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无可救药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四四中文网 www.44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的重建工作,以及两次波及全球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工业化浪潮的尾声,也可以说是迈过工业化门槛的最后机会。随着世界格局在三大国家集团诞生之后逐渐趋于稳定,那些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将被永远的挡在工业化的大门之外。
从这个角度看,梵罗国通过跟纽兰共和国结盟坐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
可惜的是,梵罗国没能坐稳这个位置,或者说没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
严格说来,梵罗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前行坎坷,并非梵罗当局的问题,是整个梵罗国的问题,也是无法根除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个工业国都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土地!
梵罗当局的影响力,仅限于几个主要的邦,而在地处偏远的小邦,德城的政令往往只是一张废纸。
修建从德城到孟卖的复线铁路就非常有代表性。
这条复线铁路,在梵罗国独立建国之后就正式立项,前期规划又用了10多年,此后还用了10年时间跟途径的几个邦进行协商谈判,可是到最后,却因为拉贾邦的一个大地主不愿意出售土地,不得不修改建造方案,只是重新勘测路线就花了数年时间。等到正式开工的时候,已经是立项后的第27年。因为途径地区的地理条件太过复杂,所以这条铁路至今都没有通车。至于能够在什么时候通车,就连承建单位都没有定数,而历届梵罗政府也只能竭尽所能的推卸责任、比如在去年,梵罗当局就在工作报告当中把工程延期的原因归结于梁夏帝国,即梁夏当局把用来制造铁轨的特种钢材的出口关税提高了两倍,导致工程方无法按照合同价格采购所用钢材。
类似问题,在梵罗国是屡见不鲜。
相对而言,建造工厂的用地反到是小事情,与提升工业化程度息息相关的水利灌溉之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才是大问题。
千万别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实现工业化无关。
在无法通过圈地运动让农民进城,把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的情况下,唯一能促进工业化的,其实就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的从业人口数量,并且以此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其实,这也是包括纽兰共和国与梁夏帝国这类“后进”强国实现工业化的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毫无疑问,梵罗国拥有很丰富的水利资源,也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并不缺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条件。
可惜的是,搞了几十年,梵罗国的农业现代化仍然处于计划阶段。
在具体的工业建设当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就连至关重要的国防工业,同样逃不出这个桎梏。
结果就是,梵罗当局不得不把急需的国防工业放在几个最为重要,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邦。
当然,几乎全都在西北地区。
不要忘了,梵罗国就是由西北地区的几个大邦联合组建,然后通过吞并其他的邦扩张到了现在的规模。
此外,把国防工业放在自己的地盘上,还能够增强梵罗当局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只是,这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大规模战争中,集中于本土西北地区的国防工业必然遭到敌人的重点打击。
正是如此,梵罗当局才拟定了针对国防工业的战略转移计划。
严格说来,这份计划是总体战略的一部分,而且由纽兰军事顾问拟定。
在总体上,也就是大战爆发之后,利用冈伽罗河的内河航运,以及相对来说较为发达的铁路交通体系,把西北地区的国防工业向冈伽罗河的中游与下游地区转移,围绕勒克瑙与巴特那等大城市打造战时工业中心,确保在大战时期,国防工业能正常运行,至少得保证弹药等关键物资的供应。
