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三章 理想和现实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登基后的一个月后,他召见宰相吕中天和枢密使杨俊,告诉他们,自己想要废除燕云之盟,不打算再让那个北方的宵小之国跟自己称兄道弟,不劳而获的想法时,吕中天和杨俊的反应让郭冲惊讶不已。
那两个自己最为倚重的大臣不但没有支持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对自己的想法觉得难以接受和不可理解。吕中天说了一通燕云之盟的好处,又说了一通国与国之间诚信交往的准则,又强调了一番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滔滔不绝了半天,其实就是想说一句话:皇上的想法是荒唐的,绝对不能这么做。
杨俊倒是没有太过拐弯抹角,他只告诉郭冲,废除燕云之盟的契约可以,但前提是做好打仗的准备。辽人不会罢休,两国必会开战,而大周是否准备好了开战?
杨俊说,大周兵马虽有一百多万,但辽国兵马也自不少。特别是辽人的骑兵,数量有三十五万之巨,强悍善战,不可小觑。这一场大战开打,先不论成败,光是需要准备的物资粮草兵器战马的消耗,便是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杨俊说,自己可以提着脑袋效忠,不惜性命战胜对手,但前提是,皇上要为自己准备好打仗所需的一切。
大周朝有足够的物资和钱财迎接这场大战么?吕中天给出了答案。没有!大周国库存粮存银都不足,倘若开战,撑不过数月。
吕中天还告诫郭冲,两国交战,胜败难料。难道皇上当真要冒着灭国之险和辽人交恶?一旦出了差错,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不保,那将是谁之过?
郭冲起初很恼火,他认为这是两位重臣对自己这个新皇的不忠诚。然而,当他认真的盘查了自己的家底之后,郭冲的热情便一下子变得冰冷了。原来自己接手的这个大周国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强大的外表下其实骨子里很虚弱。国库空虚,拿什么打仗?原来吕中天的话是中肯的,杨俊的话也是中肯的。原来如果打仗,大周并不能保证胜利,而是有战败的危险的。而一旦战败,后果难以想象。难道自己当真愿意为了自己的一个千古一帝的梦而去不顾一切的冒险不成?
他也忽然明白了惠宗当时会急于谈和订立盟约的想法。没有人能承受战败后的结果,没有人敢拿江山社稷冒险。除非你有绝对碾压对手的实力,有十足的战胜对手的把握。否则任何一种冒险都是不值得的。
这不是大周立国时的打江山。一无所有时固然不怕失去,因为没什么可以失去。但一旦坐拥四海时,再去冒险那便是愚蠢了。输了便输掉一切,赢了不过是锦上添花,这个道理此刻郭冲才突然领会了。
而且,在那之后,郭冲下令的几次剿灭境内匪徒的作战也彻底的让郭冲心凉了。几次剿匪,调动了大量的人力兵马,结果除了剿灭了一些小山寨之外,几处心头大患一个也没能拔除。浙东海匪、洪泽湖湖匪、伏牛山山匪,这三处剿匪大败而归。震怒之余,郭冲也感到极度的悲哀。原来大周的兵马战斗力如此之弱,连这些土匪其实都打不赢,还想着跟辽人作战,那简直是作死。
登基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郭冲快速的从一个满脑子疯狂想法,以为自己可以做到一切的热血皇帝,蜕变成了一个面对现实的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比自己的祖先们优秀多少,自己其实和他们一样平庸,一样的患得患失,一样的瞻前顾后,束手无策。明白了这一点,郭冲深深的叹息和绝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冲越发的对自己拥有的这个庞大的国家有了清醒的认识。百年积重,各种顽疾。就像外表华丽的殿宇,廊柱上孔洞累累,墙壁帐幔上灰尘堆积,处处散发出霉味和腐烂的味道。郭冲以前四十多年的成长经历,也没有登基之后的短短一年多成熟的快。他很快便认清了现实,明白了国家所面临的处境。
