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壁立山东第一章满清新政第一节内幕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很多人看来,龙谦突然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威胜军右翼统帅,并兼任了沂州、兖州镇守使,是沾了护驾之功。其实,在这份任命的背后,有一番费尽苦心的折冲樽俎。
李鸿章与奕劻在北京与洋人办着艰难的交涉,窝在太原狭窄阴湿的行宫里的慈禧也没有闲着。老太太一方面遥控着北京的谈判进程,一方面痛苦地反思着庚子国难。
令慈禧备受打击的庚子年正在溜走,当前最困扰慈禧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顺利结束与洋人的交涉,让洋人归还大清帝国的首都。慈禧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回到那个熟悉的环境,皇宫,西苑,以及她更为喜欢的颐和园。另一个问题则是如何应对残破的局面,变革成为了必然。慈禧多次想到了龙谦提出的革新建议上,不变确实是不行了,财政破产,军队被消灭,南方富庶地区都处于半割据状态,再这样下去,大清朝搞不好就要亡在自己手里了。
革新很紧迫,但更紧迫的是北京正在进行的谈判。问题集中在对所谓的“祸首”名单上,“祸首”们自然都是当初的主战派,准备牺牲谁,却不是李鸿章和奕劻可以决定的。必须由在太原的慈禧拿总。朝廷第一批拿出的惩办名单不能让洋人满意,于是像挤牙膏一样再添上一两个人名,洋人还是不满意,认为满清朝廷议和之心不诚。李鸿章只好再和太原朝廷函电交驰一番,声明若不在这个问题上满足洋人的胃口。后面关键的撤兵问题便无从谈起。
朝廷很苦恼。但又不得不一次次地让步。以载漪为首的“祸首”们其实都是慈禧的死忠,代表了满清最顽固的一股势力。每抛出一个人,等于削弱一股代表“最传统”的势力。皇室是不能动的,将端王推上断头台是一个极端危险的信号,还涉及到皇位的传承,慈禧明白其中的厉害,所以绝不允许要载漪的命。洋人最痛恨的几个人中,庄亲王载勋“幸福”地死在了自己的王府,军机大臣刚毅莫名其妙地在逃出北京的路上便乱兵所杀,这等于解决了两个令慈禧十分为难的难题。人已经死了。洋人自然不再追究,若是载勋活着,也需要慈禧保一保,加上必须保的载漪。难度就大的多。至于赵舒翘、毓贤等主战汉臣。慈禧已决定抛弃了。
他们就像一双臭袜子。用过了就毫不客气地被扔掉了。
但一网打尽所谓的主战派对于民心士气都是极大的损害。慈禧看的很清楚。当洋人的怨气得到纾解,自己却要蒙受局面失控的巨大损失。已经掌控朝局四十余年的慈禧决定表出自己的态度,安抚军心民意。这个突破口,便选定了这场战争中最出彩的龙谦。
龙谦是主战的,龙谦的战绩已经哄传天下。如果朝廷重用龙谦,则清晰无误地表明了朝廷的态度。
任命龙谦一个什么官职呢?龙谦自己莽撞地提出了要一个州府的要求,这个不过分。在龙谦奉命进京后,慈禧与荣禄反复商议了对龙谦的任命,荣禄甚至提出让龙谦出任顺天府尹的意见,那可是文三品的大员!荣禄的意思慈禧是明白的,被蹂躏的很惨的北京需要一个英雄,让一个打败洋人的英雄来出任北京市长,对安抚因朝廷抛弃臣民仓皇出逃的民气是有莫大的好处的。一度时间慈禧几乎默认了这个提议。但随后传来龙谦在北京与洋人比武放对的消息,瓦德西元帅不愿意龙谦参与和谈的态度让慈禧打消了这个念头。德国人也是要面子的啊,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打败他们的军官趾高气扬地坐在他们面前。
“小龙子还是年轻气盛啊,怎么能以副将之尊与洋人一个少尉打架呢?还将人家揍的满地乱爬。真是少不更事。”在一次廷对中,慈禧对坐在众臣前面两位军机面前说道。
虽然是批评,但其中的赞赏掩饰不住。
王文韶听说了慈禧准备大用龙谦,他对此是不赞成的。这位年逾八旬的老臣不能容忍不符合朝廷规矩的“幸进”,官场最讲究的是按部就班,特别是文臣,职务的提升有着严格的规定。一个海外归来的年轻人,凭着一点战功就直接高升京兆尹,那不是乱了规矩吗?何况此人还当过响马!