其实,在正式参战之前,梵罗当局就开始按照计划,向冈伽罗河中游与下游地区转移军工厂。
只是,梵罗国的军事工业根本算不上发达。
努力发展了十几年,也就只能生产最为普通的弹药,以及利用进口的零部件组装一些陆军的武器装备。像战斗机这些较为复杂的武器装备,最多只能进行简单的维护,连大修都做不到。
要说的话,梵罗国的国防工业还不如巴铁。
至少,巴铁已经能够自行生产第三代主战坦克,而且充当主力的第二代主战坦卡的国产化比例已经达到100%,第三代主战坦克也达到了75%,仅有弹道计算机、电子设备等精密零部件需要从国外引进。
迄今为止,梵罗国还无法完全独立自主的生产主战坦克。
虽然早就从纽兰共和国引进了M1A1的生产线,还购买了生产许可证,但是坦克炮、燃气轮机与复合装甲,甚至是主装甲所用的高强度合金钢,都需要从纽兰共和国进口,没办法自行生产。
正是如此,M1A1的产量一直都不高。
有趣的是,梵罗当局没有想过增强工业实力来提高主战坦克的国产化比例,反到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
引进一种更加容易生产,技术要求更低的主战坦克。
结果就是,梵罗陆军在引进M1A1的同时还从西骆沙购买了T-72,并且在本土进行组装生产。
此外,还是简化的“猴版”。
就杰克逊所知,西骆沙出口给梵罗国的T-72没有采用复合装甲,只是在几层装甲钢板之间填塞了厚度不等的石英玻璃。梵罗国自行生产的那些T-72,因为工艺不达标,甚至用石英砂取代了石英玻璃。
虽然在外观上,梵罗国的这些T-72跟西骆沙的T-72没什么区别,但是实际的防护性能却是天差地别。
按照梵罗陆军做的测试,梵罗自产T-72的防护性能还比不上M60的早期型号、
即便是从西骆沙进口的那些T-72,也只是比M60稍微好点,远远比不上M1A1这类第三代主战坦克。
要命的是,就算是这样,T-72的自产率都还没有达到100%。包括发动机在内,很多关键零部件都得从西骆沙进口。即便是梵罗当局宣布实现国产的坦克炮,可用寿命也只有进口坦克炮的一半,而且技术含量最高的穿甲弹是完全依赖进口,梵罗国根本就没有生产高强度钨合金的能力。
跟M1A1相比,T-72也只是更加便宜,因此能够在和平时期以维护保障的名义大量进口无法生产的零部件,确保生产工作在战时不会受到影响,至少能保证在取得技术突破之前让生产继续下去。
其实,梵罗国就是这么做的!
按梵罗当局提供的资料,只是发动机,就储存了上万台,不过大多是进行了翻新处理的旧货。虽然这些发动机的可用寿命都所剩无几,短的才几百小时,长的就上千小时,但是以战时消耗速度,问题还不大。
存在问题的不止是主战坦克,而是几乎所有的主战装备。
说得难听一点,在大战爆发之前,就连制式枪弹都需要进口!
这些问题,能在大战期间解决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别说纽兰当局无心帮助梵罗国解决国防工业遇到的问题,就算有,也未必能够产生明显效果。
原因也很简单,梵罗国的国防工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依靠外来援助就能解决。
在根本上,其实是人的问题。
不说别的,在过去十几年里,纽兰共和国每年都要为梵罗国培养数万高级人才,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与全球闻名的科学家,可是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仅有不到百分之一在学成之后回国,剩下的大部分留在纽兰共和国,也有一些去了西大陆,甚至有少数辗转去了梁夏帝国。
也就是说,被梵罗当局寄予厚望的留学生,就没有几个回国效力。
其中关键,并不是这些梵罗国的留学生不爱国,而是在回国之后,未必能够获得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
这只是人才的问题。
与人有关的问题在梵罗国可以说层出不穷。
要往根本上讲,这其实就是存在了几千年,始终没有解决的历史问题。
说得难听一点,在10亿梵罗人当中,占比还不到1%的贵族阶层关心的仅仅是自己,最多只是所在家族的利益,而超过99%的平民与贱民,就算是胸怀大志,也未必能够通过拼搏改变命运。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平民,以及几乎所有的贱民,早就习惯了逆来顺受,而不是奋起反抗。
这种界线分明的阶层观,别说是社会,即便在军队里面都很常见。
比如,在梵罗海军当中,几乎所有军官都来自贵族阶层,而且几乎所有的贵族军官都有几个随从。这些只为军官服务的随从,对海军的战斗力没有半点贡献,却往往要占用极为宝贵的名额。在一艘有300名官兵的战舰上,往往有30到60名占用了士兵名额,却不参与作战行动的军官随从。
当然,在社会当中,这种阶级隔阂更明显。
正是如此,很多平民留学生在学成后,不愿意回国发展。至于贵族留学生,更加没理由回国发展。
仅就国防工业而言,最为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是向后方转移。
前面已经提到,梵罗国的中心是西北地区,包括当今总理迪迦拉在内,绝大部分权贵的根基都在西北地区。
向冈伽罗河所在的北部地区转移?