四年前,恩师严世清去世的那个冬天,他见到了年轻时伴读在旁的伙伴严正肃。
两个人其实已经十几年没见面了。自从严正肃科举高中之后,他便再也没见过严正肃。自己当太子期间,严正肃在京外当官,当了好几个县的县令以及地方的州官,自己曾经数次为他找好了位置,要他回京为官,但严正肃没有答应。这也是郭冲尊敬严正肃的一点。从一起读书的时候起,郭冲对严正肃便有一种敬重和佩服。因为严正肃是个坦白真诚之人,从不玩心思,一是一二是二,坦白执拗的有些过分。也许别人不喜欢他这种直来直去的性子,但郭冲是很喜欢的。因为郭冲在严正肃面前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他不必去提防严正肃,因为严正肃绝不会有什么阴谋诡计。他也不必去刻意的掩饰自己,因为在严正肃面前根本没有必要。正因如此,严正肃在郭冲心中的位置无人能比,他渊博的学识常常刻意启发郭冲,两人之间的友谊也从未间断过。哪怕是严正肃在遥远的边陲小县当县令,郭冲也和严正肃保持着书信的来往。
这一次严正肃之父严世清病故,郭冲终于见到了严正肃。此时郭冲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但在严正肃面前,他依旧怀有和以前一样的心境,将严正肃当成了倾诉的对象。
那一次他和严正肃长谈了一夜,从自己的失落,谈到大周朝现在的情形,将自己心中的一腔抱负和对如今大周局面的担忧都毫无保留的跟严正肃倾诉。他希望严正肃能回京城来帮自己,能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能让正在坠往深渊之中的大周朝重新振兴起来。
严正肃当时并没有给出什么建议,他只是同意了在一年守丧丁忧期满之后出任杭州知府,他答应郭冲,三年后他将会回到京城来为圣上分忧,他需要三年的时间思考解决的办法。
郭冲同意了这个约定,他知道严正肃的为人,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不会答应。一旦他答应了下来,必是有了解决的办法,并且一旦他决定去做,那便是十头牛也拉不回头的。
郭冲将心中那个希望的小火苗藏在最深的角落里,他在等待着严正肃的回归,他相信严正肃会给他带来解决之道。他这个皇帝到底是平庸还是将名垂千古。大周朝到底能否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样子。自己到底有没有底气完成自己在太子时便设想的那些蓝图,或许全在严正肃能否给自己提供一个绝妙的办法。
四年时间过去,情势其实已经越来越糟糕了。辽国新皇即位,提出了增加岁币的要求,郭冲本来都想废了这盟约,又怎肯同意增加岁币的要求,于是严厉拒绝。这直接导致了东北边镇的局势紧张起来。
以往大周和辽国之间使者来往不绝,近年来关系变的僵硬,已经鲜有往来了。边境上相互间的冲突也与日递增,双方在幽州以北的滦河一带打了几场仗,虽然没让辽人攻破长城防线,但大周边军死伤了不少。这一切都暴露出大周兵马战斗力不济的事实。好在双方并未完全撕破脸皮,杨俊也加强了燕云一带的防御兵马和工事,辽人也吃了几次亏,没敢太过放肆。但照此下去,双方撕破脸的可能已经大大的增加。朝中已经有很多大臣上奏,要求增加些岁币,维护边境安定,以免酿成祸端了。
大周朝内部的情形也不容乐观,虽然依旧天下太平,但国库亏空,财政吃紧的情形愈演愈烈。虽然加了赋税,但重赋带来的负面后果也很明显。收入来源不足,花钱的地方又太多,而且越花越铺张,导致了恶性循环。局面已经一天天的恶化了下去。这些,唯有当家的人方知内中底细。
好在,严正肃已经给出了答案。
……
夕阳之中,郭冲坐在富宁殿后园那一片金黄色的光线之中眯着眼享受安宁的时候,在东侧的长廊之下,一名太监正引着一个身材瘦削,身着紫色官袍的男子匆匆而来。
“皇上,严大人来了。”站在郭冲身旁伺候的贴身太监李林轻声禀报道。
郭冲打了个激灵从迷乱的思绪之中惊醒,转头看去,果见严正肃正匆匆而来,于是忙起身站了起来。脸上也露出了微笑。
“你来啦,朕正等着你呢。”郭冲道。
严正肃快步上前撩起官袍跪地行礼,口中高呼万岁。郭冲笑着扶起他,指着身旁的椅子道:“坐吧,你我自小一起读书,情如兄弟,不必行大礼。”
严正肃道:“臣岂敢,圣上叫臣来是有什么旨意么?”
“你坐下说。”郭冲摆摆手道。
严正肃告罪坐下,郭冲看着他道:“春闱大考今日开考了是么?”