“太后明鉴。以龙谦的战功,授副将已是重赏了,现在又在北京闯祸,足见其莽撞幼稚。带兵可以,主镇一方则不可。”王文韶明确地反对。
荣禄瞟一眼王文韶,心说老佛爷看重的可不是龙谦的战功,更多的是救驾的情分。不过这点不能明说,说出来就是揭朝廷的短,亏你还在中枢待了这么多年。
“唔,你的意见那?”慈禧看向荣禄。本次的军机奏对赵舒翘告了假,听说洋人点了他的名,而太后并未明确表示,老赵便闹起了情绪。
荣禄低着脑袋,“太后,龙谦之功必赏,否则将寒了天下忠臣义士之心。奴才以为,龙谦练兵打仗的本事是好的,不如朝廷另组一军由其统带,扬其长,避其短。”
“唔,仲华所奏正合吾意。你可拟个折子来看。”其实,慈禧私下已与荣禄商议过了,李鸿章与奕劻联名的奏折过来,慈禧就与荣禄商议过一次,龙谦与德国人“打架”的消息传来,慈禧又与荣禄商议过了,今天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这次庚子国难,对国家是一次巨大的灾难,对京津一带,包括京津周围的百姓,更是惨痛无比的灾难。对于赵舒翘、毓贤、徐桐等一批大员,也是致命的打击。但对于没有卷入其中的朝官们,未尝不是一次快速升迁的良机。盘点直隶、东北等省与朝中六部九卿中将要空出的位子。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朝廷必须尽快完成一次重大的人事调整,以整顿残破的政治。这段时间,慈禧一直考虑的就是人事布局。
不过,在慈禧心中,整顿武备显然是第一位的,现在朝廷可用的武力无疑就是袁世凯那支部队了。龙谦骤得大名,论人脉和实力根本无法与经营了十几年的袁世凯相提并论。龙谦在天津的战功,很大部分被记在了袁世凯名下,袁世凯竟然获得了知人善任的美名。毕竟,龙谦的勤王支队。打的可是武卫右军的旗号。
袁世凯是新一代统帅人选。在朝廷早有知兵的美名。而其在山东的政绩也很可观,特别是对省城济南的改造扩建,获得了朝野的赞誉。这是一颗挡不住的政治新星。之前李鸿章曾大力推荐过,后来袁世凯显然离开了李鸿章。转投荣禄和奕劻了。没有奕劻和荣禄的大力推荐。袁世凯也不会登上山东巡抚的宝座。现在。慈禧板着指头去数,也没有更合适的人用。李鸿章年迈体弱,将来的直隶总督一职。慈禧已内定由袁世凯出任。
京畿武备,无疑将要由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担纲了。但汉人掌军,毕竟不那么令慈禧放心。尤其是袁世凯在东南互保的问题上,不那么令慈禧满意。最高统治者所谓的帝王心术,在天份不高的臣子们看来,总有些神秘莫测的味道。其实撕开表象,不过就是“平衡”二字。现在,龙谦这个半年前还籍籍无名的响马头子,一跃成为了慈禧平衡权力的重要筹码。
所以,荣禄次日拿出来的关于组建威胜军的折子,立即得到慈禧的批准。鉴于条件所限,威胜军先组建一翼,就是威胜军右翼。这支荣禄决定亲自抓在手里的新式武装,采用了近似西洋陆军的编制,一军辖两翼,一翼辖两标,一标辖三营,一营辖四队,一队辖三排,一排辖三棚。炮、工、骑、辎参照德国陆军的编制设立。所以,翼就是后世的旅。这个先设立的右翼,就以龙谦的勤王支队来组建。翼长一职,就意外地落在了龙谦头上。
如果没有西沽大捷和千里护驾,慈禧绝不会给刚招安的响马如此待遇。但更主要的,是龙谦与袁世凯有隙。这才是最关键的。培育一支不属于袁世凯的新军,符合慈禧的心意。所以,荣禄的建议立即获得了慈禧的批准。
将威胜军右翼设在哪里,最初的考虑是设在保定。保定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必须有一支靠得住的武力驻守。但洋人现在还占着保定,李鸿章那边谈不出结果,保定就回不到朝廷手里。第二个地方,荣禄选定了滦州,一样在洋人的控制下。但山东传来抱犊崮土匪攻占峄县的消息,让慈禧顿时改了主意,立即决定龙谦带兵回鲁南,任沂州、兖州镇守使,一面扩编部队,一面剿灭为害鲁南数十年的抱犊崮匪徒。
