,在南方勾结商贾,一旦朝廷准备征收商贸赋税,他们就开口说什么与民争利,为商贾争取利益,可他们却睁着眼睛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农民增加赋税,导致流寇横行。”
“治大国如烹小鲜,内阁做出任何的决定,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任何的决策,最好是符合朝廷之利益,又能够兼顾百姓之利益,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朝廷不要轻易去侵害百姓之利益。”
。。。
郑勋睿这一次说了很多,其实内阁在他的影响之下,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内阁的权力相对集中了,皇权更加的稳固,政令推行不会收到申毛毛阻碍,撤销言官、强化都察院的职权,更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郑勋睿很明白,再好的制度都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故而在官吏的培养方面,是需要耗费极大气力的,他在世的时候,能够保证制度的落实,可一旦他闭上眼睛,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谁知道,历史上那些鼎盛的王朝,譬如说大汉和大唐,不也在很短时间之内就衰落了。
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培养一大批严格执行制度的官吏,这将是永远存在的任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