严正肃道:“启禀圣上,今日上午巳时开考。”
郭冲点点头道:“很好,选拔人才乃我大周第一等的大事,这件事要做好。”
严正肃点头道:“是。”
郭冲道:“朕想问问,之前朕让你和方敦孺负责此次春闱大考,你们为何都拒绝了?吕中天举荐了钱谦益和吴春来,朕其实还是属意你们两位的。”
“陛下,钱大人和吴大人也是适合的,二位大人都是博学之士,又是吕相点将,自然不会错。我和方敦孺拒绝的原因并非是不肯担责,而是为了避嫌。”严正肃沉声道。
登基后的一个月后,他召见宰相吕中天和枢密使杨俊,告诉他们,自己想要废除燕云之盟,不打算再让那个北方的宵小之国跟自己称兄道弟,不劳而获的想法时,吕中天和杨俊的反应让郭冲惊讶不已。
那两个自己最为倚重的大臣不但没有支持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对自己的想法觉得难以接受和不可理解。吕中天说了一通燕云之盟的好处,又说了一通国与国之间诚信交往的准则,又强调了一番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滔滔不绝了半天,其实就是想说一句话:皇上的想法是荒唐的,绝对不能这么做。
杨俊倒是没有太过拐弯抹角,他只告诉郭冲,废除燕云之盟的契约可以,但前提是做好打仗的准备。辽人不会罢休,两国必会开战,而大周是否准备好了开战?
杨俊说,大周兵马虽有一百多万,但辽国兵马也自不少。特别是辽人的骑兵,数量有三十五万之巨,强悍善战,不可小觑。这一场大战开打,先不论成败,光是需要准备的物资粮草兵器战马的消耗,便是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杨俊说,自己可以提着脑袋效忠,不惜性命战胜对手,但前提是,皇上要为自己准备好打仗所需的一切。
大周朝有足够的物资和钱财迎接这场大战么?吕中天给出了答案。没有!大周国库存粮存银都不足,倘若开战,撑不过数月。
吕中天还告诫郭冲,两国交战,胜败难料。难道皇上当真要冒着灭国之险和辽人交恶?一旦出了差错,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不保,那将是谁之过?
郭冲起初很恼火,他认为这是两位重臣对自己这个新皇的不忠诚。然而,当他认真的盘查了自己的家底之后,郭冲的热情便一下子变得冰冷了。原来自己接手的这个大周国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强大的外表下其实骨子里很虚弱。国库空虚,拿什么打仗?原来吕中天的话是中肯的,杨俊的话也是中肯的。原来如果打仗,大周并不能保证胜利,而是有战败的危险的。而一旦战败,后果难以想象。难道自己当真愿意为了自己的一个千古一帝的梦而去不顾一切的冒险不成?
他也忽然明白了惠宗当时会急于谈和订立盟约的想法。没有人能承受战败后的结果,没有人敢拿江山社稷冒险。除非你有绝对碾压对手的实力,有十足的战胜对手的把握。否则任何一种冒险都是不值得的。
这不是大周立国时的打江山。一无所有时固然不怕失去,因为没什么可以失去。但一旦坐拥四海时,再去冒险那便是愚蠢了。输了便输掉一切,赢了不过是锦上添花,这个道理此刻郭冲才突然领会了。
而且,在那之后,郭冲下令的几次剿灭境内匪徒的作战也彻底的让郭冲心凉了。几次剿匪,调动了大量的人力兵马,结果除了剿灭了一些小山寨之外,几处心头大患一个也没能拔除。浙东海匪、洪泽湖湖匪、伏牛山山匪,这三处剿匪大败而归。震怒之余,郭冲也感到极度的悲哀。原来大周的兵马战斗力如此之弱,连这些土匪其实都打不赢,还想着跟辽人作战,那简直是作死。
登基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郭冲快速的从一个满脑子疯狂想法,以为自己可以做到一切的热血皇帝,蜕变成了一个面对现实的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比自己的祖先们优秀多少,自己其实和他们一样平庸,一样的患得患失,一样的瞻前顾后,束手无策。明白了这一点,郭冲深深的叹息和绝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冲越发的对自己拥有的这个庞大的国家有了清醒的认识。百年积重,各种顽疾。就像外表华丽的殿宇,廊柱上孔洞累累,墙壁帐幔上灰尘堆积,处处散发出霉味和腐烂的味道。郭冲以前四十多年的成长经历,也没有登基之后的短短一年多成熟的快。他很快便认清了现实,明白了国家所面临的处境。
四年前,恩师严世清去世的那个冬天,他见到了年轻时伴读在旁的伙伴严正肃。