镇守使是武职,地位在知府之上,但文职还是要任命的,原沂州、兖州知府罢免,委任吴永为兖州知府,吴永的功劳要赏,从知县直升知府,算是酬功了。另一个知府,则由袁世凯推荐任用。慈禧虽然对袁世凯不满,但既然准备重用此人,这个面子就得给。不然在朝野看来,袁世凯的面子就丢大了。
在北京的龙谦自然不晓得对于自己任用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弯弯心肠。在他看来,沂州兖州虽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但好处也是明显的,至少不用费心去做部队的思想工作了。
所以,龙谦很高兴。
紧接着吴永的任命也到了。免不得表示祝贺。而吴永也高兴,表示一定与龙谦携手合作,将兖州治理好。而李鸿章随后对龙谦说的一番话,让龙谦又头疼起来。
李鸿章对龙谦说,朝廷决定推行新政了。太后给我的密旨中,点名要你写一封如何推行新政的东西。你不是对太后夸海口吗?你不是不要朝廷一分钱就给朝廷练出一支强军吗?现在朝廷给你两州之地,足够你展布了。此番你回太原,太后定要问你章程,你好好准备吧。
龙谦对李鸿章说,新政的路子,其实中堂早已走过了。不过是办洋务的翻版。卑职才疏学浅,办政务是不成的,但练兵的信心是有的,但没钱是练不成兵的,朝廷经此一难,财政定然困难无比。此番回到山东,定要好好揣摩中堂大人办洋务的精髓,办教育、兴工商,增赋税。争取在三五年内,为朝廷练一支强兵出来。
李鸿章说,你给老夫关于和谈的建议,颇有可观之处。但说易行难,世上之事,多半如此。鲁南地方,地瘠民贫,能够让百姓吃饱饭就很不错了,振兴工商,谈何容易!
龙谦见李鸿章一脸疲态,真心对老头子说,中堂这些年办洋务的经验,足够小子学习终生了。我到的山东,一定多请示中堂,若是中堂有空,还望中堂多多指点晚辈。
李鸿章摆摆手,不愿再谈下去了。和谈之事遥遥无期,已经耗干了他的精力。身体是愈发差了,吐血的次数越来越多,除了几个最心腹的人,没有人知道自己已到了灯尽油枯的地步!谈了三四个月,只拿出一份包含十二点内容的大纲出来,第一点就是因克林德公使被害,清廷要派亲王专程赴德谢罪,并在德国公使遇害处立碑纪念。第二条便是严惩祸首,戕害洋人的城镇五年内停止科举考试,以示惩戒。其余如驻兵使馆,销毁大沽炮台,修改通商行船各约,赔偿外国人身家财产等,每一样都将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便是如此,让洋人认可这份大纲并签字,已经耗干了自己的气力。具体到撤军和赔款,洋人咬的死死的,一点也不松口。而几次三番增加的惩办祸首名单,让李鸿章极为头疼。这件事办下来,汉奸之名,怕是跑不掉了。当初的清流首领翁同和便指责过自己是大汉奸,而前段时间尽心辅助自己的辜鸿铭,也因自己的退让与自己翻了脸。辜鸿铭批评说,为了保全载漪一伙的性命,竟然肯在这样的文书上签字!自己无奈反问:你的意思我是秦桧了?辜鸿铭那个狂生竟然说,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说完竟不辞而别了。
“老夫老矣,中国之事,就靠尔辈了。你好好做吧。”
龙谦没想到,这就是这位晚清名臣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未完待续。。)
ps: 新的一卷展开了。但阿龙最近家务缠身,心烦异常。今天的一章,是匆匆赶出来的。希望大家多多鼓励,让阿龙将这个故事讲下去。