显然,这里面存在太多的未知数。
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梵罗当局都在积极拉拢北部地区的权贵,并为此加强在北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还不惜打压南部地区,但是就总体局势而言,北部地区的那些邦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南边几个小邦,一直在积极的谋求更多自治权,甚至不惜跟德城当局为敌。
帮助北部地区发展国防工业,无疑是养虎为患。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前,梵罗当局仅把一些相对来说较为次要的国防工业,比如生产弹药的军火厂转移到北部地区,重要的国防工业,比如生产坦克的战车工厂,仍然留在了西北地区。
为了防止北方地区坐大,梵罗当局还一度把希望寄托在纽兰军队身上。
没错,就是投资以特里凡为中心,由纽兰驻军所在的次大陆南端的几个邦。
按照梵罗当局做的部署,在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有部分重工业与军事工业转移到特里凡所在的喀拉拉邦。
可惜的是,受各种因素限制,转移走的依然只是很少一部分。
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国防工业,依然留在了西北地区。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迪迦拉已经下定决心,也未必能够抢在德城沦陷之前,把主要军事工厂全部转走。
不要忘了,制空权在东方集团的手上,西北地区的主要工业基地一直遭到重点打击。
当然,这并非杰克逊关心的问题。
梵罗国的国防工业就那个样,哪怕成功的转移到了冈伽罗河的中下游地区,也打不了翻身仗。
需要杰克逊操心的,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
如何才能让迪迦拉知道,并且凭借的接受既成事实,然后采取对双方来说都最为有利的应对措施。
这个“双方”指的是梵罗国与纽兰共和国。
其实,在上个月的下旬,杰克逊就以汇报为名,联系了华城当局,询问要不要调整针对梵罗国的战略。
理由也很充分,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结束之后,肯定需要对总体战略做出调整。
可惜的是,国防部与国务院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让杰克逊耐心的等待。
等到现在,也没有等来新的指示!
其实,这已经变现证明早已在顾问团内部传开了的流言。
纽兰高层在秘密跟梁夏帝国接触,商讨停战的事情,而且很可能已经取得进展,至少还没有谈崩。
只要谈成,纽兰共和国很快就会退出战争。
即便没有谈成,纽兰共和国也不会增加在南方次大陆的投入,反到会为了保住西陆集团而放弃南方次大陆。
可见,不管有没有谈成,梵罗国都会成为祭坛上的牺牲。
在杰克逊眼里,这个问题其实得反过来看。
说得直接一点,南方次大陆这边的交战情况将决定谈判结果,至少会对谈判的进程产生影响。
梵罗国最大的贡献,或者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耗费在梵罗国的海量资源,产生的最大回报,也就是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让纽兰共和国从这场注定会输的大战中全身而退,不至于无法自拔。
如果能够捞到一些好处,那就再好不过了!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的重建工作,以及两次波及全球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工业化浪潮的尾声,也可以说是迈过工业化门槛的最后机会。随着世界格局在三大国家集团诞生之后逐渐趋于稳定,那些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将被永远的挡在工业化的大门之外。
从这个角度看,梵罗国通过跟纽兰共和国结盟坐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
可惜的是,梵罗国没能坐稳这个位置,或者说没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
严格说来,梵罗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前行坎坷,并非梵罗当局的问题,是整个梵罗国的问题,也是无法根除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个工业国都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土地!
梵罗当局的影响力,仅限于几个主要的邦,而在地处偏远的小邦,德城的政令往往只是一张废纸。
修建从德城到孟卖的复线铁路就非常有代表性。
这条复线铁路,在梵罗国独立建国之后就正式立项,前期规划又用了10多年,此后还用了10年时间跟途径的几个邦进行协商谈判,可是到最后,却因为拉贾邦的一个大地主不愿意出售土地,不得不修改建造方案,只是重新勘测路线就花了数年时间。等到正式开工的时候,已经是立项后的第27年。因为途径地区的地理条件太过复杂,所以这条铁路至今都没有通车。至于能够在什么时候通车,就连承建单位都没有定数,而历届梵罗政府也只能竭尽所能的推卸责任、比如在去年,梵罗当局就在工作报告当中把工程延期的原因归结于梁夏帝国,即梁夏当局把用来制造铁轨的特种钢材的出口关税提高了两倍,导致工程方无法按照合同价格采购所用钢材。