两个人其实已经十几年没见面了。自从严正肃科举高中之后,他便再也没见过严正肃。自己当太子期间,严正肃在京外当官,当了好几个县的县令以及地方的州官,自己曾经数次为他找好了位置,要他回京为官,但严正肃没有答应。这也是郭冲尊敬严正肃的一点。从一起读书的时候起,郭冲对严正肃便有一种敬重和佩服。因为严正肃是个坦白真诚之人,从不玩心思,一是一二是二,坦白执拗的有些过分。也许别人不喜欢他这种直来直去的性子,但郭冲是很喜欢的。因为郭冲在严正肃面前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他不必去提防严正肃,因为严正肃绝不会有什么阴谋诡计。他也不必去刻意的掩饰自己,因为在严正肃面前根本没有必要。正因如此,严正肃在郭冲心中的位置无人能比,他渊博的学识常常刻意启发郭冲,两人之间的友谊也从未间断过。哪怕是严正肃在遥远的边陲小县当县令,郭冲也和严正肃保持着书信的来往。
这一次严正肃之父严世清病故,郭冲终于见到了严正肃。此时郭冲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但在严正肃面前,他依旧怀有和以前一样的心境,将严正肃当成了倾诉的对象。
那一次他和严正肃长谈了一夜,从自己的失落,谈到大周朝现在的情形,将自己心中的一腔抱负和对如今大周局面的担忧都毫无保留的跟严正肃倾诉。他希望严正肃能回京城来帮自己,能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能让正在坠往深渊之中的大周朝重新振兴起来。
严正肃当时并没有给出什么建议,他只是同意了在一年守丧丁忧期满之后出任杭州知府,他答应郭冲,三年后他将会回到京城来为圣上分忧,他需要三年的时间思考解决的办法。
郭冲同意了这个约定,他知道严正肃的为人,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不会答应。一旦他答应了下来,必是有了解决的办法,并且一旦他决定去做,那便是十头牛也拉不回头的。
郭冲将心中那个希望的小火苗藏在最深的角落里,他在等待着严正肃的回归,他相信严正肃会给他带来解决之道。他这个皇帝到底是平庸还是将名垂千古。大周朝到底能否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样子。自己到底有没有底气完成自己在太子时便设想的那些蓝图,或许全在严正肃能否给自己提供一个绝妙的办法。
四年时间过去,情势其实已经越来越糟糕了。辽国新皇即位,提出了增加岁币的要求,郭冲本来都想废了这盟约,又怎肯同意增加岁币的要求,于是严厉拒绝。这直接导致了东北边镇的局势紧张起来。
以往大周和辽国之间使者来往不绝,近年来关系变的僵硬,已经鲜有往来了。边境上相互间的冲突也与日递增,双方在幽州以北的滦河一带打了几场仗,虽然没让辽人攻破长城防线,但大周边军死伤了不少。这一切都暴露出大周兵马战斗力不济的事实。好在双方并未完全撕破脸皮,杨俊也加强了燕云一带的防御兵马和工事,辽人也吃了几次亏,没敢太过放肆。但照此下去,双方撕破脸的可能已经大大的增加。朝中已经有很多大臣上奏,要求增加些岁币,维护边境安定,以免酿成祸端了。
大周朝内部的情形也不容乐观,虽然依旧天下太平,但国库亏空,财政吃紧的情形愈演愈烈。虽然加了赋税,但重赋带来的负面后果也很明显。收入来源不足,花钱的地方又太多,而且越花越铺张,导致了恶性循环。局面已经一天天的恶化了下去。这些,唯有当家的人方知内中底细。
好在,严正肃已经给出了答案。
……
夕阳之中,郭冲坐在富宁殿后园那一片金黄色的光线之中眯着眼享受安宁的时候,在东侧的长廊之下,一名太监正引着一个身材瘦削,身着紫色官袍的男子匆匆而来。
“皇上,严大人来了。”站在郭冲身旁伺候的贴身太监李林轻声禀报道。
郭冲打了个激灵从迷乱的思绪之中惊醒,转头看去,果见严正肃正匆匆而来,于是忙起身站了起来。脸上也露出了微笑。
“你来啦,朕正等着你呢。”郭冲道。
严正肃快步上前撩起官袍跪地行礼,口中高呼万岁。郭冲笑着扶起他,指着身旁的椅子道:“坐吧,你我自小一起读书,情如兄弟,不必行大礼。”
严正肃道:“臣岂敢,圣上叫臣来是有什么旨意么?”
“你坐下说。”郭冲摆摆手道。
严正肃告罪坐下,郭冲看着他道:“春闱大考今日开考了是么?”
严正肃道:“启禀圣上,今日上午巳时开考。”
郭冲点点头道:“很好,选拔人才乃我大周第一等的大事,这件事要做好。”
严正肃点头道:“是。”
郭冲道:“朕想问问,之前朕让你和方敦孺负责此次春闱大考,你们为何都拒绝了?吕中天举荐了钱谦益和吴春来,朕其实还是属意你们两位的。”
“陛下,钱大人和吴大人也是适合的,二位大人都是博学之士,又是吕相点将,自然不会错。我和方敦孺拒绝的原因并非是不肯担责,而是为了避嫌。”严正肃沉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