在很多人看来,龙谦突然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威胜军右翼统帅,并兼任了沂州、兖州镇守使,是沾了护驾之功。其实,在这份任命的背后,有一番费尽苦心的折冲樽俎。
李鸿章与奕劻在北京与洋人办着艰难的交涉,窝在太原狭窄阴湿的行宫里的慈禧也没有闲着。老太太一方面遥控着北京的谈判进程,一方面痛苦地反思着庚子国难。
令慈禧备受打击的庚子年正在溜走,当前最困扰慈禧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顺利结束与洋人的交涉,让洋人归还大清帝国的首都。慈禧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回到那个熟悉的环境,皇宫,西苑,以及她更为喜欢的颐和园。另一个问题则是如何应对残破的局面,变革成为了必然。慈禧多次想到了龙谦提出的革新建议上,不变确实是不行了,财政破产,军队被消灭,南方富庶地区都处于半割据状态,再这样下去,大清朝搞不好就要亡在自己手里了。
革新很紧迫,但更紧迫的是北京正在进行的谈判。问题集中在对所谓的“祸首”名单上,“祸首”们自然都是当初的主战派,准备牺牲谁,却不是李鸿章和奕劻可以决定的。必须由在太原的慈禧拿总。朝廷第一批拿出的惩办名单不能让洋人满意,于是像挤牙膏一样再添上一两个人名,洋人还是不满意,认为满清朝廷议和之心不诚。李鸿章只好再和太原朝廷函电交驰一番,声明若不在这个问题上满足洋人的胃口。后面关键的撤兵问题便无从谈起。
朝廷很苦恼。但又不得不一次次地让步。以载漪为首的“祸首”们其实都是慈禧的死忠,代表了满清最顽固的一股势力。每抛出一个人,等于削弱一股代表“最传统”的势力。皇室是不能动的,将端王推上断头台是一个极端危险的信号,还涉及到皇位的传承,慈禧明白其中的厉害,所以绝不允许要载漪的命。洋人最痛恨的几个人中,庄亲王载勋“幸福”地死在了自己的王府,军机大臣刚毅莫名其妙地在逃出北京的路上便乱兵所杀,这等于解决了两个令慈禧十分为难的难题。人已经死了。洋人自然不再追究,若是载勋活着,也需要慈禧保一保,加上必须保的载漪。难度就大的多。至于赵舒翘、毓贤等主战汉臣。慈禧已决定抛弃了。
他们就像一双臭袜子。用过了就毫不客气地被扔掉了。
但一网打尽所谓的主战派对于民心士气都是极大的损害。慈禧看的很清楚。当洋人的怨气得到纾解,自己却要蒙受局面失控的巨大损失。已经掌控朝局四十余年的慈禧决定表出自己的态度,安抚军心民意。这个突破口,便选定了这场战争中最出彩的龙谦。
龙谦是主战的,龙谦的战绩已经哄传天下。如果朝廷重用龙谦,则清晰无误地表明了朝廷的态度。
任命龙谦一个什么官职呢?龙谦自己莽撞地提出了要一个州府的要求,这个不过分。在龙谦奉命进京后,慈禧与荣禄反复商议了对龙谦的任命,荣禄甚至提出让龙谦出任顺天府尹的意见,那可是文三品的大员!荣禄的意思慈禧是明白的,被蹂躏的很惨的北京需要一个英雄,让一个打败洋人的英雄来出任北京市长,对安抚因朝廷抛弃臣民仓皇出逃的民气是有莫大的好处的。一度时间慈禧几乎默认了这个提议。但随后传来龙谦在北京与洋人比武放对的消息,瓦德西元帅不愿意龙谦参与和谈的态度让慈禧打消了这个念头。德国人也是要面子的啊,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打败他们的军官趾高气扬地坐在他们面前。
“小龙子还是年轻气盛啊,怎么能以副将之尊与洋人一个少尉打架呢?还将人家揍的满地乱爬。真是少不更事。”在一次廷对中,慈禧对坐在众臣前面两位军机面前说道。
虽然是批评,但其中的赞赏掩饰不住。
王文韶听说了慈禧准备大用龙谦,他对此是不赞成的。这位年逾八旬的老臣不能容忍不符合朝廷规矩的“幸进”,官场最讲究的是按部就班,特别是文臣,职务的提升有着严格的规定。一个海外归来的年轻人,凭着一点战功就直接高升京兆尹,那不是乱了规矩吗?何况此人还当过响马!