类似问题,在梵罗国是屡见不鲜。
相对而言,建造工厂的用地反到是小事情,与提升工业化程度息息相关的水利灌溉之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才是大问题。
千万别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实现工业化无关。
在无法通过圈地运动让农民进城,把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的情况下,唯一能促进工业化的,其实就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的从业人口数量,并且以此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其实,这也是包括纽兰共和国与梁夏帝国这类“后进”强国实现工业化的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毫无疑问,梵罗国拥有很丰富的水利资源,也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并不缺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条件。
可惜的是,搞了几十年,梵罗国的农业现代化仍然处于计划阶段。
在具体的工业建设当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就连至关重要的国防工业,同样逃不出这个桎梏。
结果就是,梵罗当局不得不把急需的国防工业放在几个最为重要,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邦。
当然,几乎全都在西北地区。
不要忘了,梵罗国就是由西北地区的几个大邦联合组建,然后通过吞并其他的邦扩张到了现在的规模。
此外,把国防工业放在自己的地盘上,还能够增强梵罗当局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只是,这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大规模战争中,集中于本土西北地区的国防工业必然遭到敌人的重点打击。
正是如此,梵罗当局才拟定了针对国防工业的战略转移计划。
严格说来,这份计划是总体战略的一部分,而且由纽兰军事顾问拟定。
在总体上,也就是大战爆发之后,利用冈伽罗河的内河航运,以及相对来说较为发达的铁路交通体系,把西北地区的国防工业向冈伽罗河的中游与下游地区转移,围绕勒克瑙与巴特那等大城市打造战时工业中心,确保在大战时期,国防工业能正常运行,至少得保证弹药等关键物资的供应。
其实,在正式参战之前,梵罗当局就开始按照计划,向冈伽罗河中游与下游地区转移军工厂。
只是,梵罗国的军事工业根本算不上发达。
努力发展了十几年,也就只能生产最为普通的弹药,以及利用进口的零部件组装一些陆军的武器装备。像战斗机这些较为复杂的武器装备,最多只能进行简单的维护,连大修都做不到。
要说的话,梵罗国的国防工业还不如巴铁。
至少,巴铁已经能够自行生产第三代主战坦克,而且充当主力的第二代主战坦卡的国产化比例已经达到100%,第三代主战坦克也达到了75%,仅有弹道计算机、电子设备等精密零部件需要从国外引进。
迄今为止,梵罗国还无法完全独立自主的生产主战坦克。
虽然早就从纽兰共和国引进了M1A1的生产线,还购买了生产许可证,但是坦克炮、燃气轮机与复合装甲,甚至是主装甲所用的高强度合金钢,都需要从纽兰共和国进口,没办法自行生产。
正是如此,M1A1的产量一直都不高。
有趣的是,梵罗当局没有想过增强工业实力来提高主战坦克的国产化比例,反到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
引进一种更加容易生产,技术要求更低的主战坦克。
结果就是,梵罗陆军在引进M1A1的同时还从西骆沙购买了T-72,并且在本土进行组装生产。
此外,还是简化的“猴版”。
就杰克逊所知,西骆沙出口给梵罗国的T-72没有采用复合装甲,只是在几层装甲钢板之间填塞了厚度不等的石英玻璃。梵罗国自行生产的那些T-72,因为工艺不达标,甚至用石英砂取代了石英玻璃。
虽然在外观上,梵罗国的这些T-72跟西骆沙的T-72没什么区别,但是实际的防护性能却是天差地别。
按照梵罗陆军做的测试,梵罗自产T-72的防护性能还比不上M60的早期型号、
即便是从西骆沙进口的那些T-72,也只是比M60稍微好点,远远比不上M1A1这类第三代主战坦克。
要命的是,就算是这样,T-72的自产率都还没有达到100%。包括发动机在内,很多关键零部件都得从西骆沙进口。即便是梵罗当局宣布实现国产的坦克炮,可用寿命也只有进口坦克炮的一半,而且技术含量最高的穿甲弹是完全依赖进口,梵罗国根本就没有生产高强度钨合金的能力。
跟M1A1相比,T-72也只是更加便宜,因此能够在和平时期以维护保障的名义大量进口无法生产的零部件,确保生产工作在战时不会受到影响,至少能保证在取得技术突破之前让生产继续下去。
其实,梵罗国就是这么做的!
按梵罗当局提供的资料,只是发动机,就储存了上万台,不过大多是进行了翻新处理的旧货。虽然这些发动机的可用寿命都所剩无几,短的才几百小时,长的就上千小时,但是以战时消耗速度,问题还不大。
存在问题的不止是主战坦克,而是几乎所有的主战装备。
说得难听一点,在大战爆发之前,就连制式枪弹都需要进口!