“太后明鉴。以龙谦的战功,授副将已是重赏了,现在又在北京闯祸,足见其莽撞幼稚。带兵可以,主镇一方则不可。”王文韶明确地反对。
荣禄瞟一眼王文韶,心说老佛爷看重的可不是龙谦的战功,更多的是救驾的情分。不过这点不能明说,说出来就是揭朝廷的短,亏你还在中枢待了这么多年。
“唔,你的意见那?”慈禧看向荣禄。本次的军机奏对赵舒翘告了假,听说洋人点了他的名,而太后并未明确表示,老赵便闹起了情绪。
荣禄低着脑袋,“太后,龙谦之功必赏,否则将寒了天下忠臣义士之心。奴才以为,龙谦练兵打仗的本事是好的,不如朝廷另组一军由其统带,扬其长,避其短。”
“唔,仲华所奏正合吾意。你可拟个折子来看。”其实,慈禧私下已与荣禄商议过了,李鸿章与奕劻联名的奏折过来,慈禧就与荣禄商议过一次,龙谦与德国人“打架”的消息传来,慈禧又与荣禄商议过了,今天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这次庚子国难,对国家是一次巨大的灾难,对京津一带,包括京津周围的百姓,更是惨痛无比的灾难。对于赵舒翘、毓贤、徐桐等一批大员,也是致命的打击。但对于没有卷入其中的朝官们,未尝不是一次快速升迁的良机。盘点直隶、东北等省与朝中六部九卿中将要空出的位子。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朝廷必须尽快完成一次重大的人事调整,以整顿残破的政治。这段时间,慈禧一直考虑的就是人事布局。
不过,在慈禧心中,整顿武备显然是第一位的,现在朝廷可用的武力无疑就是袁世凯那支部队了。龙谦骤得大名,论人脉和实力根本无法与经营了十几年的袁世凯相提并论。龙谦在天津的战功,很大部分被记在了袁世凯名下,袁世凯竟然获得了知人善任的美名。毕竟,龙谦的勤王支队。打的可是武卫右军的旗号。
袁世凯是新一代统帅人选。在朝廷早有知兵的美名。而其在山东的政绩也很可观,特别是对省城济南的改造扩建,获得了朝野的赞誉。这是一颗挡不住的政治新星。之前李鸿章曾大力推荐过,后来袁世凯显然离开了李鸿章。转投荣禄和奕劻了。没有奕劻和荣禄的大力推荐。袁世凯也不会登上山东巡抚的宝座。现在。慈禧板着指头去数,也没有更合适的人用。李鸿章年迈体弱,将来的直隶总督一职。慈禧已内定由袁世凯出任。
京畿武备,无疑将要由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担纲了。但汉人掌军,毕竟不那么令慈禧放心。尤其是袁世凯在东南互保的问题上,不那么令慈禧满意。最高统治者所谓的帝王心术,在天份不高的臣子们看来,总有些神秘莫测的味道。其实撕开表象,不过就是“平衡”二字。现在,龙谦这个半年前还籍籍无名的响马头子,一跃成为了慈禧平衡权力的重要筹码。
所以,荣禄次日拿出来的关于组建威胜军的折子,立即得到慈禧的批准。鉴于条件所限,威胜军先组建一翼,就是威胜军右翼。这支荣禄决定亲自抓在手里的新式武装,采用了近似西洋陆军的编制,一军辖两翼,一翼辖两标,一标辖三营,一营辖四队,一队辖三排,一排辖三棚。炮、工、骑、辎参照德国陆军的编制设立。所以,翼就是后世的旅。这个先设立的右翼,就以龙谦的勤王支队来组建。翼长一职,就意外地落在了龙谦头上。
如果没有西沽大捷和千里护驾,慈禧绝不会给刚招安的响马如此待遇。但更主要的,是龙谦与袁世凯有隙。这才是最关键的。培育一支不属于袁世凯的新军,符合慈禧的心意。所以,荣禄的建议立即获得了慈禧的批准。
将威胜军右翼设在哪里,最初的考虑是设在保定。保定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必须有一支靠得住的武力驻守。但洋人现在还占着保定,李鸿章那边谈不出结果,保定就回不到朝廷手里。第二个地方,荣禄选定了滦州,一样在洋人的控制下。但山东传来抱犊崮土匪攻占峄县的消息,让慈禧顿时改了主意,立即决定龙谦带兵回鲁南,任沂州、兖州镇守使,一面扩编部队,一面剿灭为害鲁南数十年的抱犊崮匪徒。
镇守使是武职,地位在知府之上,但文职还是要任命的,原沂州、兖州知府罢免,委任吴永为兖州知府,吴永的功劳要赏,从知县直升知府,算是酬功了。另一个知府,则由袁世凯推荐任用。慈禧虽然对袁世凯不满,但既然准备重用此人,这个面子就得给。不然在朝野看来,袁世凯的面子就丢大了。
在北京的龙谦自然不晓得对于自己任用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弯弯心肠。在他看来,沂州兖州虽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但好处也是明显的,至少不用费心去做部队的思想工作了。
所以,龙谦很高兴。
紧接着吴永的任命也到了。免不得表示祝贺。而吴永也高兴,表示一定与龙谦携手合作,将兖州治理好。而李鸿章随后对龙谦说的一番话,让龙谦又头疼起来。
李鸿章对龙谦说,朝廷决定推行新政了。太后给我的密旨中,点名要你写一封如何推行新政的东西。你不是对太后夸海口吗?你不是不要朝廷一分钱就给朝廷练出一支强军吗?现在朝廷给你两州之地,足够你展布了。此番你回太原,太后定要问你章程,你好好准备吧。
龙谦对李鸿章说,新政的路子,其实中堂早已走过了。不过是办洋务的翻版。卑职才疏学浅,办政务是不成的,但练兵的信心是有的,但没钱是练不成兵的,朝廷经此一难,财政定然困难无比。此番回到山东,定要好好揣摩中堂大人办洋务的精髓,办教育、兴工商,增赋税。争取在三五年内,为朝廷练一支强兵出来。
李鸿章说,你给老夫关于和谈的建议,颇有可观之处。但说易行难,世上之事,多半如此。鲁南地方,地瘠民贫,能够让百姓吃饱饭就很不错了,振兴工商,谈何容易!
龙谦见李鸿章一脸疲态,真心对老头子说,中堂这些年办洋务的经验,足够小子学习终生了。我到的山东,一定多请示中堂,若是中堂有空,还望中堂多多指点晚辈。
李鸿章摆摆手,不愿再谈下去了。和谈之事遥遥无期,已经耗干了他的精力。身体是愈发差了,吐血的次数越来越多,除了几个最心腹的人,没有人知道自己已到了灯尽油枯的地步!谈了三四个月,只拿出一份包含十二点内容的大纲出来,第一点就是因克林德公使被害,清廷要派亲王专程赴德谢罪,并在德国公使遇害处立碑纪念。第二条便是严惩祸首,戕害洋人的城镇五年内停止科举考试,以示惩戒。其余如驻兵使馆,销毁大沽炮台,修改通商行船各约,赔偿外国人身家财产等,每一样都将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便是如此,让洋人认可这份大纲并签字,已经耗干了自己的气力。具体到撤军和赔款,洋人咬的死死的,一点也不松口。而几次三番增加的惩办祸首名单,让李鸿章极为头疼。这件事办下来,汉奸之名,怕是跑不掉了。当初的清流首领翁同和便指责过自己是大汉奸,而前段时间尽心辅助自己的辜鸿铭,也因自己的退让与自己翻了脸。辜鸿铭批评说,为了保全载漪一伙的性命,竟然肯在这样的文书上签字!自己无奈反问:你的意思我是秦桧了?辜鸿铭那个狂生竟然说,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说完竟不辞而别了。
“老夫老矣,中国之事,就靠尔辈了。你好好做吧。”
龙谦没想到,这就是这位晚清名臣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未完待续。。)
ps: 新的一卷展开了。但阿龙最近家务缠身,心烦异常。今天的一章,是匆匆赶出来的。希望大家多多鼓励,让阿龙将这个故事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