这些问题,能在大战期间解决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别说纽兰当局无心帮助梵罗国解决国防工业遇到的问题,就算有,也未必能够产生明显效果。
原因也很简单,梵罗国的国防工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依靠外来援助就能解决。
在根本上,其实是人的问题。
不说别的,在过去十几年里,纽兰共和国每年都要为梵罗国培养数万高级人才,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与全球闻名的科学家,可是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仅有不到百分之一在学成之后回国,剩下的大部分留在纽兰共和国,也有一些去了西大陆,甚至有少数辗转去了梁夏帝国。
也就是说,被梵罗当局寄予厚望的留学生,就没有几个回国效力。
其中关键,并不是这些梵罗国的留学生不爱国,而是在回国之后,未必能够获得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
这只是人才的问题。
与人有关的问题在梵罗国可以说层出不穷。
要往根本上讲,这其实就是存在了几千年,始终没有解决的历史问题。
说得难听一点,在10亿梵罗人当中,占比还不到1%的贵族阶层关心的仅仅是自己,最多只是所在家族的利益,而超过99%的平民与贱民,就算是胸怀大志,也未必能够通过拼搏改变命运。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平民,以及几乎所有的贱民,早就习惯了逆来顺受,而不是奋起反抗。
这种界线分明的阶层观,别说是社会,即便在军队里面都很常见。
比如,在梵罗海军当中,几乎所有军官都来自贵族阶层,而且几乎所有的贵族军官都有几个随从。这些只为军官服务的随从,对海军的战斗力没有半点贡献,却往往要占用极为宝贵的名额。在一艘有300名官兵的战舰上,往往有30到60名占用了士兵名额,却不参与作战行动的军官随从。
当然,在社会当中,这种阶级隔阂更明显。
正是如此,很多平民留学生在学成后,不愿意回国发展。至于贵族留学生,更加没理由回国发展。
仅就国防工业而言,最为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是向后方转移。
前面已经提到,梵罗国的中心是西北地区,包括当今总理迪迦拉在内,绝大部分权贵的根基都在西北地区。
向冈伽罗河所在的北部地区转移?
显然,这里面存在太多的未知数。
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梵罗当局都在积极拉拢北部地区的权贵,并为此加强在北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还不惜打压南部地区,但是就总体局势而言,北部地区的那些邦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南边几个小邦,一直在积极的谋求更多自治权,甚至不惜跟德城当局为敌。
帮助北部地区发展国防工业,无疑是养虎为患。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前,梵罗当局仅把一些相对来说较为次要的国防工业,比如生产弹药的军火厂转移到北部地区,重要的国防工业,比如生产坦克的战车工厂,仍然留在了西北地区。
为了防止北方地区坐大,梵罗当局还一度把希望寄托在纽兰军队身上。
没错,就是投资以特里凡为中心,由纽兰驻军所在的次大陆南端的几个邦。
按照梵罗当局做的部署,在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有部分重工业与军事工业转移到特里凡所在的喀拉拉邦。
可惜的是,受各种因素限制,转移走的依然只是很少一部分。
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国防工业,依然留在了西北地区。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迪迦拉已经下定决心,也未必能够抢在德城沦陷之前,把主要军事工厂全部转走。
不要忘了,制空权在东方集团的手上,西北地区的主要工业基地一直遭到重点打击。
当然,这并非杰克逊关心的问题。
梵罗国的国防工业就那个样,哪怕成功的转移到了冈伽罗河的中下游地区,也打不了翻身仗。
需要杰克逊操心的,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
如何才能让迪迦拉知道,并且凭借的接受既成事实,然后采取对双方来说都最为有利的应对措施。
这个“双方”指的是梵罗国与纽兰共和国。
其实,在上个月的下旬,杰克逊就以汇报为名,联系了华城当局,询问要不要调整针对梵罗国的战略。
理由也很充分,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结束之后,肯定需要对总体战略做出调整。
可惜的是,国防部与国务院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让杰克逊耐心的等待。
等到现在,也没有等来新的指示!
其实,这已经变现证明早已在顾问团内部传开了的流言。
纽兰高层在秘密跟梁夏帝国接触,商讨停战的事情,而且很可能已经取得进展,至少还没有谈崩。
只要谈成,纽兰共和国很快就会退出战争。
即便没有谈成,纽兰共和国也不会增加在南方次大陆的投入,反到会为了保住西陆集团而放弃南方次大陆。
可见,不管有没有谈成,梵罗国都会成为祭坛上的牺牲。
在杰克逊眼里,这个问题其实得反过来看。
说得直接一点,南方次大陆这边的交战情况将决定谈判结果,至少会对谈判的进程产生影响。
梵罗国最大的贡献,或者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耗费在梵罗国的海量资源,产生的最大回报,也就是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让纽兰共和国从这场注定会输的大战中全身而退,不至于无法自拔。
如果能够捞到一些好处,那就再好不过了!